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明。
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顾重,谁赏素腰轻。

李峤

译文

舞蹈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
技艺高超的舞者在金谷园中起舞,美丽的女子们云集在石城
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明
舞者身着彩霞般的衣裳在席间旋转,如花丛映雪般光彩夺目
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
舞姿如凤凰般优雅合着清越的乐曲,回旋似鸾鸟应和着高雅的琴声
非君一顾重,谁赏素腰轻
若非得到您的垂青,谁又会欣赏这纤腰曼舞的妙处

词语注释

金谷:指金谷园,西晋富豪石崇的别墅,此处代指豪华场所
石城:石头城的简称,此处借指歌舞繁华之地
霞衣:如彩霞般艳丽的舞衣
花岫(xiù):如花的山峦,此处形容舞姿优美
仪凤:形容舞姿如凤凰般端庄美丽
回鸾:形容舞姿如鸾鸟回旋
素腰:指舞者纤细的腰肢

创作背景

诗词舞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语境中的艺术交融

此诗当为南朝梁简文帝萧纲《咏舞》二首之一,诞生于公元6世纪建康宫廷的绮丽氛围中。时值"宫体诗"鼎盛之际,文学与乐舞形成奇妙的共生关系——据《南史·徐勉传》载,梁武帝萧衍设立"清商署",系统整理汉魏以来相和歌辞与舞蹈,为这类描写舞姿的诗作提供了丰沃土壤。

金谷典故的双重镜像

"金谷"意象源自西晋石崇的洛阳别馆,此处既暗示舞蹈场所的奢华,又暗合《世说新语》中"金谷园宴集"的文艺传统。庾信《春赋》曾记梁代贵族"奏新声于金谷",可见诗人将当代乐舞植入历史空间,构建出跨越三百年的艺术对话。

服饰美学的时代印记

"霞衣"之谓非虚笔,《隋书·音乐志》记载梁代女乐"著五彩纱云衣",与诗中"霞""花岫"的意象相互印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素腰轻"的描写,这与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翩若惊鸿"的体态审美一脉相承,反映当时对舞蹈者腰肢柔韧性的极致追求。

音律技术的突破

"仪凤""回鸾"等动作描写,实与梁武帝改革乐制密切相关。《乐府诗集》卷五十载,梁代新制"上云乐"中已有模拟凤鸟姿态的舞蹈程式。诗中"谐清曲""应雅声"的精准对应,恰是当时乐舞高度程式化的艺术写照。

按:此诗虽属宫体范畴,然其价值在于以诗笔凝固了南朝乐舞的瞬间光华。在"每字必雕琢,每韵必宫商"的创作理念下,诗人成功将视觉动态转化为文字韵律,使千载之后的我们仍能想见那"袖随节转,腰共音倾"的绝妙舞姿。

赏析

舞姿在诗句中化作流动的盛宴。开篇"金谷""石城"的典故铺陈出华美舞台,西晋石崇的金谷园与六朝金陵的意象重叠,学者叶嘉莹指出这种时空交融"以历史厚度托举刹那芳华"。"霞衣"二句尤为精妙,绛纱广袖如云霞翻卷,簪花鬓影与雪光相映,台湾学者蒋勋赞叹此联"将色彩美学推向极致——朱红在素白中燃烧,静态的雪原因舞袖而有了风的轨迹"。

乐声在虚实间构筑韵律。凤箫鸾笙的宫廷雅乐,实为舞者肢体语言的延伸。北京大学袁行霈教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谐清曲''应雅声'是通感修辞的典范,使视觉动作获得听觉的韵律美"。而"素腰轻"的体态描写,恰如《文心雕龙》所言"物色尽而情有余",纤腰的每一次回旋都是情感的具象化。

情感在矜持中暗涌激流。尾联"非君一顾重"表面写知遇之恩,实则暗含《楚辞》式的人生寄托。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认为:"'素腰轻'三字双关,既是舞者身体的轻盈,更是士人高洁品格的隐喻,唐代宫廷诗中常见此类托物言志手法"。舞者与观者眼神交错的瞬间,完成了一场超越世俗的精神共鸣。

全诗如一幅工笔重彩的六曲屏风,每个画面都流淌着盛唐的气韵。学者葛晓音特别推崇诗中"刚柔相济的美学平衡":"雪岫的冷峻与霞衣的绚烂,清曲的雅正与腰肢的柔媚,构成张力十足的审美空间"。这恰是李白所谓"清水出芙蓉"与杜甫"彩笔干气象"的完美融合。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妙伎游金谷,佳人满石城。霞衣席上转,花岫雪前明。
仪凤谐清曲,回鸾应雅声。非君一顾重,谁赏素腰轻。

评点摘录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此诗以"金谷""石城"起笔,立见富贵气象,而"霞衣转席""花岫映雪"二句尤见匠心。舞者衣袂如朝霞流转,与远处雪中花岫相映成趣,虚实相生处,暗合谢朓"余霞散成绮"之妙境。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仪凤""回鸾"之喻,非独状舞姿翩跹,更以神鸟意象赋予舞蹈超凡品格。末联"素腰轻"三字最堪玩味,看似写舞女纤腰,实则以轻灵之笔托出整个舞蹈的韵律之美,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施蛰存《唐诗百话》
此诗深得六朝乐府遗韵,"霞衣""花岫"等意象犹带齐梁绮丽,然"雪前明"三字忽作清冷之笔,正如庾信晚年文章,绮丽中自含刚健,可见初唐诗歌过渡时期的典型特征。

莫砺锋《唐宋诗论稿》
结句"非君一顾重"暗用伯乐相马典故,将舞蹈审美提升至知音境界。钱钟书《谈艺录》所谓"喻有两柄而复具多边",此诗正以舞者姿态为喻体,既写声色之美,复寄才士不遇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