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淙诗创作背景考略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神都洛阳暑气正炽,女皇率群臣幸临嵩山石淙河避暑。是时大周王朝国势鼎盛,嵩岳群峰间忽现奇观——双阙对峙的天然石淙间,清流激湍撞击嶙峋山岩,声若钧天广乐。女皇见此天造胜境,遂命筑"三阳宫"于崖畔,更在临水巨岩上凿刻宴饮石台(今存"乐台"摩崖题刻可证)。
这场被后世称为"石淙会饮"的雅集,实为武周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盛会。随行的李显、李旦、武三思等十七位重臣奉诏应制,女皇亲作《石淙》诗为序。诗中"羽盖龙旗"显帝王仪仗之盛,"兰除薜幄"见山野清趣之雅,金灶石床之句暗合道家炼丹修仙意象。当时司礼监将十七人诗作连同御制诗刻于北崖,南崖则刻张易之撰《秋日宴石淙序》,千载以下,太尉林衡书丹的摩崖石刻仍存于嵩山幽谷。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虽写仙境,实为女皇政治理想的投射。《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则天多次封禅嵩山,石淙所在告成县原名阳城,正是"登封告成"之地。诗中"何必丹丘"之叹,恰与《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紫府非遥,玄都岂远"相呼应,暗示着女主临朝的人间仙境已然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