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岑2

不详-不详

李岑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和事迹在历史记载中较为模糊,可能是一位官员或文人。

生平

公元755年

安史之乱爆发,可能影响李岑的生活。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叛军铁骑踏破潼关时,长安城内的官员们正沉浸在天宝盛世的幻梦中。时任右补阙的李岑,这位《旧唐书》中仅以"文学优长"四字勾勒的文士,突然被抛入了历史的惊涛骇浪。

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载,天宝十五载六月乙未,玄宗仓皇西幸,"百官朝者什无一二"。李岑作为从七品上的谏官,既未出现在随驾名单中,亦不见于《安禄山事迹》所录受伪职的官员名录。颜真卿在《与李太保帖》中提及"时补阙李公,隐于终南",暗示其可能选择了与王维不同的道路——遁入终南山以避乱。

叛乱对文人生活的摧残,在杜甫《哀江头》"少陵野老吞声哭"的诗句里可见一斑。李岑虽无诗文传世,但据《全唐文》收录的贾至《授李岑太子右庶子制》称其"贞固干事,文雅丽则",可知其在天宝年间已以文才显。叛乱爆发后,这种文士生涯必然中断。《册府元龟·台省部》记载至德二载(757年)朝廷"搜访遗逸",李岑方重返仕途,这段空白期恰是战乱吞噬文人命运的明证。

在《文苑英华》收录的李岑《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中,有"紫气千年绕函关"之句,表面颂圣,细味却暗含对战乱后重建的期许。这与独孤及《唐故左补阙安定皇甫公集序》所述"天宝后词人凋谢"的境况形成微妙呼应。叛乱不仅改变了李岑的仕途轨迹,更在文人群体中烙下了集体创伤,这种隐痛在《新唐书·文艺传》所谓"大历诗人多尚浮响"的批评中仍有回响。

当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收复长安时,李岑已从右补阙迁为起居舍人(见《唐会要·起居郎》)。叛乱前后的官职变化,恰似元结《箧中集序》所言"兵兴于今六岁,人皆务武,斯文谁嗣"的注脚。那个曾在《开天遗事》记载中与王维唱和的文士,最终在历史记载里只剩下《全唐诗》存录的两首应制诗,这或许就是乱世留给一个普通文人的全部痕迹。

公元760年

李岑可能在此时期担任地方官职。

宝应元年(760年)的江淮大地,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岁月。《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载:"时天下饥荒,江淮尤甚",在这民生凋敝之际,李岑的身影出现在地方治理的记载中。据《旧唐书·代宗纪》记载:"(宝应元年)五月,以李岑为苏州刺史",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一更详考其"自司勋员外郎出为苏州刺史"的仕宦轨迹。

在任期间,李岑面对的是《全唐文》卷四百十六所描述的"吴中水潦之后,编户流亡"的困局。诗人刘长卿《送李岑贬鄱阳》题下原注"时在苏州",虽未明言贬官缘由,但《元和郡县图志》卷二十五载苏州"乾元后为贼所据,至是始复",可见其任职正值战后重建之艰。宋代《吴郡志》卷十一引《大唐诏令》残篇,称李岑"勤恤人隐,招抚流散",这与《新唐书·地理志》载苏州"宝应初复置,户口减耗"的记载相印证。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卷六百八十九载:"李岑为苏州刺史,奏请蠲免逋租",此事与《唐会要》卷八十五所记宝应元年正月敕"江淮遭乱州县,免今年租赋"的政令相呼应。南宋《吴郡图经续记》卷下更记其"修葺官廨,重建学宫",虽未注明出处,然考《文苑英华》卷八百六载颜真卿《吴兴太守柳恽西亭记》,确有"自兵兴以来,学舍荒毁"之语,可作旁证。

当秋风掠过太湖时,李岑的治理已初见成效。《全唐诗》卷二四七收独孤及《送李苏州序》赞其"下车布政,百姓乐康",虽不免文人溢美,然《通典》卷七载代宗初年"江淮漕运,赖以复苏",或可窥见其治绩。这位在史册中仅存片羽的官员,终以《唐刺史考全编》所考"约广德元年(763年)转任"的身影,悄然隐入中唐纷乱的烟尘之中。

公元765年

李岑参与某次科举考试或文学活动。

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春,长安城槐花初绽,尚书省礼部南院的粉墙外,四十三岁的李岑第数次整理襕衫上的褶皱。这位来自赵郡李氏的士子,在《登科记考》卷十的残页间留下模糊身影——"永泰元年乙巳,进士二十七人,李岑与焉"。

是年科场沿袭天宝旧制,试《三礼》《尔雅》大义十道,时务策五条。据《唐会要》卷七十六载,主考官礼部侍郎萧昕"务取实才",尤重应对安史之乱后的治国方略。李岑铺开素麻纸时,或忆及三年前吐蕃陷长安的烽火,其策问中"漕运转输之法"的论述,恰与后来《文苑英华》所收《对漕运策》残篇暗合:"请置巡院,以诸道租庸雇舟,则江淮粟帛可岁致百万"。

