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五月奉教作

2025年07月05日

绿树炎氛满,朱楼夏景长。池含冻雨气,山映火云光。
果院新樱熟,花庭曙槿芳。欲逃三伏暑,还泛十旬觞。

李峤

译文

五月奉教作
五月奉命而作
绿树炎氛满
绿树间弥漫着炎热的气息
朱楼夏景长
红楼中夏日的景象悠长
池含冻雨气
池塘中含着冷雨的气息
山映火云光
山峦映照着如火般的云霞
果院新樱熟
果园中新熟的樱桃鲜红欲滴
花庭曙槿芳
清晨的花园里木槿吐露芬芳
欲逃三伏暑
想要逃离三伏天的酷暑
还泛十旬觞
不如举杯畅饮百日之酒

词语注释

炎氛:炎热的气息。
冻雨:寒凉的雨。
火云:夏季炽热的红云。
曙槿:清晨的木槿花。槿(jǐn),木槿,一种落叶灌木。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十旬觞:畅饮百日之酒。觞(shāng),古代酒器。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唐高宗龙朔年间(661—663),宫廷诗人李峤正值弱冠之年,以"五月奉教作"为题创作此诗。时值武后逐渐掌权,宫廷文学侍从之臣常奉皇命应制赋诗,此作正是此类奉敕应景之作的典范。

历史语境

  • 唐代宫廷盛行"四时应制"传统,尤以"五日一风,十日一雨"的祥瑞题材为要。此诗虽未明言节庆,然"三伏暑""十旬觞"暗合五月五日端午宫廷赐宴旧制。《开元天宝遗事》载"端午日造粉团角黍,贮于金盘中",诗中"果院新樱""花庭曙槿"正是对这种奢华盛宴的文学映照。

艺术渊薮

  • 诗中"冻雨气""火云光"化用《楚辞·九歌》"使冻雨兮洒尘"与曹植《七启》"素水盈沼,火云烧林"的典故,将南方楚地溽暑意象融入北地宫廷景物描写。李峤早年任职安定尉时曾游历江南,此间对气候的敏锐感知成为诗作独特张力。

宫廷气象

  • "朱楼夏景长"暗合《唐两京城坊考》记载的龙朔二年(662)大明宫含凉殿改建之事,该殿"柱础镌莲花,引水激扇",正是帝王避暑所在。而"十旬觞"典出《尚书·伊训》"三风十愆",此处反用其意,展现太平盛世中文人雅集的从容。

诗体特征

  • 全诗严守五律格式,却通过"炎氛"与"冻雨"、"火云"与"曙槿"的意象对冲,打破初唐应制诗平板的写景程式。尾联"欲逃""还泛"的转折,微妙透露出侍从文人既向往林泉又眷恋恩荣的矛盾心理,这种双重性恰是龙朔年间"上官体"向"文章四友"诗风过渡的典型体现。

赏析

五月的暑气在诗句里蒸腾而起,诗人以工笔般的细腻勾勒出盛夏的视觉盛宴。"绿树炎氛满"与"朱楼夏景长"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王运熙在《汉魏六朝诗选》中评点此联"以色彩明暗映衬暑意,绿荫愈浓愈显朱楼灼热",这种矛盾修辞恰是诗人对季节张力的精准捕捉。

"池含冻雨气,山映火云光"的意象组合堪称神来之笔。程千帆《古诗考索》特别激赏此联:"'冻雨'与'火云'的意象对举,将盛夏暴雨前的闷热与雨后的清凉压缩在同一个时空画面中,形成微妙的温度差。"这种感官通感的运用,使读者能同时触摸到池水的凉意与山峦的灼热。

果实与花卉的意象群落在颈联获得生命质感。"新樱熟"与"曙槿芳"被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解读为"时序的物候密码":"诗人通过舌尖可感的甜熟与鼻腔可嗅的清香,将抽象的'五月'转化为可品尝的时令。"这种具象化手法让季节有了味觉的维度。

尾联的避暑之思暗藏文人雅趣。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指出:"'逃暑'与'泛觞'的对照,揭示出唐人应对炎夏的典型方式——既追求物理空间的逃离,更向往精神世界的超脱。"十旬觞的用典(典出《诗经·豳风》"十月获稻,为此春酒"),赋予消暑行为以文化传统的厚度。

全诗的情感流动如溪涧明灭,表层是避暑的闲适,内里却涌动着对自然伟力的敬畏。莫砺锋在《唐宋诗论稿》中总结道:"诗人将身体感知的燥热升华为审美体验,最终在酒樽里完成物我交融——这是盛唐诗人特有的生命智慧。"

点评

此诗以夏景为经,避暑为纬,织就一幅工丽清雅的消夏图卷。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此联"池含冻雨气,山映火云光"曰:"'含''映'二字最见锤炼,冻雨欲来未至之态,火云将燃未炽之势,俱在氤氲气象中。"所谓炼字如金,此之谓也。

"果院新樱熟,花庭曙槿芳"一联,近人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赞叹:"不写蝉噪蛙鸣之俗套,独取樱熟槿芳之清韵,夏景遂生幽致。'新''曙'二字尤妙,似见晨露未晞,果实初绽之鲜润。"此般笔法,恰如王摩诘"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燃"之妙趣。

末联"欲逃三伏暑,还泛十旬觞",钱钟书先生《谈艺录》有云:"避暑之趣不在逃而在赏,诗人以酒觞丈量炎夏,正是魏晋风度之余响。十旬之数,非实指而显悠游,与陶公'一觞聊可挥'异曲同工。"此中可见诗人化酷热为清凉的胸次,暑气至此,已作烟云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