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一卷泛黄的宫闱乐府旧录中,飘出了韦苏州(韦应物)清泠似玉磬的诗句。这首托名李益又作韦应物的《鹧鸪》,恰似中唐天空下的一片孤羽,折射着安史之乱后文人集体的精神漂泊。
天宝年间的霓裳羽衣曲早已零落成泥。当韦应物以"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的比兴手法勾勒鹧鸪困境时,实则是贞元朝臣的生存隐喻。据《旧唐书·德宗纪》载,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天子仓皇出奔奉天,彼时任职比部郎中的韦苏州,亲历了这场"枝弱不得去"的仕途惊变。鹧鸪在霜露间颤抖的羽翼,何尝不是士人在藩镇割据中的战栗?
那声声"使我常夜啼"的哀鸣,暗合着《韦江州集》中"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的苦闷。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揭示其晚年"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的孤洁,恰似诗中鹧鸪对"云中鹤"的向往。中唐文人如刘长卿、戴叔伦等,皆在诗文中流露过这种由"客子常畏人"到"愿向寥廓"的精神突围。
而"一年生九雏"的城上乌意象,或许藏着更深的讽喻。《通典·食货志》记载大历年间"九品之家,岁赋万钱"的苛政,使得"何不旧巢住"的诘问,成为对盛唐记忆的集体追悼。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韦诗"寄托遥深",正指此类以微物写沧桑的笔法。
残阳掠过敦煌遗书《唐人选唐诗》的残卷时,这只穿越千年的鹧鸪仍在啼鸣。它的双翼承载的不仅是韦苏州个人的宦海浮沉,更是整个中唐文人,在盛世余晖与乱世曙光间的永恒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