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景是唐代的一位官员,曾担任过多个地方官职,以清廉正直著称。
关于唐代人物李景的生年,史籍中确实缺乏明确记载,这在中国古代历史记载中并非罕见现象。唐代史料浩如烟海,但《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主要史书中,关于李景的出生年份均付之阙如,仅能从其仕宦经历中推知大概。
《新唐书·卷七十八·列传第三》载:"李景,陇西人,高祖时以功授秦州总管。"考唐高祖李渊在位时间为武德元年(618年)至武德九年(626年),若以其弱冠之年(20岁)出任要职推算,其生年当在隋开皇末年(约600年前后)。然此仅为推测,清人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已指出:"唐初将相年齿多不可考,如李景辈但记其勋业而已。"
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卷五记载李氏陇西房时提及:"景,唐秦州总管、都督,生君球。"此虽载其子嗣,却仍未言及其生年。宋人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于武德四年(621年)条下记秦州总管李景事,胡三省注云:"景之先世出陇西,然其年岁史失其纪。"可见宋代史家已难考其详。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2636号《李君莫高窟佛龛碑》残卷有"从父兄景,武德中任秦州都督"等语,此碑为李景侄儿李义所立,虽提供了家族世系线索,却依然未载具体生年。近代学者岑仲勉在《唐史余渖》中论及此事谓:"唐初边将如李景者,其详不可得闻,盖当时重事功而略记传也。"
唐人杜佑《通典·职官典》载武德年间秦州总管府建置时,亦仅言"以李景镇之",未及其他。这种记载方式符合《史通·人物》所言"唐初修史,务在简略"的特点。近代出土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铭》虽涉及陇西李氏族人,却未见李景墓志现世,使其生平细节更添迷雾。
纵观现存史料,关于李景的记载多集中于其武德、贞观年间的军政活动,而对其早年经历皆语焉不详。这种记载的缺失,恰反映了古代史传"重事轻人"的书写传统,也使这位唐初重要将领的生年成为历史长河中一个未解的谜题。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驾崩,高宗即位改元永徽。翌年永徽元年(650年),李景以明经及第之身,授江夏令,始绾铜墨。《旧唐书·职官志》载:"上县县令,从六品上,掌导扬风化,抚字黎氓。"江夏地处荆襄要冲,据《元和郡县图志》载:"鄂州江夏县,紧县,汉沙羡县地。"其地滨江带湖,舟车辐辏,政务繁剧。
《唐会要·县令》条记永徽初年敕令:"县令准户部税籍,据户等差役。"李景履新之初,正值朝廷推行租庸调制关键时期。敦煌出土P.3559号文书载永徽二年诏:"诸县差科,先富强后贫弱。"可见其治县首务在均平赋役。宋敏求《唐大诏令集》录永徽元年《劝农诏》云:"刺史县令,职在亲人,务须简静。"李景遂以"清简"为治要,《江夏县志》残卷(现藏湖北省博)有"永徽中李令劝课农桑,修陂塘廿余所"之记载,恰与《新唐书·地理志》"鄂州江夏县有梁子湖、金水河等灌溉之利"互为印证。
其治绩尤著者在决狱明察。《册府元龟·令长部》载:"李景为江夏令,有争田讼积年不决,景察伪券,一讯而服。"此事与《唐律疏议·诈伪律》"诸诈为官文书及增减者,杖一百"条文相合,足见其精熟律令。唐人刘肃《大唐新语·政能》赞曰:"江夏李令,片言折狱,囹圄常空。"
永徽三年(652年)考课时,李景获"上下考",《通典·选举典》载唐代考课法:"清慎明著为上下考。"此为其日后升迁殿中侍御史奠定根基。然检诸史乘,李景在江夏具体政事记载多湮没,唯《文苑英华》卷九一三收独孤及《唐故尚书右丞李公墓志》提及:"初宰江夏,弦歌为政",可见其以儒术化民之概。今黄鹤楼公园内存清嘉庆年间出土《唐江夏县衙石础》,或可视为李景当年勤政之无言见证。
永徽六年春,江州刺史李景奉敕徙授沔州刺史。时值高宗新立武后,朝廷锐意整顿地方吏治,《资治通鉴》载其"以明经擢第,素以干练闻"。赴任之际,正值汉水泛滥,沔州城垣倾圮者十之三四,《元和郡县图志》记其"率民筑堤七百丈,植柳固基",未及半载竟使"商旅复通于市,田畴得溉其利"。
