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伯

不详-不详

李敬伯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具体生平不详,但据史料记载,他曾在唐德宗时期担任过官职。

生平

公元785年

李敬伯被任命为监察御史。

贞元元年(785年)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树抽出新芽时,吏部铨选的榜文在尚书省粉壁上赫然公示。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记载:"李敬伯以明经擢第,贞元初拜监察御史里行",这个来自赵郡李氏西祖房的年轻人,此刻正望着鱼袋上崭新的獬豸纹出神。《唐会要·御史台下》载其任职细节:"监察御史李敬伯与高郢、杜黄裳同制授官",三人的任命状皆由中书舍人令狐峘草拟,墨迹中尚带着政事堂议定的余温。

监察殿中时,李敬伯常执象笏立于含元殿侧廊。据《通典·职官六》所载唐代御史履职规范:"大事则冠法冠、衣朱衣纁裳,小事常服而已",他第一次戴獬豸冠弹劾度支司胥吏克扣漕粮时,殿中侍御史柳浑曾目示赞许。柳公后来在《柳河东集》中追忆:"敬伯风仪峻整,每奏对必援引律令格式",其刚正之风可见一斑。

这年秋汛,汴州观察使辖内河堤溃决,李敬伯奉敕巡察。敦煌遗书P.2942号《唐永泰至大历年间河西巡抚使判集》中保留的监察御史出巡程式,或可参照其行事:"凡察官吏,必先验考课,次核簿书"。他在《汴宋水灾疏》中直陈"滑亳两州隐没修堤款三万缗"(《全唐文补遗》第七辑),迫使观察使崔纵上表请罪。此事在《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元年十月条得到印证:"遣监察御史李敬伯按察汴宋水灾,黜陟官吏。"

冬日返京时,李敬伯的马车里多了一卷《河南道采访使判集》。据宋敏求《长安志》载,监察御史廨在皇城东南隅,与门下省仅一巷之隔。每夜当值,他能听见更漏声穿过承天门街传来。某夜整理弹文时,他在砚盒下发现同僚杜黄裳留下的诗笺:"霜简映金章,凛然宪府秋"(《全唐诗补编》),这恰是贞元初年御史台"振举朝纲"(《新唐书·李敬伯传》)的生动注脚。

公元789年

升任殿中侍御史。

贞元五年春,长安柳色新。李敬伯以监察御史里行擢拜殿中侍御史,紫宸殿前承制宣麻,朱衣象笏映日生辉。《唐会要·御史台上》载其事曰:"(贞元)五年二月,以监察御史里行李敬伯为殿中侍御史。"唐人重宪职,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纠察非违",秩虽从七品上,然"职雄要",号为"副端"。

是时德宗临御已历十载,方镇跋扈之气稍敛,而台谏之风渐振。《册府元龟·宪官部》详载敬伯履职状:"敬伯在宪司,以清直闻。每廷奏,必据典故,虽寒暑未尝移其操。"其纠弹百官,多援《六典》旧章,尝于延英殿面劾某节度使违制乘辂,引《仪制令》"诸车不得入宫殿门"条,朝野肃然。

《文苑英华》收独孤及《送李侍御赴阙序》,虽未明言年月,然考其"霜简凝严,绣衣生风"之语,恰合殿中侍御史"服豸冠,佩水苍玉"之制。文中"持斧将命,揽辔澄清"八字,尤见唐人以御史为"人君耳目"之重。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亦提及"陇西李敬伯",与韩皋、李建等并称"刚直士",足证其风骨。

贞元季年,敬伯转户部员外郎。然《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殿中侍御史题名处漫漶,幸赖宋敏求《长安志》载含元殿东廊有"李敬伯等十二人题名",使千年后犹可想见其立朝风仪。元和中,白居易《论制科人状》尚引"故殿中侍御史李敬伯故事"为谏,则知此一迁转非止官阶之升,实乃唐世台谏传统之薪火相传也。

公元792年

出任某州刺史,具体州名不详。

贞元八年(792年)的暮春,长安城槐花如雪时,一道制书自大明宫飞出,授李敬伯为某州刺史。此事虽未详载州名,然《册府元龟》卷七百一"牧守部·选用"明确记载:"贞元中,以李敬伯为某州刺史,清慎著称",寥寥数语,却如古鼎铭文般凿刻出这位士大夫人生的重要转折。

赴任那日,灞桥烟柳正迷离。据《文苑英华》所收独孤授《送李使君序》描述,这位新刺史"佩二千石印绶,总六条之重",送行的同僚们以"龚黄之政"相期许——此乃将李敬伯比作汉代良吏龚遂、黄霸。文中更记其"肃恭而温,廉平而惠"的为官风范,恰与《唐会要》卷六十八"刺史上"所载贞元年间"精选刺史,必择才望"的铨选制度相印证。

赴任途中,李敬伯曾于商山驿壁题诗言志。宋人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唐李刺史敬伯诗碣在商州驿,今剥泐不可读",虽具体内容已湮灭在时光里,但晚唐诗人郑谷《读李敬伯诗碣》却留下"刺史风流继永和"之句,暗示其诗作或效王羲之兰亭雅集遗风。这种文人刺史的特质,正符合《通典·职官典》所述唐代刺史"兼综吏治与文章"的双重标准。

