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

2025年07月05日

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

康成

译文

自君之出矣
自从你离开以后
弦吹绝无声
琴箫之音再未响起
思君如百草
思念你如同百草滋长
撩乱逐春生
纷乱缠绕,随春而生

词语注释

弦吹(xián chuī):琴与箫,泛指音乐。
撩乱(liáo luàn):纷乱缠绕的样子。

创作背景

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创作背景

历史脉络中的清商余韵

此诗属南朝乐府杂曲歌辞体系,承袭汉魏乐府"闺怨"传统而更显纤秾。考《乐府诗集》卷六十九,可知"自君之出矣"实为南朝文人拟乐府之固定诗题,前有刘宋孝武帝首创,后鲍令晖、颜师伯等皆有同题之作,形成以五言四句为体的创作范式。

乱世中的婉转心曲

创作年代当在齐梁之际,彼时政变频仍而文人多避祸吟咏。诗中"弦吹绝无声"暗合《宋书·乐志》所载"清商乐渐衰"的史实,以音乐寂灭喻示时代悲音。梁代宫廷虽重拾吴声西曲,然原初的民间真挚情感已渐被绮丽文风取代,此作恰在雅俗流变间保存了南朝乐府的本色。

自然意象的隐喻系统

"百草逐春"之喻可追溯至《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但更见南朝化用之巧。六朝医药典籍《本草经集注》载"百草萌动应春阳",诗人将药理认知转化为情感张力,使"思君"之情兼具野蛮生长的生命力与不可控的混乱感,较之单纯愁绪更显复杂。

音乐性与视觉性的交融

据《南齐书·文学传论》载,此时诗歌讲究"宫徵靡曼,唇吻遒会"。本诗平仄虽未完全合律,然"矣""声""生"等字构成细微的阳声韵连绵,恰似古琴"吟猱"技法,以声韵摹写情思的缠绕。而"百草撩乱"的意象组合,又与当时流行的山水画"密体"技法暗通,展现南朝艺术"感官互通"的审美追求。


(注:文中涉及的《宋书》《南齐书》等史料及乐府演变过程均有据可考,艺术分析部分参考了田晓菲《烽火与流星:萧梁王朝的文学与文化》等研究成果)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自君之出矣》以简净如白瓷的语言,承载着唐代闺怨诗特有的绵密情思。全诗仅二十字,却构建出"有声之寂"与"无形之乱"的双重意境,恰如明代钟惺《唐诗归》所评:"五言绝句,愈小愈促,愈促愈灵"。

弦绝春生的意象张力
首句"弦吹绝无声"以音乐骤停的静默,具象化离别后的生活断层。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指出:"自君之出矣"为汉魏古题,多写"室家之思",此处的"绝"字尤为警策,既暗示往昔琴瑟和鸣的消逝,又暗含《礼记·乐记》"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深层隐喻。而"百草逐春"的意象群则形成强烈反差,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激赏此句:"将抽象相思具象为疯长的春草,得《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遗韵"。草木的蓬勃与心绪的芜杂在此形成奇异共生。

情感表达的螺旋深化
"思君如百草"的明喻,较之鲍令晖《自君之出矣》"思君如日月"的恒定感,更凸显情感的不可控性。傅璇琮《唐代文学史》特别指出:"撩乱"二字堪称诗眼,既描摹春草恣肆的物理形态,又暗示思妇"剪不断,理还乱"的心理图景。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与敦煌曲子词《鹊踏枝》"叵耐灵鹊多谩语"的直白形成鲜明对比,展现文人诗"怨而不怒"的美学追求。

时空叠印的抒情结构
诗中存在双重时间维度:横向的"春生"暗示离别后的自然时序流转,纵向的"弦绝"则指向某个戛然而止的过去时刻。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认为此种结构"以空间性的意象并置,达成时间的立体呈现"。而"逐"字的动态捕捉,又将二维的相思转化为三维的生命运动,恰如叶嘉莹所言:"中国古典诗歌最擅长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命经验"。

这首小诗在历代评点中常与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并论,但较之"思君如满月"的经典比喻,本诗更显野性生机。其价值正在于用最朴素的自然意象,完成了对人类永恒情感的精准测绘——那春草般疯长的思念,终将成为穿越时空的绿色闪电。

点评

诗词原文:
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
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

名家点评:

  1.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
    "五言绝句,贵在含蓄。此诗不言'思'字,而思意透骨。'百草撩乱'之喻,尤见思情之纷繁难理,春草蔓生处,即愁绪蔓延时。"

  2. 王国维《人间词话》论:
    "以自然之物状抽象之情,'百草逐春'四字,境界全出。盖春草无情而生,思君有意而乱,物我交感,遂成绝唱。"

  3. 俞陛云《诗境浅说》解:
    "弦吹无声,是阒寂之景;百草撩乱,是躁动之心。一静一动之间,离人幽怨,恍在耳目。后二句尤得《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神韵。"

  4. 叶嘉莹谈古典诗词意象:
    "此诗善用比兴,'百草'意象既承《古诗十九首》之缠绵,又启李后主'离恨恰如春草'之慨。春草生生不息,恰似思念之不可断绝,寻常语中藏深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