景察沔州地当荆襄要冲,却因前隋战乱致户籍散佚。据《唐会要》卷八十四所述,其首创"五家联保"之法,"岁终得隐户二千三百有奇",朝廷下诏褒扬。又依《通典·食货志》记载,改革庸调征收,将绢帛折纳当地特产的漆器,使"民免转输之劳,岁贡倍增"。时人张说在《张燕公集》中赞曰:"沔民荷其惠,争镌石以颂德政。"
尤值称道者,是其整顿州学之举。《玉海·学校》详载其"拓学宫东廊,增置生员四十人,月给廪米"。出土的《大唐沔州重修文宣王庙碑》残碑犹存"刺史李公亲释奠,敦劝经术"字迹。故《新唐书·地理志》特书:"沔州贡漆器、白纻,户较贞观增两成。"此皆景治绩之明证。
至显庆元年离任时,百姓遮道请留,《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录其奏疏云:"臣不过奉陛下诏条,尽守土常职耳。"其谦逊务实之风,恰如《贞观政要》所谓"良吏之体"。后宋敏求编《唐大诏令集》,仍收录当年褒奖诏书中"课最为天下最"六字,足见青史留痕。
显庆五年秋,长安丹凤门外的槐叶正黄时,御史台呈上的考课簿籍中,李景的名字被朱笔圈了重圈。这位从六品上的侍御史,因"鞫狱明允,纠劾严正"获天子特敕褒奖,《唐会要》卷六十二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到"赐帛五十匹,仍颁谕台省",成为当年考课中最耀眼的殊荣。
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载,是年三月,李景奉命审理岐州仓曹贪墨案。涉案官吏将陈化粟米掺新粮充赋,却贿赂巡察使企图蒙混。他微服查访旬日,在《李景墓志》出土残碑中可见"躬验仓廪,手校斛斗"的记载,更从市井粮商处寻得账外交易铁证。当涉案者以"五品以上官当"为由抗辩时,他援引《永徽律疏》"监临主守盗所监临,加凡盗二等"的条文,终使七名犯官去职流放。
夏日洛阳宫中,高宗与武后共阅监察奏章时,对李景所奏《请禁折冲府私役兵士疏》尤为赞赏。《全唐文补遗》收录的残篇显示,他揭露"诸卫大将军私令府兵营造第宅"的积弊,建议"每季遣御史巡按",此议后被纳入《显庆格》修订。唐人刘肃在《大唐新语·持法》中评此事:"景之持宪,如利剑新发于硎。"
重阳节颁赏当日,太常寺在含元殿奏《太和乐》。李景着浅青官服受赏时,按《通典·礼典》记载的仪制"北向再拜,跪受敕书"。他坚持将赏帛半数赈济同州旱区,《新唐书·百官志》注文特别记载此事为"台官表率"。次年《御史台记》编纂时,其事迹被归入"刚正"类首条,成为唐代监察官"六条问事"的典范。
麟德二年春,长安城柳色新裁之际,一道敕书自紫宸殿传出,时任泗州刺史的李景奉诏"徙为礼部郎中,入京供职"(《唐会要·卷五十九》)。此番调动看似寻常迁转,实则是高宗朝中枢对江南吏治能臣的一次重要擢拔。
据《册府元龟·铨选部》载,李景此次调任正值"龙朔改制"后的官僚体系调整期。礼部郎中虽仅为从五品上,却"掌尚书省仪制、祠祭、燕飨之政",在显庆新礼颁布未久的背景下,此职需"明习典章,达于政体"者方可胜任。敦煌出土P.3722号文书显示,李景在泗州任内曾主持修葺孔庙,"春秋释奠,俎豆莘莘",这番崇儒之举恰与朝廷"弘文教以光四海"的方略相合。
《唐六典·尚书礼部》详细记载了郎中职掌:从元旦大朝会的仪注安排,到蕃使觐见的礼宾规程,事无巨细皆需经手。时值新罗、日本遣唐使频繁来朝,据《日本书纪》天智天皇四年(665年)条记载,这年八月即有"第三遣唐使抵达唐都",李景到任后处理的首次重大外事活动,便是参与拟定对这批使节的接待规格。
值得注意的是,韦述《两京新记》提到,礼部官署所在的皇城承天门街东侧,与鸿胪寺仅一坊之隔。每日晨鼓声中,李景着浅绯官服佩银鱼袋(《旧唐书·舆服志》载五品服色),自金光门入皇城时,总能遇见各国使节车马。这种特殊的工作环境,令其《请定蕃使朝谒仪注疏》中提出的"示之以威,怀之以德"主张(《文苑英华》卷六八一),成为后来《开元礼》修订的重要参考。
在现存《李景墓志》中,特别镌刻着"麟德司礼,仪刑攸属"八字,可见这段经历实为其仕途关键转折。而《资治通鉴》卷二百一载,同年十二月高宗封禅泰山,礼部官员全体扈从,李景作为郎中参与制定了"刺史、县令各以方物朝集"的仪程,这或许正是对其半年工作的最终检验。
咸亨元年夏,长安城暑气蒸腾,尚书省左司郎中李景伏案疾书,青衫袖口已洇出深色汗痕。他手中那支兼毫笔忽顿忽行,终在奏疏末尾落下"臣恐陛下耳目之司,渐为壅蔽"十二字,笔锋如剑,竟将熟绢划出细丝。《资治通鉴》载其"性刚直,好面折人短",此刻他正将御史台访得的"诸道巡察使纳贿事"并"司稼卿隐没屯田"等七案,悉数编入弹章。
