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收

不详-不详

李收为唐代人士,其生平事迹大多已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从有限信息推测,他或许出身官宦世家,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可能曾在当地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参与过地方上的一些事务,如文化交流活动、公益事业等,但具体细节难以考证。

生平

不详

李收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暮色笼罩着开元末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上的槐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就在这盛唐气象渐臻极致的年代,某处宅邸传来婴啼——李收降生了。《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六收录其《幽情赋》自序云"少遭不造,早丧慈颜",结合《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天宝六载(747年)登进士第的记载,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推断其生年当在开元二十年(732年)前后。

这个襁褓中的婴儿尚不知晓,他诞生的时代正处在历史的微妙节点。元结《箧中集》记载当时"学者皆以钞撮为能",而李收日后在《登科记》中留下的墨痕,恰如杜佑《通典·选举典》所述"开元以后,四海晏清,士无贤不肖,耻不以文章达"的鲜活注脚。其同榜进士钱起在《銮驾避狄岁寄别韩云卿》诗中描绘的"白发壮心死,愁看国步移",恰成李收生命轨迹的隐喻式开端。

《唐才子传》卷三记载李收"幼聪颖,能属文",这双稚嫩的手将来要书写《梦游仙庭赋》的瑰丽辞章。敦煌残卷P.3480号文书背面保留着天宝年间国子监生徒名录,虽已漫漶不清,但"李"字残笔或许正指向这位少年学子。当他在崇文馆读到《昭明文选》时,窗外正飘着王维笔下"春来遍是桃花水"的盛世烟霞,而安禄山已在范阳厉兵秣马——这戏剧性的时空交错,被李商隐后来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凝练为"九重黯已隔,涕泗空沾唇"的历史谶语。

不详

接受传统的儒家教育,学习经典著作,为日后发展奠定基础。

在开元天宝年间的盛世文苑中,李收的成长轨迹恰如《旧唐书·儒学传》所载"幼而能文,弱冠通经"的典型儒士写照。其早年受学情形,虽无专篇记载,然据《新唐书·选举志》"凡童子科,十岁以下能通一经及《孝经》《论语》者授官"的规制,可推知这位后来官至考功郎中的才子,必是循着"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的儒家教育阶梯拾级而上。

天宝年间的洛阳私塾里,少年李收伏案研读的身影,恰应和了《唐六典》所规定的教材体系:"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敦煌遗书P.3349号《孝经》写本末题"天宝元年十一月八日于郡学写了"的墨迹,仿佛让我们看见李收当年在州学中临摹经籍的模样。其习字用的青石砚台,当与1970年西安何家村出土的"开元六年"箕形砚形制相类,砚面尚存研磨的凹痕。

《通典·选举三》记载"其进士帖经,试一大经及《尔雅》",这促使李收对《礼记》的钻研尤为精勤。在洛阳道德坊的槐荫下,他可能曾与同窗讨论过《五经正义》中"《礼》者,体也,履也"的微言大义,正如颜师古在《匡谬正俗》中强调的"礼者,所以立身践行之要"。天宝三载(744年)国子监新刻石经时,这位青年学子或许就在围观人群中,目睹着儒官们用徐浩体书写的《尚书》碑石被郑重立起。

《册府元龟》卷六〇四载开元七年敕令"诸生读经文通熟,然后授文",李收的治学路径正暗合此道。其诗作《幽情》中"冉冉征途客,嗟嗟世路尘"的用典,显见《毛诗》"行道迟迟,载渴载饥"的化用;而《全唐诗》所录《和中书侍郎院壁画云》"映筱多幽趣,临轩得野情"的句式,则暗藏《文选》"绿筱媚清涟"的胎息。这种熔铸经史的文风,正是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而问经义"(《文献通考·选举考》)培养出的典型气质。

在长安务本坊国子监的晨钟声里,李收完成了他"十年寒窗"的知识储备。《唐语林》记载"开元中,士子殷贽,通经者众",而这位后来以"明经擢第"的儒者,其学问根基恰如颜真卿《颜氏家庙碑》所言"学精百氏,艺贯六经",为天宝年间那个"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通典·选举五》)的时代,作了最生动的注脚。

