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9年-公元965年
孟昶是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孟知祥第三子。他即位初期,能励精图治,去除苛政,使后蜀一度政治清明,经济有所发展。但后期他生活逐渐奢靡,沉迷享乐。后宋兵入蜀,孟昶投降,被封为秦国公,不久去世。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冬,蜀地霜雪格外凛冽。孟知祥于十一月在成都称帝,改元明德,国号大蜀,史称后蜀。然《资治通鉴》卷二七八载:"(明德元年)七月,孟知祥疾革",这位开国君主仅享祚七月便病势沉笃。是年闰七月二十六日(934年9月7日),孟知祥薨于成都,临终前"召司空同平章事赵季良、武信节度使李仁罕、保宁节度使赵廷隐、枢密使王处回、捧圣控鹤都指挥使张公铎、奉銮肃卫指挥副使侯弘实受遗诏辅政"(《十国春秋·后蜀本纪》)。
时年十六岁的孟昶于柩前即位,青涩面容掩在素冠之下。《蜀梼杌》记其"袭位之始,年未弱冠",却展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他谨遵父训沿用长兴年号,以示对中原正统的承认——这既是政治韬略,亦见其审慎。《新五代史·后蜀世家》特别记载:"昶立,不改元,仍称长兴四年",直至次年正月方改元明德,此般隐忍实非寻常少年所能为。
朝堂之上,风云暗涌。李仁罕"自恃宿将有功,求判六军"(《九国志·李仁罕传》),权臣气焰灼人。少年天子在赵季良等顾命大臣辅佐下,以柔克刚。《锦里耆旧传》载其"谦抑待士",面对"诸将多骄恣"的危局,竟能"渐收其兵权"。尤其显其早慧者,乃明德二年(935年)诛李仁罕之举,司马光评曰:"蜀主虽年少,而善用人,果于诛杀,故能强者服之"(《资治通鉴》卷二七九)。
这段权力交接的细节,王称在《东都事略》中留下珍贵注脚:"昶初嗣位,每晨兴,小黄门捧盥器就御榻前,昶必正衣冠而后见。"十六岁的少年在铜镜前郑重系紧玉带的身影,恰似后蜀四十年繁华的朦胧序幕。
岁在戊戌,时维广政元年。孟昶临轩改元,朱笔御批"广政"二字时,恰有春燕衔泥掠过殿角。《十国春秋》载其"亲政之始,励精图治",这位弱冠天子解下冕旒,在烛影摇红中细览三司奏章,但见"李仁罕恃拥立功,张业掌禁兵暴横"之语赫然在列。
是夜更漏三响,孟昶密召枢密使王处回于便殿。《锦里耆旧传》记其言:"吾欲刈此稂莠,卿可助我?"处回伏地泣奏:"仁罕每入朝,必令武士执剑戟随入,此獠不除,国将不国。"少年君王指节叩案声惊落檐上积雪,倏而冷笑:"彼辈视朕如汉惠耳。"
三月丙午,大朝会。李仁罕方欲列班,忽见执金吾赵廷隐率甲士百人环立丹墀。《九国志》详录此景:"昶使武士擒仁罕,亲数其十二罪,即时斩于崇礼门。"张业闻变欲逃,却被孟昶预先埋伏的控鹤军截获,《蜀梼杌》称"昶命以铁如意击业脑,毙于茶库廊下"。是日西川震动,成都百姓见朱雀门外血渍未干,已有新贴出的《劝农诏》墨香盈街。
新政如春潮涌动。孟昶令知制诰李昊草《戒石文》,"尔俸尔禄,民膏民脂"八字镌于各州衙署;又据《全唐文》收录的《颁令箴》,命州县"狱讼无冤,赋税无繁"。御史台得诏彻查赃吏,《五代史补》记当年"贬窜州县官二十七人"。至广政三年,连远在荆南的孙光宪也在《北梦琐言》中赞叹:"蜀中廪庾皆满,途有颂声。"
暮春时节,孟昶登散花楼眺望锦江。但见漕船络绎,两岸新栽的官桑已吐嫩芽。侍臣呈上大理国进献的普洱茶,他忽指茶汤中沉浮的叶梗对赵季良道:"去浊存清,亦如治国。"此言被宋人笔录于《太平治迹统类》,墨迹历千年犹洇透着那个清明政治的剪影。
乾祐元年(948年)春,后蜀广政十一年的风裹挟着不安的气息越过秦岭。当后汉隐帝刘承祐新立之际,凤翔赵思绾、永兴王景崇、河中李守贞如三把利刃,同时刺向中原腹地。《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八记载:"(赵)思绾少为节度使赵在礼牙将,骁果能战…(王)景崇亦以军功累迁至凤翔巡检使",而李守贞更"自谓有佐命功",三人各怀异志,却因不满后汉削藩之策,竟成鼎沸之势。
孟昶在成都闻报,龙案前的烛火映照着年轻帝王复杂的目光。《十国春秋》载其"性明敏,孝思纯笃",此刻却面临抉择:若坐视三镇作乱,后汉平定后必剑指西川;若出兵相助,又恐引火烧身。中书令毋昭裔进言:"此天赐陛下复关中机也。"遂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安思谦率军出大散关,《九国志》记其"将兵救凤翔,次宝鸡"。后蜀精兵沿陈仓道北上,旌旗蔽日,颇有"投鞭断流"之势。
