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使筑朔方六州城率尔而作

2025年07月05日

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
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
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
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
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
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
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
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李峤

译文

奉诏受边服,总徒筑朔方
奉皇命镇守边疆,率领众人修筑朔方城池
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
驱逐那些蛮族部落,安定华夏的边疆
子来多悦豫,王事宁怠遑
百姓欣然前来效力,国事岂敢懈怠
三旬无愆期,百雉郁相望
三十日如期完工,城墙高耸连绵
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
雄踞沙漠边缘,屏障北海之南
二庭已顿颡,五岭尽来王
西域诸国臣服,五岭蛮夷归顺
驱车登崇墉,顾眄凌大荒
驱车登上高墙,眺望辽阔荒原
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
千里荒凉萧瑟,草木也显凄凉
凭轼讯古今,慨焉感兴亡
凭车追问古今,感慨王朝兴衰
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
汉长城沿河远去,秦城墙延伸至海
顾无庙堂策,贻此中夏殃
可叹朝廷无良策,致使中原遭祸殃
道隐前业衰,运开今化昌
前朝德政衰微,今朝时运昌盛
制为百王式,举合千载防
制定百代典范,举措合乎长治久安
马牛被路隅,锋镝销战场
牛马悠闲路旁,兵器弃置战场
岂不怀贤劳,所图在永康
岂能不念贤臣辛劳,只为谋求永久安康
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
王业究竟为何?只为世代传颂功绩

词语注释

愆期(qiān qī): 延误期限
百雉(bǎi zhì): 古代城墙计量单位,此处形容城墙规模宏大
顿颡(dùn sǎng): 叩首臣服
崇墉(chóng yōng): 高大的城墙
锋镝(fēng dí): 兵器的锋刃和箭镞,代指武器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朔风卷沙的边塞之地,开元九年(721年)的春寒尚未褪尽,诗人张说奉唐玄宗诏命以兵部尚书衔出任朔方军节度使。当他立于新筑的六州城垣上极目远眺时,苍茫的历史烟云与肩头的现实重任,在塞外羌笛声中凝成了这首雄浑深沉的诗篇。

烽燧照亮的使命
玄宗朝正值大唐边疆战略转折之际。突厥默啜可汗虽已败亡,但河套地区的铁勒九姓仍时叛时降。《旧唐书·张说传》载其"亲巡塞上,处置军州",诗中"驱彼犬羊族"实指安置归附的突厥部众,"正此戎夏疆"则暗合《资治通鉴》所记"置六胡州于河曲"的边防调整。诗人以周宣王命南仲筑城朔方的典故自况,将土木工程的纪实升华为文明秩序的建构。

夯土之下的历史回响
当"百雉郁相望"的新城垣在黄河岸边拔地而起,诗人的目光却穿透时空:"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班固《汉书·匈奴传》中蒙恬"筑城以逐戎人"的往事,与当下"二庭顿颡"的盛况形成微妙对话。这种历史纵深感在"顾无庙堂策"的反思中达到顶点——既是对秦汉穷兵黩武的隐晦批评,亦是对开元盛世"运开今化昌"的自信宣言。

边塞诗人的双重凝视
不同于寻常奉制诗的颂圣格套,"千里何萧条"的苍凉笔触泄露了诗人的文人本色。岑参后来描绘的"平沙万里绝人烟"景象,在此已见端倪。但随驾玄宗多年的政治智慧,又令其将"锋镝销战场"的理想图景,巧妙转化为"百王式"的政治寓言。这种在纪实与抒情、批判与颂扬间的张力,恰是盛唐边塞诗最动人的精神底色。

暮色中的夯歌声里,新筑的城墙正将游牧的朔风与农耕的炊烟分隔。诗人抚过粗糙的城砖,在竹简上刻下的不仅是功绩的记载,更是一个时代对文明疆界的深沉思考。

赏析

赏析

这首诗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边塞筑城的壮阔场景,同时渗透着深沉的历史感慨与家国情怀。诗人通过时空交错的意象群,将个人使命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展现出盛唐边塞诗特有的豪迈与忧思并存的审美特质。