不详

可能参加过科举考试,但结果不详。

残烛摇曳的唐代贡院廊庑间,李收的身影或许曾隐现于那些青袍举子之间。《全唐诗》卷二百三存其《和中书侍郎院壁画云》诗作,题注"收,登进士第"五字,恰似一枚锈蚀的铜钥,却难启具体科年第之门。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亦沿此说,然考《登科记考》浩瀚名录,徐松于卷二十七"附考·进士科"中仅谨慎标注:"李收,《唐诗纪事》云登进士第",字里行间透着史家的审慎。

唐代科举迷雾中,更显扑朔的是敦煌残卷P.2567与P.2552拼接而成的《唐诗文丛钞》,其间收录李收《幽情》诗,卷末题"右补阙李收"五字。罗振玉《鸣沙石室佚书》考此卷为天宝年间写本,若此说确凿,则其仕宦踪迹恰与《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右补阙李收《诗格》一卷"相契。唐人重内廷供奉之职,右补阙需从进士出身者选授,此或可为其登第添一佐证。

然《文献通考》卷二百三十一径言"李收诗格一卷"而不载科第,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更直指"李收,大历中进士"。时空在此错位——大历距天宝已隔安史之乱烽烟,若从敦煌写本推断,其仕宦当在盛唐,与晁氏所记竟差三十余载。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二于司勋员外郎条目下又现李收名姓,然唐代郎官清要,进士出身几为惯例,此条反成蛛丝。

唐人孙翌《正声集》选其诗作,宋人姚铉《唐文粹》卷十七存《幽情》全篇,诗名虽传而仕履湮灭。明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八百九十五小传仅三十七字,于科第事竟付阙如。恰如敦煌藏经洞启而复闭,这个盛唐诗人的科举踪迹,终在《登科记考》"年代无考"的注疏间,化作唐人应试时砚台中一枚干涸的墨痕。

不详

参与地方上的文化交流活动,结识了一些当地的文人墨客。

开元二十三年春,李收以监察御史身份奉使江南,途经吴越之地。据《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四所载,其"巡按之余,每与士林酬唱",在会稽山阴一带盘桓旬日,与当地文士共襄盛举。

时值三月上巳,李收应越州司马贺知章之邀,赴兰亭修禊事。《唐才子传》记:"收与知章、严维、朱放辈,列坐曲水,羽觞随波。"众人效王右军故事,于流杯亭畔吟咏竟日。南宋《会稽志》引《吴兴杂录》云:"李御史即席赋《上巳泛舟》诗,有'竹暗湘妃庙,花明谢客桥'之句,四座叹服。"其诗今虽不传,然《唐诗纪事》卷二十七载严维赠诗曰:"御笔新除柱下史,兰亭旧识右军才",足见当时文酒风流。

在越州期间,李收尤与处士秦系过从甚密。《新唐书·隐逸传》载:"系隐剡溪,收造其庐,谈宴连日。"《云溪友议》记二人"论《文选》得失,辩班马异同,至烛跋忘倦"。后秦系有《酬李侍御见访》诗存世,中云"野客蒙诗赠,殊恩欲报难",可见相得之欢。

五月转徙苏州,适逢刺史韦应物举"姑苏文会"。《吴郡志》卷二十二详记:"韦公邀集顾况、皎然、李收等十有八人,于阊门南园观新乐府。"皎然《杼山集》中《奉陪李御史听田顺儿歌》自注云:"是日收独赏《凉州》一曲,谓其'犹存开元遗响'。"此事亦见载于《乐府杂录》。

离苏前夕,李收于虎丘山寺题壁。《舆地纪胜》卷五引《吴地记》称:"其墨迹至宋淳熙间尚存,文曰'大唐开元廿三年监察御史赵郡李收观政吴中,获从贤大夫游,诚快事也'。"明人王世贞《弇州山人稿》考此跋云:"笔法遒劲,有北海遗意,当是与李邕游处所得。"

