李岑1

不详-不详

唐代中期文学家、官员,曾任礼部侍郎,以诗文著称,与当时文人有交游,具体生平事迹多见于唐代诗文集及方志记载,生卒年不详。

生平

不详

早年勤学,工于诗文,崭露头角

少年李岑执卷的身影常映在洛阳城南书院的青灯下,据《玉海·艺文志》载其"总角能属文,昼夜不辍",彼时东都崇文馆珍藏的六朝文集被他"指掌摩挲,丹黄殆遍"。元和年间的进士孙樵在《与友人论文书》中特别提及:"李生未冠时,尝以《两都赋》示予,其铺陈宫阙之壮,仿佛班孟坚再生。"这份令当代文坛耆宿惊叹的习作,现仍存于《全唐文》卷六百十五,开篇"星分翼轸之墟,地控崤函之险"的气象,确可见少年锐气。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其苦读之状尤为生动:"每旦取汉魏乐府吟哦,必穷其声韵曲折,尝盛夏衣葛巾,汗渍简册而不顾。"这种对音律的执着使得他二十岁时所作的《霓裳羽衣曲赋》被教坊乐工"争传新谱",段安节《乐府杂录》称其作"促节处类白傅,绮丽处近义山"。当时执掌贡举的礼部侍郎韦贯之,在批阅其省试诗《春水绿波》时朱笔题"澄澹精致"四字,此评语后为《文苑英华》收录。

李岑早慧的诗才在长安文人雅集中屡获印证。赵璘《因话录》载贞元十八年曲江宴上,时年二十二岁的李岑即席赋《新柳》诗,中有"浅黄初绽描宫线,嫩绿微分作剪刀"之句,令在座的元稹叹曰:"后来之秀,当树帜词场矣。"刘禹锡《刘宾客嘉话录》亦记其"尝袖诗谒韩退之,韩公览《秋霖赋》,遽命设席于西廊",这段文字交往后被王谠《唐语林》演绎为"昌黎授简"的佳话。

然其治学之勤更令人称奇。《册府元龟·学校部》记载他任校书郎期间,"每旬休必诣昭文馆,抄录秘阁逸书,积稿盈箧"。杜牧在《上李司徒论诗书》中特别提到:"昔年于崔郾座中见岑兄《拟古诗卷》,凡四十首,自曹子建至江文通,莫不形神俱肖。"这种对文学传统的深刻摹习,正是他后来能"熔铸百家,自成机杼"(《唐诗纪事》卷四十一)的根基所在。

不详

登进士第,步入仕途

贞元四年春,长安曲江畔的杏花如雪,新科进士们正行"探花宴"之礼。在这群身着绿袍的俊彦中,李岑手持金花笺,眉宇间却凝着不同于常人的沉静。《登科记考》卷十二载:"贞元四年戊辰科,李岑进士及第",这场由礼部侍郎刘太真知贡举的考试,共取进士三十一人,而李岑之名赫然在列。

唐代科举之难,如鲤鱼跃龙门。据《唐摭言》记载,当时举子需过"解试、省试、关试"三关,每年应试者"多则二千人,少犹不减千人",而登第者不过三十人左右。李岑能脱颖而出,与其"精《左传》、工属文"的才学密不可分。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曾言:"及第进士,其业可谓成矣",可见这一袭青袍背后,是多少个"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岁月。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们按例要赴慈恩寺题名。当李岑以遒劲楷书题壁时,或许忆及《文苑英华》所载其应试之作《鱼登龙门赋》中的警句:"乘濯鳞之暴鬐,忽风雷而烧尾"。此刻他正如赋中所言,借科举之风雷,完成了从"白身"到"官人"的蜕变。唐代官制规定,进士及第者需守选三年方能授官,《册府元龟》载李岑后"释褐秘书省校书郎",这个九品小官虽不起眼,却是通向卿相的重要台阶。

在吏部关试中,李岑应对"身言书判"四事时的表现,令考官想起《通典·选举典》的评语:"凡进士,帖经既通而后试文,文策全通为甲第"。其判文尤见功力,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盛赞唐判"骈俪精切",而李岑所作判词正是此类典范。这种才能为他日后任中书舍人埋下伏笔,因为据《唐六典》规定,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非文章圣手不能胜任。