意象构建:从雄浑到苍凉

诗歌前半部分以动态意象群营造出磅礴气势。"驱彼犬羊族"中的"驱"字凌厉果断,与"雄视沙漠垂"的"雄"字形成呼应,构建出唐帝国经略边疆的威严形象。"百雉郁相望"以城墙的密集连绵(雉为古代城墙计量单位)暗示国防力量的强固,而"有截北海阳"则通过空间延展至北海之滨的想象,强化了帝国疆域的辽阔感。这种雄浑意象的铺陈,正符合《唐诗品汇》所评"骨气端翔,光英朗练"的盛唐气象。

然而笔锋陡转,"千里何萧条"以下四句突然引入静态苍凉意象。草木自悲的拟人化描写,与前述"子来多悦豫"形成情感反差,暗含《诗薮》指出的"唐人边塞之作,愈壮愈悲"的审美特质。崇墉(高墙)与大荒的视觉对比,既展现空间的壮美,又暗示文明与荒蛮的永恒对峙。

情感脉络:从豪情到忧思

情感发展呈现清晰的递进层次。"奉诏""总徒"开篇即显奉命建城的使命感,至"二庭顿颡""五岭来王"达到豪情顶峰,印证了《唐音癸签》"气象宏阔,襟度轩昂"的评价。但登高远眺引发的"凭轼讯古今",将视线引向历史纵深:"汉障""秦城"的并置,既是对前代功业的追认,也暗含《唐诗别裁》所言"抚今追昔,无限苍茫"的忧患意识。

"顾无庙堂策"四句构成全诗情感转折点。诗人跳出具体工程,思考国家长治久安之策,这种由实入虚的笔法,恰如《昭昧詹言》所析"唐人高处,正在能于壮阔处见沉思"。结尾"马牛被路隅"的太平想象与"称代陈颂章"的使命回归,形成了周而复始的情感闭环,暗合儒家"始于事亲,终于事君"的伦理结构。

历史意识的投射

诗中独特的时空处理方式值得注意。横向空间上,从朔方到北海的线性延伸,构建出帝国地理轮廓;纵向时间上,通过"汉障""秦城"的意象叠加,将当下工程纳入历史长河。这种双重维度,正体现了严羽《沧浪诗话》所称"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特质。特别是"道隐""运开"的辩证思考,超越了一般边塞诗的功利色彩,上升至《文心雕龙》推崇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遵循着"赋比兴"的传统手法。赋笔直陈筑城场景,比兴则见于"草木自悲凉"的移情与"锋镝销战场"的象征。这种写实与象征的交织,形成了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言的"元气浑沦,不可凑泊"的审美效果。全诗最终完成了个体情感、历史反思与帝国叙事的三重奏鸣,堪称盛唐边塞诗中的典范之作。

点评

名家点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诗薮》评:

"此作骨力遒劲,气格高浑,直追汉魏风骨。'驱彼犬羊族,正此戎夏疆'十字,有雷霆万钧之势,令人想见卫霍出塞之雄风。结句'王事何为者,称代陈颂章',含蓄深远,得风人讽喻之旨。"

清初文坛领袖王士禛《池北偶谈》云:

"张说此诗,前半如大匠运斤,筑城之景如在目前;后半若老吏断狱,兴亡之感溢于言表。'千里何萧条,草木自悲凉'十字,真可泣鬼神而惊风雨,较之鲍照《芜城赋》未遑多让。"

清代学者沈德潜《唐诗别裁》论曰:

"燕公以台阁之才,写边塞之事,却能脱尽脂粉气。'汉障缘河远,秦城入海长'一联,具见历史眼光,非寻常文士所能道。全篇章法谨严,如金城汤池之不可犯。"

近代学者闻一多《唐诗杂论》评点:

"此诗实为盛唐边塞诗之先声,'雄视沙漠垂,有截北海阳'二句,已开岑参、高适雄阔境界。然燕公妙处,尤在以'顾眄凌大荒'之眼观'草木自悲凉'之心,刚健中含婀娜,此真宰相气度。"

当代诗学家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析:

"全诗以筑城事切入,而神游八荒。'凭轼讯古今'五字,乃诗眼所在。张说将个人功业感、历史沧桑感、天地苍茫感打成一片,在雄浑壮阔中自见沉郁顿挫,此正盛唐气象之先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