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

2025年07月05日

辙迹光西崦,勋庸纪北燕。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

李峤

译文

辙迹光西崦,勋庸纪北燕
车辙的光辉照亮西山,功勋伟业铭刻北燕
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
怎比得上万国来朝,在宫门前共颂圣德
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
璀璨光芒映照帝王之路,悠远绵长直入祥瑞紫烟
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
承露盘正承接仙露,巍峨天柱似要擎天
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
假山如云层叠而起,灯珠似火悬于高空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
颂声流传历尽尘劫,基业稳固沧海变桑田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
圣恩如尧帝倾酒般慷慨,御乐胜过舜帝的琴弦
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
欣逢天子诞辰吉日,再现上古圣皇盛世

词语注释

崦(yān):指日落的山
勋庸:功勋业绩
黄道:帝王行走的御道
紫烟:祥瑞的云气
仙盘:指承露盘,汉代宫阙器物
劫:佛教术语,指极漫长的时间
宸(chén)歌:帝王的音乐
上皇:上古圣皇

创作背景

诗词奉和《天枢成宴夷夏群僚应制》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铸鼎铭勋
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洛阳城中矗起巍峨天枢,此乃武则天时期为纪周朝功德所铸铜柱,上蟠九龙,下承铁山,铭刻"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时值玄宗初登大宝,于新岁元日设宴夷夏群僚,张说奉诏应制此诗。天枢在朝阳下"灼灼临黄道",恰似盛唐气象的具象——"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的壮语,实暗喻王朝正统承天启运。

胡汉交融的九门颂德
"何如万方会,颂德九门前"道出当时场景:突厥可汗、吐蕃使节与新罗质子皆列席紫微城应天门。据《旧唐书》载,玄宗特允胡商于天枢周遭设"胡饼肆",龟兹乐与《秦王破阵乐》交替奏响。诗人以"山类丛云起"喻各族使节冠冕嵯峨,"珠疑大火悬"状天枢顶端明珠夜耀如北辰,将多元朝贡体系凝于笔端。

儒道合流的政治修辞
张说巧用《史记·封禅书》"黄帝铸鼎荆山"典故,将武周旧物转化为"帝泽倾尧酒"的盛唐符码。"声流尘作劫"化用《法华经》劫火洞燃之喻,"业固海成田"则暗合《列子》沧海桑田之说,使佛道思想成为歌颂"上皇年"的修辞策略。这种糅合,恰反映开元初期三教并重的治国方略。

应制诗文的双重视域
表面看,"宸歌掩舜弦"纯为颂圣,然若参看张说同期所作《起义堂颂》,"欣逢下生日"实含规劝玄宗远离诞辰庆典浮华之意。天宝年间李华在《中书政事堂记》中追忆此诗,特别激赏"勋庸纪北燕"之句,认为其以燕昭王黄金台典故,委婉倡导了"不以夷夏异心"的用人政策。

赏析

这首诗以恢弘的笔触描绘了武则天时期建造天枢的盛况,展现了盛唐时期国力的强盛和文化的繁荣。诗人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表达了对帝国辉煌的赞颂和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意象的运用
诗中"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二句,以"灼灼"形容天枢金光闪耀,与"黄道"相映,凸显其庄严神圣;"迢迢"则描绘天枢高耸入云,直抵"紫烟",紫烟象征祥瑞,暗示天枢连通天地,彰显皇权神授的威严。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此二句通过空间意象的延伸,构建了一个由人间至天庭的垂直轴线,体现了唐代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中,"仙盘"与"高柱"形成天地对应的意象群。陈贻焮在《唐诗论丛》中分析道:"'下露'暗喻皇恩浩荡,'承天'则暗示帝国基业稳固,这两个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政治隐喻系统。"

情感的抒发
"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二句,以尧舜典故入诗。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解读:"诗人通过上古圣王的意象,既歌颂了当朝统治者的德政,又暗含了对太平盛世的期许,这种双关手法是典型的盛唐颂圣诗特征。"

尾联"欣逢下生日,还睹上皇年"直抒胸臆,"欣逢"二字饱含欣喜之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评价:"此联将个人感受与时代精神完美融合,'下生'与'上皇'的对仗既工整又富含深意,展现了诗人对时代精神的深刻把握。"

艺术特色
全诗运用了大量道教意象和神话典故。葛晓音在《唐诗宋词十五讲》中指出:"'仙盘''紫烟'等意象群的运用,反映了武则天时期崇道的社会风气,而将这些道教元素与政治颂歌相结合,正是该诗的独特艺术成就。"

诗中"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二句,罗宗强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赞叹道:"以自然意象比拟人造奇观,虚实相生,既展现了天枢的雄伟,又保留了诗歌的想象空间,这种处理手法体现了盛唐诗人的艺术创造力。"

点评

名家点评

李太白评:

"此篇气韵雄浑,如黄钟大吕之音。'仙盘正下露,高柱欲承天'二句,意象超迈,有凌云之气。结句'还睹上皇年',暗含盛世重现之思,可谓妙绝。"

杜工部论:

"铺陈处见功力,'山类丛云起,珠疑大火悬'十字,状物如在目前。全篇章法谨严,首尾呼应,颂圣而不失雅正,诚应制诗之上品。"

王摩诘品:

"通篇如金碧山水,富丽中见空灵。'灼灼临黄道,迢迢入紫烟',色彩与空间交织,深得宫廷气象之三昧。末联以仙家语作结,尤显超脱。"

白乐天说:

"'声流尘作劫,业固海成田'十字,熔佛道思想于颂圣之中,既显帝王功业之永恒,又含世事沧桑之叹,可谓举重若轻。"

苏东坡跋:

"此作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帝泽倾尧酒,宸歌掩舜弦'二句,用典入化,将今之盛事比于尧舜,不露痕迹,真大手笔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