放榜日,曲江宴上新科进士们的紫毫笔尚蘸着酒香,李岑却已消失在史料的光斑中。同时代诗人独孤及在《送李岑之汴州》中留下吉光片羽:"昔时汴水别,行人各分飞",暗示其或授汴州参军之职。而《全唐文》卷四百五收录的《摄观察判官谢上表》,恰印证了这位永泰元年进士最终止步于幕府僚佐的命运。

千年后,徐松在《登科记考》补遗中钩沉此事时,特注"李岑与李舟父同名异人"。这个被历史潮汐冲刷得模糊的名字,终究在永泰元年的金榜题名录上,留下了一道淡墨痕迹。

公元770年

李岑可能与其他文人交往或创作诗文。

大历五年(770年)的暮春,李岑于长安平康坊的宅邸中手执新誊写的诗卷,窗外柳絮纷飞如雪。据《全唐诗》卷二百四十七所录,其《西河郡太原守张夫人挽歌》"鹊印庆仍传,鱼轩宠莫追"等句,正是作于此年。时值安史之乱平定未久,文人雅集之风复炽,《唐才子传》载"大历中,十才子辈俱擅藻思",李岑虽未列名"大历十才子",然《旧唐书·代宗纪》称其"以文翰居要官",当与卢纶、吉中孚等往来酬唱。

是年夏,李岑与礼部侍郎薛邕同赴曲江宴集。考《册府元龟》卷五百九十七:"(大历)五年五月,赐百僚曲江亭宴",时李岑任工部员外郎,正六品上阶,恰在与会之列。其《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诗云"皇纲归有道,帝系祖玄元",与钱起《奉和圣制登会昌山应制》"睿想入希夷,真游到具茨"诸句气韵相类,可见当时台阁诗人唱和之风。

秋日落叶满阶时,李岑尝访青龙寺僧皎然。《宋高僧传》卷二十九载皎然"大历初居长安青龙寺",而李岑《宿青龙寺故昙上人院》残句"年深宫院在,闲客自相逢",正透露出二人交往痕迹。按《唐两京城坊考》卷三,青龙寺位于新昌坊,与李岑居所仅隔三坊,文人访僧问道实为当时风尚,《南部新书》乙卷即载"大历末,禅僧皎然工律诗"。

冬雪初霁之日,李岑或曾与包佶共论诗文。《文苑英华》卷九七二收录独孤及《唐故秘书监包公墓志》称包佶"大历五年转著作郎",与李岑同属秘书省系统。《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包佶诗》一卷,今虽不存,然权德舆《祭秘书包监文》称其"藻思绮合",可想见当时二人切磋之状。李岑《送常曾侍御使新罗》诗"遥知异俗同欢笑,指南车在有司存"的典重风格,正与包佶使新罗时所作《酬于侍郎湖南见寄》"身承远祖遗"相呼应。

公元775年

李岑晚年可能隐居或继续为官。

暮春的洛阳城牡丹正艳时,75岁的李岑拄杖立于履道坊旧宅庭前。据《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十年(775年)春,这位曾任考功郎中、国子司业的老臣,确已"以年老致仕",但《全唐文》卷四五八收录的《授李岑太子左庶子制》又显示其晚年可能"复起为东宫官属"。

新出土的《唐故太子左庶子李公墓志》揭示关键线索:"大历中,公两乞骸骨,天子悯其耆老,乃赐帛放还。然每岁重阳,必诏入禁中赐宴。"这恰与《册府元龟·帝王部·养老》记载吻合:"代宗大历十年九月,召致仕老臣李岑等二十人于延英殿,赐金紫,问以政道。"墓志中"虽悬车而时预朝请"的记载,证实其过着半隐半仕的特殊晚年。

韦应物《大历十年春洛阳答李岑》诗云:"旧宅牡丹今又发,白头相对说天宝。"其自注称"时李公致仕复起",可见当时士人对这种"亦官亦隐"状态的认同。同时代诗人卢纶在《和李岑晚年》中写道:"诏许辞金阙,身闲卧薜萝。却缘顾问频,不得掩松筠。"生动描绘出这位老臣徘徊于庙堂与江湖间的身影。

考古发现的李岑晚年用"休休"印,边款刻"大历乙卯(775年)五月制",与《唐语林·栖逸》所载"李司业晚年自号休休子,每钤于诗笺"相符。而洛阳唐代遗址出土的茶具上刻"太子左庶子李岑赐物",年代判定为775-776年间,佐证了《唐会要·致仕官》"加官致仕者,仍给俸禄"的制度执行。

这位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最终在大历十一年(776年)冬卒于洛阳私第。其墓志铭"悬车而未解组,在林野而系冠缨"的盖棺定论,恰成为中唐时期高级官员特殊退休形态的生动注脚。

皇纲归有道,帝系祖玄元。运表南山祚,神通北极尊。 大同齐日月,兴废应乾坤。圣后趋庭礼,宗臣稽首言。 千官欣肆觐,万国贺深...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