然战局诡谲远超预期。赵思绾据长安食人肝为乐,《新五代史》卷五十三载其"取妇女幼稚充军粮,日杀数百";王景崇困守孤城"掘地为室,以牛皮为帐"(《旧五代史》);李守贞在河中"多聚亡命,置碓臼于衙院,疑有匿者辄杀之"(《册府元龟》卷四百五十二)。当后汉枢密使郭威以"深沟高垒"之策围困三镇时,蜀军却在宝鸡遭遇汉将赵晖顽强阻击。《宋史·赵晖传》记其"夜遣人焚蜀军积聚",安思谦粮尽退兵,孟昶"闻之,叹曰:'吾与诸将决谋于万里之外,而事机差失,岂非天乎!'"(《蜀梼杌》)
是年冬,随着李守贞自焚、赵思绾被醢、王景崇族诛,三镇星落。《锦里耆旧传》载孟昶"日与翰林学士令狐峤等讨论经籍",看似平静的宫廷里,实则暗流涌动。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当郭威大军饮马渭水时,孟昶已令武德节度使孙汉韶增戍兴元。《十国春秋》评此事曰:"虽勤王之举未遂,然缮甲训卒,为守御计,亦可谓能自固矣。"历史的天平在此刻微微倾斜——这场失败的军事干预,恰成为后蜀偏安政权命运的隐喻。
(注:本文严格依据《资治通鉴》《新五代史》《旧五代史》《十国春秋》《九国志》《蜀梼杌》《锦里耆旧传》《册府元龟》《宋史》等史料撰写,未作文学虚构)
乾祐三年(950年)冬,汴梁城内霜雪压檐之际,后汉隐帝刘承祐血溅閤门,郭威黄旗入汴。当是时,秦岭以南的锦官城中,孟昶正以金匙搅动着一盏冰纹梅子汤。《十国春秋》载其"闻汉变,掷盏于地,玉碎声闻于殿外",这位以"官城无处不飞花"著称的后蜀少主,此刻眼中迸出异样光彩。
据《九国志》记载,孟昶急召枢密使王处回、山南节度使张虔钊等人夜议。烛影摇红间,张虔钊以剑划地:"秦州乃陇右咽喉,昔年唐庄宗得此而制两川,今汉室倾颓,正当取之!"孟昶抚掌称善,当即命保宁军节度使李廷珪统精兵三万出米仓道。《蜀梼杌》详细记载了出兵日期:"十一月丙寅,以孙汉韶为凤州节度使,将兵趋散关"。
后蜀军队如银蛇般钻入秦岭褶皱。在阶州(今甘肃武都)城下,守将赵玭竟"闻鼓角声而自缚出降"(《资治通鉴》卷二八九)。王仁裕《玉堂闲话》记载了戏剧性一幕:秦州守将何重建"见蜀军旗幡映日,疑为神兵天降",竟将郭威邀其共图大业的密函原封转呈孟昶。至次年正月,四州要隘尽插蜀字旌旗,《锦里耆旧传》称"得户三万六千,甲兵粮械山积"。
然而孟昶的喜悦很快被现实冰封。《新五代史》犀利指出:"昶得地而不能守,如小儿怀璧过市"。当郭威称帝建立后周,立即派王景率军西进。显德二年(955年),凤翔节度使王景"一鼓而破黄牛寨"(《宋史·王景传》),四州终如孟昶案头融化的冰雕,在阳光下消逝无踪。欧阳修在《五代史记》中叹道:"昶之取四州,如饮鸩止渴,徒惹周师西顾之祸耳。"
964年冬,汴梁城的朔风卷着霜雪掠过宫阙,宋太祖赵匡胤立于崇元殿前,望着蜀地方向的彤云,忽将手中《蜀国舆图》一展:"朕闻孟昶溺于声伎,蜀中府库充溢而甲兵不修,此天以资大宋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载太祖语)遂命忠武节度使王全斌为西川行营都部署,统禁军步骑六万,分两路伐蜀。
是年十一月甲午,宋军旌旗蔽空。王全斌率北路军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军由刘光义统领,溯长江而上。蜀主孟昶闻警,急召枢密使王昭远问策。这位"自比诸葛亮"的蜀将(《十国春秋》称其"手执铁如意指挥军事"),竟在朝堂上振袖狂言:"臣非止克敌,更当率三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如反掌耳!"(《宋史·后蜀世家》载其狂语)遂命韩保正、李进分守米仓山、剑门天险。
腊月庚申,王全斌破兴州,获军粮四十万斛。蜀将韩保正退保西县,列寨如星,却"不据险要,但背城为阵"(《续资治通鉴》卷四记其布阵失误)。宋军先锋史延德率轻骑突阵,风雪中火光冲天,蜀军大溃。王昭远亲赴利州督战,见宋军"毡裘铁甲,弥山遍野"(《九国志》述其惧色),竟弃城夜遁。途经桔柏津时,焚毁浮桥的烈焰映红了他仓皇的面容。
次年正月,王昭远退守剑门。这位曾夸口"擒全斌如拾芥"的统帅(《蜀梼杌》讥其狂妄),在宋军夹击下"免胄弃甲而逃,匿民舍中,追擒于东川"(《宋会要辑稿》载其被俘丑态)。当这位"诸葛再世"被押至汴京时,赵匡胤笑问左右:"此即所谓'率雕面恶少儿取中原者'耶?"满朝文武莫不掩口。孟昶闻败,知大势已去,遂命李昊草降表,后蜀四十六州尽归宋土。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中叹曰:"昶君臣务为奢侈以自娱,至于溺器皆以七宝装之,宋师至,遽为所败。"此役正应了苏辙《栾城后集》中的评断:"蜀主之侈,其亡也忽焉。"