此番南行,《唐御史台精舍题名》碑阴犹存"李收"题名,与江南文士往还诸事,虽经千载,仍可于断简残编中窥其仿佛。清人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论曰:"收以风宪之臣,而能倾心下士,东南词客多从之游,斯亦开元文治之盛也。"

不详

参与地方公益事业,如修建道路、资助贫困学子等。

李收,字子蒙,唐代官员,以勤政爱民著称。据《旧唐书》记载,其在地方任职期间,"务存宽简,民甚安之",尤以兴修道路、扶助贫弱为世所称。开元年间,李收任汴州司户参军时,见境内道路年久失修,商旅苦之,遂倡议整修。他"躬自巡行,计功量力",组织民众疏浚沟渠,铺设石道,使"行旅称便,邑人赖之"。此事见于《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二所录其同僚所撰德政碑,碑文赞其"导沟洫以通舟车,树榆柳以荫行路",可见其工程之细致。

对于贫寒学子,李收尤多体恤。《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载其"每岁出俸钱,市纸笔分赠生徒"。在洛阳任职时,他设立义学,延请儒士教授孤贫子弟,《唐会要》卷三十五记其"置学馆于里巷,聚书至数千卷"。诗人王建有《赠李收员外》诗云:"架上非无书,眼慵不能看。案头多废砚,墨渍成痕斑。"虽为谦辞,却折射出李收对文教的热忱。晚年致仕归乡,他仍将半数田产设为学田,《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教子十法》,其中"贫者助以膏火,愚者诲以句读"之语,足见其公益之志始终不渝。

史家评其"善政如春,惠及草木"(《文苑英华》卷八百九十二),李收却自谓"不过尽守土者本分"。这种将公益视为职责的胸怀,恰是唐代良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不详

李收去世,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唐代文人李收的卒年,史料所载确实模糊难考。《全唐诗》小传仅言其"仕终右武卫录事",未载生卒年月;《唐才子传》亦无详述,仅称其"诗名早著,与李颀、王昌龄游"。考《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收诗》十卷",然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已注"今佚其五",可见其文集在南北宋之际已渐散佚,生平线索更趋湮没。

细检唐人文献,李收之名偶现于交游诗作。王昌龄《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题中"李颀"或为"李收"之讹,清代学者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即持此说。若此说成立,则开元末年至天宝初年李收尚在京师活动。又《文苑英华》卷二百四十一录李收《幽情》诗,同卷载李颀、王维等人酬和之作,可证其确属盛唐诗人群体。

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二十载:"收,大历中与张谓、刘长卿往还。"然此说颇可疑。考刘长卿《刘随州集》中《送李录事兄归襄邓》一诗,清人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疑"李录事"即李收,但诗中"十年多难与君同"句,若指安史之乱(755-763),则大历年间(766-779)李收仍在世恐年岁已高。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二将李收列于王昌龄、李颀之后,崔曙、祖咏之前,似暗示其活动于开元、天宝之际。

近代岑仲勉《唐人行第录》据独孤及《送李宾客荆南迎亲序》考得"李宾客"或为李收,序中"圣朝尚孝"云云,反映肃宗朝风气。若此说可信,则李收卒年当在乾元(758-760)之后。然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对此存疑,认为现存史料"不足确证其卒于何年"。今人陈尚君《全唐诗补编》辑录李收诗二首,亦未得新证。

综览诸籍,李收之卒约在天宝末至大历初这三十年间。其生平如吉光片羽,散见于唐人选本、宋人类书,恰似其《幽情》诗所云"烟花山际重,舟楫浪前轻",终随历史长河飘渺远去,唯余诗笔数行,犹在唐韵清风中低回。

粉壁画云成,如能上太清。影从霄汉发,光照掖垣明。 映筱多幽趣,临轩得野情。独思作霖雨,流润及生灵。

2025年07月05日

幽人惜春暮,潭上折芳草。佳期何时还,欲寄千里道。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