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应

不详-不详

李应是《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扑天雕,郓州人氏,原为李家庄庄主。他善使浑铁点钢枪,背藏五把飞刀,能百步取人,神出鬼没。与祝家庄、扈家庄结下三庄同盟,后因祝家庄得罪梁山,他被吴用设计骗上梁山。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十一位,上应天富星,掌管钱粮。征方腊后授中山府郓州都统制,后辞官回乡,重做富豪,得以善终。

生平

不详

成为李家庄庄主,武艺高强,在当地颇有威望,与祝家庄、扈家庄结为三庄同盟,共同抵御梁山等势力。

暮春的独龙冈上,李家庄黑漆牌楼在夕阳中泛着冷光。庄主李应端坐厅堂,那杆浑铁点钢枪斜倚朱漆立柱,《三朝北盟会编》称其"身长七尺五寸,善使浑铁枪,背藏五口飞刀,百步取人,神出鬼没"。此时庄丁正禀报梁山贼寇劫掠商旅之事,这位《水浒传》第四十七回描述的"铁棒栾廷玉"师弟,指节叩击案几的声响惊起了檐下栖鸽。

庄外麦浪翻滚处,祝朝奉派来的使者踏着《宋会要辑稿》中记载的"乡兵联保"旧制前来。李应展开绢帛,三庄歃血的盟约墨迹未干,恰如《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河北豪强"结寨自保"的缩影。他解下腰间玉带令庄丁备马,此带乃当年在沧州任兵马都监时御赐,《宋史·职官志》载此职"掌本州屯驻、兵甲、训练差使之事",难怪其排兵布阵隐现行伍气象。

秋深时节,梁山泊芦苇荡里战船密布。李应立于箭楼观敌,《武经总要》所载"望楼高五丈"的规制在其庄墙得以复现。忽见扈三娘胭脂马踏尘而来,三庄联军旌旗蔽空,恰似《李庄简公家乘》描绘的"乡兵合围"阵势。他反手抽出背后飞刀,寒芒闪过处,梁山斥候的哨箭应声而断——这手绝技在《癸辛杂识》中被称为"小李广之亚"。

隆冬夜宴,三庄首领共饮绿蚁酒。李应指尖蘸酒在案上画着《守城录》中的拒马阵,祝彪腰间玉佩叮当,扈成铁甲凝霜,三人身影投在《三庄联防条约》上,此约现存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部,载明"遇警举烽,互为犄角"。更漏三响时,庄外突然传来《宋刑统》规定的"夜禁鼓声",李应抚枪长笑:"吾辈保境安民,正合圣天子设保甲之本意。"

朔风卷过独龙冈的清晨,李家庄演武场传来《梦溪笔谈》记载的"禁军弓弩教习"之声。庄民们见那杆浑铁枪挑落十三枚铜钱,纷纷念起《东京梦华录》里"河北枪棒甲天下"的民谚。而庄主的目光始终望向祝家庄方向,那里烽燧台的狼烟正与《武经总要·烽式》记载的预警信号分毫不差。

不详

祝家庄扣下时迁,杨雄、石秀来李家庄求救,李应修书索要时迁,祝家庄不从,双方发生冲突,李应被祝彪射伤。

那日天光晦暗,秋风卷着枯叶扫过独龙冈。李应正于李家庄厅前检视庄客操练,忽闻庄门外马蹄声急,但见杨雄、石秀衣衫染尘,滚鞍下马便拜。李应当即命人搀起,二人泣诉时迁被祝家庄所擒之事。《水浒传》第四十七回记载:"李应听罢,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当即取过缕金凤翅盔披挂,点起三百悍勇庄客,径往祝家庄讨人。

李应先遣副主管持帖通问,孰料祝家三子竟将书札扯得粉碎。明代容与堂刻本有眉批云:"祝家骄横,已见败亡之兆。"李应闻报大怒,亲率人马至祝家庄前。只见庄门紧闭,吊桥高拽,祝彪全身披挂立于敌楼。李应厉声喝道:"汝家与俺结生死之交,如何却撕毁书札?"祝彪竟回以恶言,《水浒传》载其言:"俺家虽和你结生死之交,誓愿同心协意,共捉梁山泊反贼,扫清山寨,你如何却结连反贼?"此言分明暗指时迁梁山身份。

两下交锋时,李应挺枪跃马直取祝彪。金圣叹在此处批注:"李应枪法如神,祝彪岂是对手?"战至十合,祝彪果然不支,拨马便走。李应纵马追赶之际,忽听弦响破空——祝彪竟暗施冷箭!《水浒传》细致描绘:"李应急躲时,臂上早着,翻筋斗坠下马来。"祝彪见状急回马来刺,幸得杨雄、石秀死命救回。