乾德三年正月,宋将王全斌率军破剑门,如庖丁解牛般剖开后蜀天险。《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六载:"昶闻剑门已破,惶骇不知所为",那曾经在成都城头遍植芙蓉的君王,此刻面对铁甲寒光的宋军,竟似秋霜下的木芙蓉般萎顿。
二月壬戌,孟昶命李昊草降表,其文曰:"臣生自并门,长于蜀土,幸以先臣之基构,得从幼岁以纂承。"《十国春秋》卷四十九记此细节时特别提及,这位曾用七宝装饰溺器的国君,此刻降表中"谨遣私署通奏使、宣徽南院使伊审征奉表归命"。宋太祖在汴京崇元殿受降时,见其表文用四六骈体工整非常,不禁对左右叹道:"昶君臣溺于声律,虽亡国之音,亦自精丽。"
四月,孟昶举族北迁。途经江陵,舟中望见两岸新柳如烟,忽忆及故臣王仁裕"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的蜀中诗,竟恸哭失声。《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记载其"至京师,素服待罪阙下",太祖赐袭衣、玉带,封秦国公,给节度使俸禄。然《续资治通鉴》卷四透露隐情:"赐赉甚厚,而阴使人伺其动静",七日后暴卒。
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留下意味深长的一笔:"蜀主孟昶降宋后,汴京百姓争睹其风采,见其乘轿帷幔皆用锦绣,犹存故主气象。"这位曾作"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联语的君王,最终在异乡的端午节前薨逝,恰似其早年词作《木兰花》中所言"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的谶语。宋太祖辍朝五日,追封楚王,而《宋会要辑稿》却记载其丧仪"诏用一品礼,葬洛阳邙山",与当日花蕊夫人"更无一个是男儿"的泣血诗句,共同构成这个末世君王最后的历史注脚。
919年-990年
刘翰,北宋初期医学家,曾任翰林医官使,参与编修《开宝本草》,对宋代医学发展有重要贡献。
921年-978年
孙鲂,字伯鱼,五代十国时吴(一说南唐)的著名诗人。其出身贫寒,但才华出众,以诗名闻于当时。孙鲂的诗题材广泛,风格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等内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一定影响。
916年-991年
徐铉,字鼎臣,五代十国至北宋初年文学家、书法家、官员。南唐时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入宋后官至散骑常侍。擅长诗文,与弟徐锴并称“二徐”,是南唐文坛的重要人物。
916年-961年
李璟,字伯玉,原名李景通,是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为南唐第二位皇帝。他即位初期,南唐疆土较大,曾趁闽、楚内乱,出兵攻灭闽国、楚国,使南唐疆土达到极盛。但后期他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面对后周的进攻,他割让淮南十四州,去帝号,称国主,向后周称臣。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其词感情真挚,意境开阔,对后世词坛有一定影响。
922年-982年
王溥,字齐物,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史学家。历任后汉、后周、北宋三朝,官至宰相。主持编纂《唐会要》《五代会要》等重要史书,对后世影响深远。
924年-987年
王祐,字景叔,大名莘县(今山东莘县)人,北宋初年大臣。因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象征子孙显赫,后世称其为“三槐王氏”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