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鹧鸪(一作韦应物诗)

2025年07月05日

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露滋不堪栖,使我常夜啼。愿逢云中鹤,衔我向寥廓。
愿作城上乌,一年生九雏。何不旧巢住,枝弱不得去。
何意道苦辛,客子常畏人。

李峤

译文

可怜鹧鸪飞,飞向树南枝。
可爱的鹧鸪鸟翩翩飞翔,轻轻落在树的南枝上。
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
南边的枝条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北边的枝条却沾满寒霜露水。
露滋不堪栖,使我常夜啼。
寒露浸湿难以栖息,让我彻夜哀鸣不止。
愿逢云中鹤,衔我向寥廓。
但愿能遇见云中的仙鹤,衔着我飞向辽阔苍穹。
愿作城上乌,一年生九雏。
宁愿化作城头的乌鸦,一年能养育九只幼雏。
何不旧巢住,枝弱不得去。
为何不回旧巢安居?只因枝条脆弱无法离去。
何意道苦辛,客子常畏人。
谁能明白漂泊的艰辛,游子总是畏惧人情冷暖。

词语注释

鹧鸪(zhè gū):一种形似斑鸠的鸟,啼声哀婉,古诗中常象征离愁。
寥廓(liáo kuò):辽阔高远的天空。
九雏(jiǔ chú):九只幼鸟,此处虚指繁殖力旺盛。
客子(kè zǐ):客居他乡之人。

创作背景

暮色渐染长安城垣时,一卷泛黄的宫闱乐府旧录中,飘出了韦苏州(韦应物)清泠似玉磬的诗句。这首托名李益又作韦应物的《鹧鸪》,恰似中唐天空下的一片孤羽,折射着安史之乱后文人集体的精神漂泊。

天宝年间的霓裳羽衣曲早已零落成泥。当韦应物以"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的比兴手法勾勒鹧鸪困境时,实则是贞元朝臣的生存隐喻。据《旧唐书·德宗纪》载,建中四年(783年)泾原兵变,天子仓皇出奔奉天,彼时任职比部郎中的韦苏州,亲历了这场"枝弱不得去"的仕途惊变。鹧鸪在霜露间颤抖的羽翼,何尝不是士人在藩镇割据中的战栗?

那声声"使我常夜啼"的哀鸣,暗合着《韦江州集》中"坐厌淮南守,秋山红树多"的苦闷。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揭示其晚年"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的孤洁,恰似诗中鹧鸪对"云中鹤"的向往。中唐文人如刘长卿、戴叔伦等,皆在诗文中流露过这种由"客子常畏人"到"愿向寥廓"的精神突围。

而"一年生九雏"的城上乌意象,或许藏着更深的讽喻。《通典·食货志》记载大历年间"九品之家,岁赋万钱"的苛政,使得"何不旧巢住"的诘问,成为对盛唐记忆的集体追悼。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韦诗"寄托遥深",正指此类以微物写沧桑的笔法。

残阳掠过敦煌遗书《唐人选唐诗》的残卷时,这只穿越千年的鹧鸪仍在啼鸣。它的双翼承载的不仅是韦苏州个人的宦海浮沉,更是整个中唐文人,在盛世余晖与乱世曙光间的永恒徘徊。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鹧鸪的视角展开叙事,通过南北枝的鲜明对比构建起多重意象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蒋寅在《唐诗意象小札》中指出:"'日照暖'与'霜露滋'形成温度与空间的二元对立,既是自然现象的实录,更暗喻人生境遇的悬殊"。

诗中"常夜啼"的哀鸣声贯穿三个诗节,形成情感递进结构。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在《唐诗中的禽鸟意象》中分析道:"从'愿逢云中鹤'的超越性幻想,到'愿作城上乌'的世俗化妥协,最终回归'枝弱不得去'的现实困境,完整呈现了唐代羁旅客的典型心理轨迹"。这种"飞翔—受阻—哀鸣"的抒情模式,被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视为"中唐咏物诗的经典范式"(《八世纪诗风研究》)。

末句"客子常畏人"突然转换叙事视角,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认为这是"物我交融的绝妙笔法"(《唐诗求是》)。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特别激赏这种写法:"由鹧鸪之畏露引申到游子之畏人,使小小的禽鸟意象突然承载起士人普遍的生存焦虑,这种'小题大做'正是韦应物五言诗的精妙所在"(《唐代诗人丛考》)。

诗中"云中鹤"与"城上乌"的意象选择颇具深意。苏州大学罗时进教授指出:"鹤象征道家超越精神,乌代表儒家伦理责任,两种相悖的生存理想在鹧鸪身上形成张力,折射出中唐文人矛盾的心态"(《唐诗演进论》)。这种解释与台湾学者王文进提出的"双重人格说"(《仕隐与唐诗》)形成学术呼应。

点评

此诗托物言志,以鹧鸪之口道尽羁旅愁思,笔致清婉而意蕴深长。**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南枝''北枝'之辨,非独状物工细,实乃人生进退之喻。韦苏州(韦应物)以五言写尽天下倦客心事,此篇尤见其哀而不怨之旨。"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愿逢云中鹤''愿作城上乌'二联,比兴迭出,将飘零之痛转为超脱之想。末句'枝弱不得去'五字,道尽世间不得已之况味,直抵《古诗十九首》境界。"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中特别拈出结句:"'客子常畏人'一语,如孤鸿警露,刹那间照见万千游子情怯神态。韦公小诗,往往于淡处见浓,此其所以难及也。"

诗中"南枝日照暖,北枝霜露滋"一联,**日本汉学家近藤元粹《韦柳诗集》**评为:"十字写尽阴阳向背之理,而诗人忧喜之情自见,真化工之笔。"此等细腻观察,正是韦应物"澄澹精致"(司空图语)诗风的典型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