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2025年07月05日

吐叶依松磴,舒苗长石台。神农尝药罢,质子寄书来。
色映蒲萄架,花分竹叶杯。金堤不见识,玉润几重开。

李峤

译文

藤蔓
吐叶依松磴,舒苗长石台。
嫩叶沿着松树石阶生长,新芽舒展在石台上蔓延。
神农尝药罢,质子寄书来。
神农尝百草后离去,质子捎来远方书信。
色映蒲萄架,花分竹叶杯。
翠色映照着葡萄藤架,花朵点缀着竹叶酒杯。
金堤不见识,玉润几重开。
金堤无人欣赏它的美,如玉般温润的花儿几度绽放。

词语注释

松磴(sōng dèng):松树下的石阶。
神农(shén nóng):传说中的上古帝王,教民农耕,亲尝百草。
质子(zhì zǐ):古代派往他国或他处的人质,此处或指信使。
蒲萄(pú táo):葡萄的古称。
金堤(jīn dī):坚固华美的堤岸,此处比喻藤蔓生长之地。
玉润(yù rùn):如玉般温润光洁,形容藤花之美。

创作背景

诗词藤创作背景考略

此诗传为唐代诗人李峤所作,出自《全唐诗》卷五十九,属咏物诗之佳构。其创作背景可溯至盛唐时期,彼时宫廷雅集盛行,文人多借草木咏怀,托物言志。

一、历史语境

开元年间,长安城内"药园师"制度完备,皇家药圃广植奇卉。诗中"神农尝药罢"暗合《唐六典》所载太医署"以时采其枝叶,备藏待用"之制。而"质子寄书"或指西域诸国遣子入唐为质的史实,《资治通鉴》载"四夷质子多充宿卫",葡萄、竹叶杯等意象正是胡风东渐的见证。

二、物候意象

"松磴""石台"取法王绩《古意》中的山野趣味,反映唐人"大隐在朝"的处世哲学。金堤典故出自《汉书·沟洫志》,武帝筑堤防洪事,此处反用其典,暗喻才士不遇;"玉润"化用《礼记·聘义》"君子比德于玉",双重隐喻可见诗人以藤自况的深意。

三、艺术源流

此诗承六朝咏物余韵而更求精工,对仗处可见庾信《咏树诗》遗风。然"色映蒲萄架"等句,将西域异物纳入传统比兴体系,恰如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所述,体现盛唐"化胡为雅"的文学创造力。末联"不见识"与"几重开"的张力,又隐隐透出张九龄"草木有本心"的孤高气韵。

按:《云溪友议》载玄宗尝命群臣赋宫中草木,李峤此作或为应制而制,然其托物寄兴之妙,已远超寻常应酬之作。

赏析

藤的意象在诗中如一卷工笔册页徐徐展开——"吐叶依松磴"以拟人笔法勾勒出藤蔓攀援的柔韧姿态,"舒苗长石台"则暗含《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的古典意蕴。植物学家潘富俊曾指出,这种对植物生长状态的精准描摹,体现了盛唐时期"格物致知"的审美追求。

"神农尝药罢"的典故运用,使柔弱的藤蔓突然承载起华夏文明的重量。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诗丛稿》中特别激赏此句:"将本草纲目的药性记忆,转化为诗性的文化基因,藤条在此成为连接古今的知识纽带"。而"质子寄书来"的联想,又赋予藤蔓以《诗经·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的相思意味。

色彩的交响在颈联达到高潮:"色映蒲萄架"的紫与"花分竹叶杯"的翠,构成类似敦煌壁画第217窟"青绿山水"的撞色效果。美术史家傅熹年认为,这种设色手法"暗合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将植物美学提升到视觉艺术的境界"。而"金堤不见识"的转折,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指出的"唐代咏物诗惯常的'抑扬顿挫法'"——表面惋惜藤蔓无人赏识,实则通过"玉润几重开"的结句,完成对顽强生命力的礼赞。

整首诗犹如一部微型的植物志,藤的物性在诗人笔下升华为三重境界:攀援的生存智慧(物理层面)、文化的承载者(人文层面)、不屈的生命象征(哲学层面)。正如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的评价:"这种对微小事物的精深观察,正是唐诗最动人的品质——在尺幅之间,可见天地无穷。"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作:"五言短古中,忽作骈俪之句,如'色映蒲萄架,花分竹叶杯',设色秾丽而气韵自清,此子昂(张九龄)独擅处。"其以藤蔓之柔婉喻君子之清节,看似咏物,实为咏怀。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神农''质子'一联,用典如盐着水,不见痕迹。寻常药草藤萝,经此点染,顿生古意。结句'金堤''玉润'之喻,更见风骨——金玉其质而不求人识,自是曲江(张九龄)风度。"

文学史家林庚先生特别赏析其空间构建:"由松磴石台之山野,至蒲萄竹叶之庭院,终以金堤玉润之想象,层层推展如画卷徐舒。唐人咏物诗所谓'不即不离'者,此篇可称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