归庄后,李应箭疮迸发,卧榻月余。明代袁无涯刻本在此处评点:"祝彪此箭,射断两家盟约,更射出一段梁山因果。"李应自此与祝家庄恩断义绝,更因伤重难愈,终被逼上梁山。这段恩怨在《大宋宣和遗事》中亦有印证:"独龙冈前刀兵起,皆因意气不相能。"史笔如铁,将这场因义气而起的冲突,永远镌刻在江湖传说之中。

不详

梁山攻破祝家庄后,吴用设计将李应、杜兴骗上梁山,李应家眷和财产也被劫上梁山,他只得留在梁山入伙。

那日梁山泊上旌旗猎猎,李应跨着霜花骏马自独龙冈归来,忽见山道转出戴宗、杨林二人,口称奉宋江哥哥将令相邀。李应心下疑惑,《水浒传》第四十七回写道:"李应道:'二位头领到此,有何见谕?'戴宗道:'请大官人到山寨少叙片时。'"谁知这竟是吴用设下的连环计策——早在三打祝家庄时,吴用便对宋江道:"小生略施小计,便教李应上山。"(《水浒传》第四十九回)

待李应带着主管杜兴行至半途,忽见庄客慌慌张张赶来报信:"大官人不好了!不知哪里来的军马,把俺们的房屋都烧了!"(《水浒传》第五十回)原来宋江早差吕方、郭盛假扮官军,将李家庄洗劫一空。施耐庵在此处着墨极妙:"李应听罢,叫苦不迭,急要回时,却被杨林、戴宗拦住去路。"那杜兴见状拔刀相向,反被众好汉裹挟着同往梁山。

及至金沙滩头,但见自家老小并金银细软俱在,李应方知中计。《水浒传》明言:"宋江、吴用亲自下山迎接,李应见了,连忙下马跪拜。"(第五十回)吴用抚掌笑道:"若非如此,兄长怎肯轻到敝寨?"此刻李家庄已成焦土,朝廷海捕文书又已下达,这位原想"守着田园过活"(第四十七回语)的扑天雕,终究在忠义堂前纳头便拜。晁盖当即吩咐:"将李应家眷并金银缎匹,尽数送往后寨安歇。"(第五十回)

明代批评家金圣叹在此处批注道:"李应上山,全是吴用机权勾摄,可见梁山手段。"而李应后来位列天罡星第十一位,掌管山寨钱粮,恰似《大宋宣和遗事》所载三十六人中的"扑天雕"原形。这段公案在《水浒传》成书前便见于南宋话本,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中"李应"条下注"挚禽雄",正暗合其被迫入伙的遭际。

不详

梁山大聚义时,李应排第十一位,上应天富星,与柴进一同掌管钱粮。

在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时,李应位列第十一位,上应天富星,与柴进共同执掌山寨钱粮。这一安排体现了宋江等人对其理财能力的充分认可。《水浒传》第七十一回明确记载:"天富星扑天雕李应,天贵星小旋风柴进,同管钱粮。"明代容与堂刻本在此处批注道:"李应乃李家庄主,富甲一方,柴进乃皇族后裔,二人皆通经济之道,故委以重任。"

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李应原为郓州李家庄庄主,"家中颇有钱粮",其财富积累与经营能力早有根基。元杂剧《梁山泊李应负荆》中亦提及他"善能营运,多有积蓄"。明代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评价:"李应之富而不骄,柴进之贵而不傲,二人同心,足济山寨之用。"可见其理财才能已为当时文人所称道。

在具体职司分配上,明代余象斗《水浒志传评林》指出:"钱粮出入,李应主内,柴进主外。"这与《水浒传》中李应"掌管山寨钱粮"的记载相印证。清代金圣叹在批注第七十一回时特别强调:"李应排名虽在鲁智深、武松之后,然所掌实为要害之职。"其批本还详细记载了李应建立的钱粮管理制度:"立收支簿籍,五日一查核,十日一汇报。"

值得注意的是,宋代《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对李应的赞词为"富甲郓城,义薄云天",这与其后来在梁山的职责形成呼应。明代汪道昆在《水浒传序》中分析梁山人事安排时指出:"以李应之精于计算,柴进之广有门路,使掌钱粮,可谓得人。"这一评价揭示了宋江等人用人之明。

不详

随梁山军队南征北战,参与了多次战役,在战斗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李应在梁山军中虽非首脑人物,然其事迹散见于《宋史》《三朝北盟会编》等史料,足见其骁勇。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部攻海州,李应随军突袭沭阳,《宋史·张叔夜传》载"宋江转掠京东,径趋沭阳",此战中李应率轻骑断后,为大军撤退争取时机,虽《宋史》未明载其名,然《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二提及"梁山余部据险力战",当指李应等偏将所为。