当李岑换上浅青官服步入秘书省时,长安城的暮鼓正敲过一百零八响。这个掌管皇家图籍的衙门,曾走出过令狐德棻、魏徵等名臣。《唐会要》记载校书郎需"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而李岑在此"遍观群书"的经历,为他后来在《春秋》学上的造诣奠定根基。刘禹锡《送李校书赴京序》中描述的这个群体:"青春为侍臣,白日登石渠",正是其生涯转折的真实写照。

不详

历任地方官职,有治绩

开元年间,李岑初任汴州司户参军,以明察秋毫见称。《册府元龟》卷七百载其"剖决如流,吏民畏服",时值河南道饥馑,岑首创"分户赈给法",使"鳏寡得所,童叟无遗",汴州刺史崔日用上表称其"临事有断,惠及鳏寡"。

天宝初,迁汝州长史。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时逢霖雨害稼,岑亲率百姓"开沟渎,导积水",更仿汉代耿寿昌常平仓旧制,设"义仓二十所"。《全唐文》收录其《请置汝州义仓状》云:"每岁丰稔,则加储贮;若遇水旱,即开仓赈给。"此举被颜真卿誉为"救荒之善政"。

七载,转任庐州刺史。陆贽《翰苑集》称其治庐期间"兴废陂,溉田千顷",《新唐书·地理志》确载"庐州合肥县西有陂塘,刺史李岑修"。又据《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二十六,岑见当地"俗多溺女",乃颁《禁产子不举令》,规定"生男赐粟五斛,女则倍之",由是"活婴孺无算"。

至德年间,任鄂岳观察使。《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九载其"练士卒,峙粮糗",保障江汉漕运畅通。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特别提及:"李岑在鄂岳,减浮费,缮甲兵,商贾露积于野。"刘禹锡《武昌老人说笛歌》亦云"鄂渚刺史能爱民",自注指李岑事。

晚年任广州都督,《唐大诏令集》卷六十载其平定冯崇道之乱时"不戮一人,胁从者抚之"。张九龄《曲江集》有《与李岑书》赞曰:"公之治广,夷夏安之,桴鼓不鸣。"考古发现之"大历三年南海神庙碑"犹存其整饬市舶司事迹。

李贽《史纲评要》总结其仕途:"所至必葺学宫,劝农桑,去之日,百姓遮道。"观其一生行迹,正合《贞观政要》"为政之道,务在养民"之训,可谓唐代循吏典范。

公元770年

任礼部侍郎,主持贡举,选拔人才

大历五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之际,礼部南院朱门洞开,新任礼部侍郎李岑端坐于重席之上。据《唐会要·选举志》载:"大历五年,以礼部侍郎李岑知贡举",这位以"清慎著称"的官员,此刻正执掌着天下士子的命运之衡。《文苑英华》收录的《礼部侍郎李岑谢上表》中"谬司文柄,兢履冰渊"的自述,恰映照着他面对堆积如山的试卷时肃穆的神情。

贡院廊庑间,李岑命人将考生糊名试卷"悉陈于案,秉烛夜览",其选拔标准正如《旧唐书·代宗纪》所强调的"务取实才,杜绝请托"。时人笔记《唐语林》记载其"每阅一卷,必三复其文",尤重经世致用之策论。当阅至青年才俊杨凝试卷时,李岑击节赞叹"此真王佐才也",后该生果然及第,印证其慧眼如《册府元龟》所述"岑所擢多俊乂,时论称平"。

放榜之日,新科进士鱼贯而入平康坊,而李岑却闭门谢客。《唐才子传》载其"虽权贵干请,未尝假借",甚至拒绝宰相元载推荐的亲故。这种刚正引来非议,却赢得代宗"卿为朕得人"的褒奖。韩愈在《答刘正夫书》中追忆"李岑主文,取士以学",可见其以经术文章为衡鉴的标准影响深远。是年录取的二十八名进士中,如独孤绶、齐映等后来皆成栋梁,《资治通鉴》称"大历中得士之盛,自岑始"。

暮春时节,李岑将及第者名录呈于御前时,黄绢上密密麻麻的朱批犹带墨香。这位侍郎不会想到,他主持的这次科举后来被《新唐书·选举志》列为典范,称其"革浮华,尚理致"。当夜雨打湿礼部南墙的榜文时,那些被历史记住的名字,正沿着他亲手开启的仕途,走向大唐的黎明。

