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盛唐气象与隐逸风尚交织的开元年间,时任国子监祭酒的李公于长安城南构筑别业,这座兼具朱门气象与山水清音的田居,恰是唐代"吏隐"文化的绝佳注脚。考《新唐书·百官志》,祭酒乃国子监主官,位列从三品,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而李公在履行"每岁仲春上丁释奠"等庄严职责之余,更以"栖真昧均俗"的哲思,在终南山麓开辟出一方心灵净土。
其休沐田居选址颇具深意——"地藉朱邸基"暗合唐代贵族别墅多建于旧官邸基址的营造传统,《长安志》载城南韦杜一带"名园相望",而李公别业却向更南处的青山延展。这种空间布局恰如王维辋川别业,既保持"簪缨序"的社会身份,又通过"筑室俯涧滨"的建筑语言,完成"率性夷荣辱"的精神建构。考《唐六典》"十日一休沐"之制,诗中"暂弭西园盖"的暂歇,正折射出唐代官员在庙堂与山林间的诗意摆渡。
园中"迎秋谷黍黄,含露园葵绿"的物候书写,暗含《诗经·豳风》的农事传统,而"雅韵锵金玉"则化用《礼记·乐记》"金声玉振"典故。这种将儒家礼乐精神融入田园审美的创作手法,恰是盛唐文人"不必遁山林"而能"大隐住朝市"的典型体现。李公在"庭幽引夕雾"的物理空间里,实践着"若人兼吏隐"的生命理想,为后世留下了一幅融合了《楚辞》兰杜意象与陶渊明东皋情怀的盛唐仕隐图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