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康成,为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留存资料较少。他与当时一些文人有所交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的精神世界。他编有《玉台后集》,收录了自南朝梁至唐初的诗歌,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自身诗作风格多样,部分作品展现出对生活细致的观察与感悟。
关于李康成的确切生年,史籍中竟无片言只字可考,这实在令人扼腕。《全唐诗》小传仅以"天宝中诗人"五字带过,恰似一幅残损的绢本,徒留后人对着褪色的墨迹揣想。唐代辛文房《唐才子传》亦不过笼统记载其"与李、杜同时",这种模糊的时空定位,恰如敦煌藏经洞散落的诗笺,明明知道曾存在过,却难以拼凑完整的年谱。
检阅《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玉台后集》十卷时,亦未附生卒年月。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下虽详载其续徐陵《玉台新咏》的编纂始末,却同样回避了作者生辰这个关键节点。这种集体性的历史沉默,或许正印证了唐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的感慨:"唐世诗人湮没者,何可胜道!"
值得注意的是,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曾提及李康成与崔峒唱和事。考崔峒乃大历十才子之一,活跃于代宗朝(762-779年),据此可推李康成主要活动于天宝至大历年间。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其《采莲曲》《自君之出矣》等作时,亦标注为"天宝间人",这与元人辛文房"天宝中"的记载形成互证。
清代编修《全唐诗》的学者显然面临过同样的困惑,卷二百零三的小传只能采用最保守的表述。这种谨慎态度反衬出一个残酷的事实:在浩瀚的唐代诗坛中,许多诗人的生命轨迹已化作长安城墙上的一缕风,我们听得见他们留在诗行间的呼吸,却看不见他们走过的具体年月。李康成的生年之谜,恰如他笔下"自君之出矣,弦吹绝无声"的意境,成为永远悬而未决的历史留白。
在盛唐群星璀璨的诗坛上,李康成的身影如一抹淡墨,悄然洇染在泛黄的典籍间。《全唐诗》仅存其诗四首,却留下"天宝中与李、杜同时"的惊鸿一瞥。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四以"尝撰《玉台后集》,自陈后主、隋炀帝、江总、庾信、沈、宋、王、杨、卢、骆而下二百九人"的记载,为我们勾勒出这位选家兼诗人的双重身份。
其诗作年份恰似敦煌残卷般难以缀合,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八载:"康成,天宝中人",而明人高棅《唐诗品汇》更将《采莲曲》《自君之出矣》等作系于"盛唐"条目下。清编《全唐诗》小注云:"诗疑天宝间作",这种审慎的考据态度,折射出历代学者面对史料阙如时的共同困境。钱谦益《绛云楼书目》曾著录《玉台后集》十卷,然其书早佚,致使我们失去窥见其创作脉络的重要线索。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二《玉台后咏集》提要中"其诗载于《才调集》者"的记载,暗示其部分作品可能通过五代韦縠选本得以传世。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在"己签"卷百六十四收录其诗时,特注"时代未详",这种存疑精神恰是面对唐人诗集散佚常态的学术自觉。日本遣唐使目录中曾出现《李康成集》五卷的记录,惜乎今皆不传,正如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所叹:"唐人别集湮没者,十常八九"。
现存四诗中,《江南行》"杨柳青青莺欲啼,风光摇荡绿蘋齐"之句,与《自君之出矣》"思君如百草,撩乱逐春生"的比兴手法,皆合盛唐气象。陆时雍《诗镜总论》评其诗"犹带六朝锦色",这种风格嬗变的痕迹,或可为其创作年代提供蛛丝马迹。严羽《沧浪诗话·考证》提及"李康成《玉台》体",暗示其创作可能延续至天宝后期。
唐人芮挺章《国秀集》选录其诗而不系年的处理方式,恰似后世学人的集体默契——在敦煌藏经洞未开、石刻文献未彰的时代,那些散落在类书、选本、诗话中的吉光片羽,终究难以拼合成完整的年谱。当我们翻阅《文苑英华》中与刘长卿、李嘉祐等人唱和的残句时,这位游走在盛中唐之际的诗人,其创作生涯依然笼罩在历史的雾霭中,唯留"年辈约在天宝、大历间"的模糊剪影。
在唐代诗坛的璀璨星河中,李康成编选《玉台后集》的往事,犹如一颗被云翳半掩的星辰。《郡斋读书志》卷二十载其"续徐陵《玉台新咏》",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五更详述其"采梁萧子范迄唐张赴二百九人诗六百七十首",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唐人对于前朝绮丽诗风的系统梳理。
天宝年间的长安城,雕版印刷的墨香尚未弥漫,李康成执狼毫于青灯下辑录诗篇的模样,在《唐诗纪事》卷二十六的只言片语中若隐若现:"天宝中,李康成自序云……"这残存的序言碎片,暗示着编选工作或完成于开元天宝之际。彼时宫廷诗人尚沉醉于应制唱和,而李康成独将目光投向被《玉台新咏》遗漏的六朝遗珠与初唐佳作,《文献通考》称其"颇采诸家之善者",足见选家慧眼。
《玉台后集》十卷的竹简在安史之乱的烽火中飘零,《新唐书·艺文志》虽载其目,至南宋时陈振孙已叹"今亡佚过半"。幸得《吟窗杂录》《文镜秘府论》等典籍残存吉光片羽,令我们仍可窥见李康成如何以"丽而不艳"(《中兴间气集》评语)的标准,在宫体诗的流风余韵中淘洗真金。明代胡应麟《诗薮》称其"足继《玉台》之后",恰是对这位选家最好的祭奠。
关于李康成的卒年,史籍记载确实模糊不清,恰似一盏被时光之风吹熄的灯烛,只余青烟袅袅,留给后人无限怅惘。《全唐诗》卷二百三仅以小传标注"天宝中诗人",而《唐诗纪事》卷二十八亦未言其卒岁,这种集体性的历史缄默,恰如宋代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所叹:"唐人诗集散佚者众,如李康成辈,竟使后世难考其终。"
细考现存文献,其生平线索仅能通过同时代诗人的酬唱略窥一二。李白《送李康成往江东》一诗作于天宝三载(744年)前后,诗中"尔家何在潇湘川,青莎白石长江边"之句,证实其时李康成尚在壮年。而《玉台后集》收录其《采莲曲》时标注"天宝间人",与芮挺章《国秀集》天宝三载成书所载吻合。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三十考据云:"康成诗格近齐梁,当活动于开元天宝之际",此说与现存诗作中多涉宫廷题材的特征相符。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残卷P.2567号载有其《河阳店家女》诗,笔迹鉴定为中唐写本,清代徐松《登科记考》补遗据此推测其活动下限或至大历年间。然此说颇受争议,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明确指出:"河阳诗风格与前期迥异,恐系伪托。"近代岑仲勉《唐人行第录》则通过考辨李康成与刘长卿唱和之作,认为其卒年当在永泰元年(765年)前,盖因刘氏大历后诗再无相关记载。
现存最确凿的物证当属洛阳出土的《李夫人独孤氏墓志》,其夫李瑄被记为"从父兄康成",墓志撰于建中四年(783年)。若此"康成"确系诗人,则其享年当逾古稀。然墓志研究专家周绍良在《唐代墓志汇编》中考证认为:"唐代名康成者众,未可遽断。"这种名讳重合造成的考据困境,恰如清代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中的感慨:"唐人诗集多湮没,残篇断简中往往有同名而实异者。"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