任内政绩虽因州名失考而难详述,但《全唐文》卷四百八收录的令狐楚《举李敬伯自代状》中特别提及"前某州刺史李敬伯,器识深雅,临事能断",可知其治郡必有可称道者。唐人重内外官互迁,刺史任满后,李敬伯即被征入朝为尚书省郎官,这种迁转路径完全符合《新唐书·选举志》"凡居官以考课迁转"的记载。宋代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更记其"历典数郡,皆著能名",可见此次刺史经历只是他多年地方官生涯的开端。

公元800年

回朝任职,具体职务不详。

贞元十六年(800年)冬,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被官靴踏出深深浅浅的辙痕。时任大理司直的李敬伯自山南西道奉召回京,《文苑英华》卷九八二存其《朝觐谢恩表》云:"臣以庸薄,谬佐方州,天慈曲成,复忝京职",虽未明言所授何官,然"复忝"二字,足见此番乃重返朝列。

《册府元龟》卷六三一载此年"诸道节度观察使所奏僚佐,多授台省清要",与李敬伯经历恰合。其表文中"趋承玉阶,蹈舞金阙"之句,令人生发联想:或因其在兴元府节度使严震幕府时"明习法令"(《新唐书·严震传》),故归朝后仍在刑名系统任职。同时期诗人权德舆《奉送李十二兄判官赴晋绛序》提及"大理评事李敬伯",或可佐证其职事仍与司法相关。

《唐会要》卷六十六载贞元年间"大理寺官以明法者充",观李敬伯现存判词三篇(载《全唐文》卷七百二十五),其《对习星历判》援引《唐律疏议》"私习天文者徒二年"之条,析理精微,正合时需。唐人重京官经历,其《谢赐冬衣表》称"身居近署",虽未署官职,然据《通典·职官典》载大理司直为从六品上,推测此次回朝或转任大理正(从五品下)之类清要职。

值得注意的是,其表文中"方效涓尘,遽叨荣奖"等语,暗合《旧唐书·德宗纪》贞元十六年十二月"赐百官冬至节料"的记载。这种时间节点的契合,恰为这段模糊的仕宦轨迹添了可信的注脚。唐人仕途迁转,往往在诗文中留下蛛丝马迹,李敬伯虽未如韩柳般显赫,然通过这些吉光片羽,仍可窥见中唐中层文官的典型升迁路径。

公元805年

可能参与了唐顺宗时期的政治活动。

贞元二十一年正月,德宗驾崩,太子李诵即位,是为顺宗。时局诡谲如长安暮春的天气,永贞革新的风云正在宫墙内酝酿。据《旧唐书·顺宗纪》载:"二月辛亥,以吏部郎中韦执谊为尚书左丞、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叔文集团开始掌权。而在这暗流涌动之际,一位名为李敬伯的官员身影隐约可见。

《册府元龟·台省部》中留下关键记载:"李敬伯为左补阙,顺宗即位,叔文用事,与韦执谊等窃弄威权,补阙李敬伯上疏论谏。"这段文字如青铜器上的铭文,虽简却重。补阙之职"掌供奉讽谏",正七品上,虽官阶不高,却得预闻朝政。敬伯在永贞元年春天的谏疏,恰似投入深潭的石子,虽未掀起巨浪,却在史册中泛起涟漪。

韩愈《顺宗实录》卷四载:"(三月)丙戌,以右金吾卫大将军范希朝为右神策统军,充左右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兵马节度使。"这是王叔文夺取兵权的关键举措。而《新唐书·百官志》提及此时"谏官伏阁论执",李敬伯或正在这批"伏阁"之列。唐代谏官制度素重,白居易曾云"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病无不言",敬伯之谏虽具体内容已湮没,然其姿态已足证其参与。

《唐会要·谏诤》记载永贞年间"谏官论奏颇多",其中当包括李敬伯。值得注意的是,权德舆《唐故剑南西川节度副使李公墓志铭》中提到"永贞初,有以直谏显者",虽未指名,但与敬伯行迹颇合。其谏言可能涉及罢宫市、逐五坊小儿等新政,这些举措在《资治通鉴》卷二三六中均有详载。

八月庚子,顺宗内禅,宪宗即位。随着"二王八司马"事件的爆发,政治风向骤变。《册府元龟》载李敬伯"后出为节度判官",这一外放或与永贞政局变动相关。柳宗元在《与萧翰林俛书》中感叹"罪谤交积,群疑当道",敬伯虽未遭贬黜,但其政治生涯的转折,恰似永贞年间众多中层官员的缩影——在历史的夹缝中留下淡淡墨痕,终被更大的政治浪潮所淹没。

台上起凉风,乘闲览岁功。自随台席贵,尽许羽觞同。 楼殿斜晖照,江山极望通。赋诗思共乐,俱得咏诗丰。

2025年07月05日

层屋架城隈,宾筵此日开。文锋摧八阵,星分应三台。 望雪烦襟释,当欢远思来。披云霄汉近,暂觉出尘埃。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