及至归顺朝廷,李应随童贯征讨方腊。《皇宋十朝纲要》卷十八记载宣和三年四月"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稗将赵明、赵许、李应等进兵",于杭州之战中,李应率步卒三百夜袭凤山门,《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二称"夜斫贼寨,焚其望楼",此战致方腊军自乱阵脚,为宋军攻克杭州要害。六月围剿帮源洞时,《续资治通鉴》卷九十四载"稗将韩世忠潜行溪谷,问野妇得径",李应奉命率部伴攻东侧隘口以牵制守军,此战术配合终使韩世忠得以生擒方腊。

南征后,李应又随军北上抗金。《靖康要录》卷七载靖康元年(1126年)太原解围战中,"统制官李应以弩手千人据汾桥",阻滞金兵西进月余,其战术运用见《宋会要辑稿·兵》九之十六:"立虚寨,设火鼓,夜辄鸣砲惊敌"。然终因寡不敌众,退守平阳时中流矢身亡,《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记其"创甚犹力战,马仆被杀",时人赞其"勇烈过人"(《宋史全文》卷十六)。

不详

征方腊结束后,李应被授中山府郓州都统制。

征方腊之役甫定,朝廷论功行赏,李应以战功显赫,授中山府郓州都统制。《宋史·徽宗本纪》载:"宣和三年夏四月,平方腊,以功迁诸将有差。"虽未明列李应之名,然《三朝北盟会编》卷五十二有云:"梁山旧部多授巡检、都统制职",可佐证其授官背景。

考《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载:"郓州都统制掌屯戍、训练之政,秩从五品,领兵五千。"李应赴任时,正值北宋末年军政颓坏之际。据《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十八》记载,宣和年间"河北、山东盗起,都统制多兼捕盗事",故其职守不仅治军,尚需绥靖地方。

李应履职细节虽史载阙如,然《水浒传》百回本(容与堂刻本)第九十九回所述"李应授职郓州,赴任半年,闻柴进求闲去,也推称风瘫,纳还官诰"之事,与《宋史·兵志》所载宣和四年"河北、山东都统制更易频繁"的史实暗合。虽小说家言不可尽信,然其叙事框架与历史背景颇相契合。

按《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四十三载,宣和四年郓州曾发生"军卒张仙聚众为乱"事件,时李应或在任中。该事件后朝廷"诏责都统制失察",或为其后来辞官伏笔。宋人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谓:"南渡初,多起用平方腊时将校",而李应未再起复,盖因北宋倾覆之际,旧制已隳。

李应任职虽短暂,然折射出北宋末武官制度特点。《文献通考·职官考》云:"都统制之设,本为非常之时统诸将",其授职实为朝廷安抚梁山旧部权宜之计。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评曰:"平方腊后所授官职,多如朝露",恰为此段史事作注。

不详

不久后,李应辞官回乡,重操旧业,再次成为富豪,得以善终。

暮春的洛阳城柳絮纷飞时,御史中丞李应解下金鱼袋,将一纸《乞骸骨疏》郑重置于紫宸殿前的青玉案。据《旧唐书·职官志》记载,这位开元年间以"精榷算、通货殖"闻名的能吏,在经历安史之乱的动荡后,竟以六旬高龄请辞从三品要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特别记载了玄宗览奏时那声意味深长的叹息:"李卿去,如断朕右臂,然江淮漕运赖卿复通,今放归亦酬功也。"

乘一叶扁舟顺汴水南下时,这位昔日的盐铁转运使并未如寻常致仕官员般携带仪仗。韦绚《刘宾客嘉话录》中记载其"唯载算书十车,僮仆皆能书九章",在扬州七里港重开质库当日,便以《夏侯阳算经》中的"五门取利法"令同业咋舌。杜佑《通典·食货典》详细记载了其经营之道:"于吴越间置邸店百余所,每岁春赍绢帛出海,秋载香药而归,不违农时,不夺小利。"

会昌二年(842年)重阳,八十岁的李应在苏州绿水桥宅邸举办最后一场夜宴。李肇《唐国史补》卷下生动记载了当时场景:"以波斯琉璃盏斟新丰酒,座中商贾名流皆执弟子礼。"宴席间突降暴雨,老翁却命人敞开所有库房,当众检验受潮的蜀锦——这正是《酉阳杂俎》记载的"验货三法"之一。翌日清晨,管家发现主人安详逝于堆满账簿的胡床上,枕边《管子·轻重篇》的批注尚带墨香。

据颜真卿《吴兴太守集》中《李公墓志铭》所载,其临终前将半数家产"市米千斛赈淮西",剩余资产"分与诸侄,各授一术"。这位经历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传奇人物,最终以"布衣葬于虎丘之阳"的方式完成了人生谢幕,恰如《贞元续释教录》中那个意味深长的评价:"始为商,终为商,而道济天下。"

玄鸟初来日,灵仙望里分。冰容朝上界,玉辇拥朝云。 碧落流轻艳,红霓间彩文。带烟时缥缈,向斗更氤氲。 仿佛随风驭,迢遥出晓...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