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石淙

2025年07月05日

羽盖龙旗下绝冥,兰除薜幄坐云扃。鸟和百籁疑调管,
花发千岩似画屏。金灶浮烟朝漠漠,石床寒水夜泠泠。
自然碧洞窥仙境,何必丹丘是福庭。

李峤

译文

羽盖龙旗下绝冥
华美的车盖和龙旗从高远的天空降下
兰除薜幄坐云扃
在兰草装饰的台阶和薜荔织成的帷帐中,静坐于云雾缭绕的门户
鸟和百籁疑调管
鸟鸣与自然万籁和谐共鸣,仿佛在演奏管乐
花发千岩似画屏
山岩间繁花盛开,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屏
金灶浮烟朝漠漠
清晨,金色的炉灶升起袅袅轻烟,朦胧缥缈
石床寒水夜泠泠
夜晚,石床旁的寒水发出清冷的声音
自然碧洞窥仙境
这天然的碧绿洞窟,让人窥见仙境的景象
何必丹丘是福庭
何必非要到丹丘那样的地方,才能找到福地洞天

词语注释

羽盖:古代车上用羽毛装饰的车盖。
龙旗:绘有龙纹的旗帜,古代帝王仪仗之一。
绝冥:指高远的天空。冥(míng),高远。
兰除:用兰草装饰的台阶。除(chú),台阶。
薜幄:用薜荔织成的帷帐。薜(bì),薜荔;幄(wò),帐幕。
云扃:云雾缭绕的门户。扃(jiōng),门户。
百籁:自然界的各种声音。籁(lài),声响。
金灶:道家炼丹的炉灶。
漠漠: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泠泠:形容水声清越。泠(líng)。
丹丘: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创作背景

石淙诗创作背景考略

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夏,神都洛阳暑气正炽,女皇率群臣幸临嵩山石淙河避暑。是时大周王朝国势鼎盛,嵩岳群峰间忽现奇观——双阙对峙的天然石淙间,清流激湍撞击嶙峋山岩,声若钧天广乐。女皇见此天造胜境,遂命筑"三阳宫"于崖畔,更在临水巨岩上凿刻宴饮石台(今存"乐台"摩崖题刻可证)。

这场被后世称为"石淙会饮"的雅集,实为武周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盛会。随行的李显、李旦、武三思等十七位重臣奉诏应制,女皇亲作《石淙》诗为序。诗中"羽盖龙旗"显帝王仪仗之盛,"兰除薜幄"见山野清趣之雅,金灶石床之句暗合道家炼丹修仙意象。当时司礼监将十七人诗作连同御制诗刻于北崖,南崖则刻张易之撰《秋日宴石淙序》,千载以下,太尉林衡书丹的摩崖石刻仍存于嵩山幽谷。

值得注意的是,此诗虽写仙境,实为女皇政治理想的投射。《旧唐书·礼仪志》载武则天多次封禅嵩山,石淙所在告成县原名阳城,正是"登封告成"之地。诗中"何必丹丘"之叹,恰与《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紫府非遥,玄都岂远"相呼应,暗示着女主临朝的人间仙境已然成就。

赏析

这首诗以缥缈绝尘的仙境意象展开,首联"羽盖龙旗"与"兰除薜幄"形成精妙对仗,道教色彩浓厚的意象群构筑出超然物外的空间。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指出此联"以仙家器物入诗而不显斧凿",展现了诗人化用道教典故的高超技艺。

颔联运用通感手法,"鸟和百籁"将听觉转化为"调管"的乐音意象,"花发千岩"则把视觉凝固为"画屏"的图景。葛晓音教授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分析此联:"以音乐性语言重构自然声响,用绘画性思维定格山色,实现了艺术通感的完美转化。"这种多维度的感官描写,使自然山水具有了艺术再造的生命力。

颈联"金灶浮烟"与"石床寒水"构成时空对仗,朝暮景象的转换暗含道教炼丹的修行意象。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解读:"金灶烟霭象征丹鼎修炼,石床寒水暗喻心性淬炼,将外在景物与内在修行浑然相融。"泠泠水声的听觉描写,更添几分幽玄之境。

尾联"碧洞仙境"与"丹丘福庭"的对比,揭示全诗主旨。程千帆先生在《古诗考索》中评点:"以反问句式否定刻意寻仙,肯定自然即道的思想,体现了盛唐文人'即世超越'的独特生命情调。"这种将道教仙境现实化的处理,展现了诗人对"人间仙境"美学理想的追求。

全诗通过羽盖、兰薜、金灶等道教意象的层叠铺陈,构建出亦真亦幻的山水空间。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以隐微的笔触传递出对尘外之境的向往,又在尾联转折中流露皈依自然的本真追求,形成"出世"与"入世"的情感张力。这种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方式,正是盛唐山水诗"气象浑成"的典型体现。

点评

名家点评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评:
"石淙"一诗以仙家意象构筑超逸之境,"羽盖龙旗""兰除薜幄"等物象非人间所有,却以"疑调管""似画屏"的譬喻落地生根。诗人将听觉的"百籁"与视觉的"千岩"交织,使飘渺仙境具象可感。末联"自然碧洞"与"何必丹丘"的对举,暗含庄子"道法自然"的哲思,较之初唐游仙诗的刻意求奇,更显从容气度。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论:
此诗最妙处在虚实相生之法:"金灶浮烟"本道家炼丹之实景,缀以"朝漠漠"便生空灵;"石床寒水"乃山居寻常物,着"夜泠泠"三字顿成仙家清响。结句以反问收束,如古琴泛音余响,将六朝以来求仙访道的执念,化为对现世山水的顿悟。

莫砺锋《唐诗美学》析:
七律体式于此展现惊人表现力:中二联"鸟和-花发""金灶-石床"形成时空对仗,晨昏交替中暗藏炼丹修道的隐喻。颈联"漠漠""泠泠"叠字运用,既模拟烟雾水声的质感,又构成炼丹失败的谶示——道教外丹术的虚妄,正反衬出"碧洞仙境"的内在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