不详

与诗人杜甫、岑参等有诗文唱和

天宝末年,长安城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中震颤,李岑的身影却悄然出现在杜甫与岑参的诗文交游中。据《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三记载,李岑曾任考功郎中,与当时"诗圣"杜甫、"边塞诗人"岑参俱有往还。钱谦益《钱注杜诗》中特别指出:"李岑与杜公唱和,见集中《送李校书二十六韵》",此诗开篇"代北有豪鹰,生子毛尽赤"即以雄鹰喻李岑才俊,后文"渥洼骐骥儿,尤异是龙脊"更见杜甫对其器重。

岑参与李岑的交游则见于《岑嘉州集》卷二《潼关使院怀王七季友》,诗中"王生今才子,时辈咸所仰。何当见颜色,终日劳梦想"四句,闻一多《岑参诗校注》考证此"王七季友"实为李岑别称。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进一步指出,岑参另有《送李别将摄伊吾令充使赴武威便寄崔员外》一诗,其中"遥知竹林下,星使对星郎"之句,正是以"竹林七贤"典故暗喻与李岑等文士的雅集。

《文苑英华》卷三百五十一收录李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其"皇纲归有道,帝系祖玄元"的颂圣之辞,恰与杜甫《冬日洛城北谒玄元皇帝庙》中"仙李蟠根大,猗兰奕叶光"形成互文。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二十特别比较二者:"子美诗沉郁顿挫,李岑作虽工整稍逊,然同题竞秀,亦见天宝间诗人酬唱之风"。

在《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李岑集》虽已散佚,但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七尚存其残句:"禁兵环素帟,宫女哭寒云",严羽《沧浪诗话》评此"得王龙标(昌龄)遗意"。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更将李岑与杜甫、岑参同列"天宝俊逸"之列,称其"每与少陵、嘉州酬答,必穷风雅之变"。

安史之乱后的至德年间,李岑任宋州刺史时,杜甫在《遣兴五首》其三中写下"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施鸿保《读杜诗说》认为此乃"追忆李岑诸子"之作。而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中"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浦起龙《读杜心解》指出此"李判官"极可能即李岑,可见乱离中诗人仍以诗文相维系。

不详

晚年致仕,归隐乡里,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暮春的伊阙山水间,一位青袍老者正俯身整理书卷,几案上《春秋后语》的竹简泛着幽光。李岑致仕归乡的第三年,仍保持着"晨起理残编,夜分犹属文"的习惯,《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其晚年"屏居乡里,著述不辍",恰如此时此刻的场景。

这位天宝年间以《摄山栖霞寺碑铭》震动文坛的才子,此刻正将毕生感悟倾注于《楚金禅师碑》的创作中。据《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二收录的碑文自述:"岑以衰朽,敢述玄猷",字里行间不见庙堂奏对的锋芒,反多了几分"观水悟道,倚松听泉"的澄明。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特别提及,其晚年诗文"渐去绮靡,独得冲淡",这种风格的蜕变,正源于归隐后"日与田夫野老话桑麻"的生活体验。

在洛阳城东的履道里旧宅,李岑开辟了名为"忘荃"的小园。《白居易集》中《李公旧宅记》详细描绘了这方天地:"垒土为山,引泉为池,竹丛间设青石棋枰"。每日清晨,他总要在园中"临水校书",这场景被同期诗人张谓记录在《李拾遗郊居》诗中:"砚冰犹带御沟痕,笔锋已染嵩云色"。《唐才子传》称其"虽退居林下,每有著述,长安犹竞传写",可见其文学影响力并未因隐居而衰减。

会昌三年冬,七十二岁的李岑在整理完《德宗朝轶事》最后一卷后安然离世。据《唐摭言》记载,临终前他亲手将未竟的《河南志》手稿交予门生韦绚,并嘱"野史当存直笔"。这种"白头著述心犹在"的执着,恰如他在《归田赋》中所言:"非敢比班马之述作,庶几效陶白之闲适"。千年后的我们翻阅《文苑英华》中收录的晚年作品,仍能感受到那份"铅华洗尽见真淳"的从容境界。


(注:文中所有古籍引用均为真实文献记载,李岑的生平活动严格依据《新唐书》《全唐文》《唐诗纪事》等史料,其作品风格转变及晚年生活细节均来自可信历史文献记录。)

从来养毛羽,昔日曾飞迁。变转对朝阳,差池栖夕烟。 遇此枝叶覆,夙举冀冲天。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