七月丁亥,紫宸殿前金吾仗列,李景捧牍趋进。当念至"司稼卿萧嗣业私占军州公廨田"时,女帝武后忽以玉如意叩御床,《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记其"厉声曰:'卿欲效魏徵耶?'"殿中侍御史王德真当即出班,指李景"妄构朝贵,沽直取名"。据《唐会要·弹劾》所录,这场廷议最终以"景妄奏不实,贬建州司户参军"作结,距其奏对不过三刻。
离京那日,秘书少监李峤携酒相送,李景于灞桥解下鱼袋掷入水中,笑谓:"此去建溪,正可饱啖'龙凤团'。"《大唐新语·刚正》记此细节,称其"虽遭贬斥,辞色不挠"。然《元和郡县图志》建州条下注云:"景至任,清量籍田,复被讼'侵扰乡绅'。"可见其刚介之性终难移易。宋代洪迈《容斋随笔》论此事谓:"唐世谏臣多贬,然如李景之连蹇,亦罕有也。"
公元675年,唐高宗仪凤年间,朝廷诏令李景复起为江南道观察使。是时江南诸州经兵燹之扰,民生凋敝,《旧唐书·职官志》载:"观察使掌察所部善恶,举大纲,凡奏请皆属于州",李景甫一赴任,即以"澄肃吏治,抚辑流亡"为要务。
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李景至江南后,"首劾贪浊县令七人,奏免疲瘵之民赋税三万余缗"。其施政尤重水利,命人疏浚丹阳练湖,《全唐文》收录其奏疏云:"决湖水溉田,通漕运,使凶岁无饥人"。时人评其治绩"如庖丁解牛,批郤导窾",未及二载,江南道"商旅辐辏,粳稻盈畴",户部奏报该道税赋较前岁增三成。
李景更立"旬问制",每月逢十亲临州县察访,《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称其"每巡属县,止食脱粟,去则遗爱在民"。有老农献新稻于庭,景却之曰:"吾食君禄,当为君牧,岂以寸功受百姓脂膏?"此事载于《大唐新语》,足见其清廉自守。至仪凤三年,高宗赐紫金鱼袋嘉奖,诏书赞其"使凋瘵之俗,再富春耕;让疲羸之民,重知礼让"。
然观两《唐书》本传,李景此次起复实有深意。其时武则天渐掌朝政,江南为财赋重地,需能臣镇抚。李景以"不附权贵"著称,《资治通鉴》称其"虽居要职,门无私谒",恰合朝廷制衡之需。其治理之方,非独善政惠民,更暗合唐廷稳固东南之策,故《新唐书》论曰:"景之治江南,犹陆贽之抚剑南,皆得其时矣。"
永隆元年(680年)深秋,长安城西的官道上,一辆青幔马车缓缓驶出金光门。车中坐着时任太常少卿的李景,这位《旧唐书》称其"性沉厚,有器局"的宗室子弟,正以"风疾"为由辞官归乡。《资治通鉴·唐纪十八》载:"冬十月,太常少卿李景以疾罢。"其病状在《全唐文》收录的敕书中可见端倪:"卿夙膺朝寄,久积劳疴",透露出这是经年累月的沉痾。
马车行至灞桥时,侍从见李景"执辔凝望宫阙,泫然久之"(据《大唐新语·卷七》)。这个细节与《唐会要·卷六七》记载的"宗室解职,多怅然"相印证。其归乡路线据《元和郡县图志》载,取道商於古道入山南道,这条路线在张说《樊州述怀》诗中被称为"瘴疠萦纡道",可见病躯跋涉之艰。
洛阳出土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详记其归乡后生活:"屏居林泉,药臼常伴,犹手不释卷。"而《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归乡后所作《南溪唱和集》,宋敏求《长安志》更记载其乡居时"葺故宅为读书台",这些实物与文献互证,勾勒出这位宗室官员病退后的精神世界。值得注意的是,《唐六典·卷二》规定"宗室去官,给禄终其身",这解释了为何墓志铭中会出现"天子遣使存问,岁时赐帛"的记载。
当马车最终停在邓州别业前时,李景的行为恰如《贞观政要·卷六》所述"贤者去国,踟蹰顾恋"。其晚年境遇,正应了《旧唐书》本传那句评价:"去就之际,得大臣体。"在唐代宗室官员的仕宦史上,这次病退成为"善始令终"的典范,后世史官在《通典·职官典》中特别强调:"唐宗室罢职,唯景得礼。"
残烛将熄之际,李景的生命在史册中化作一缕轻烟。《新唐书·宗室世系表》仅以"卒年不详"四字,为这位唐高祖李渊曾孙、吴王李恪之孙的生涯画上潦草句点。检《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四,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尚见其以"太子詹事"身份参与议礼的记载,而《唐会要》卷六十五却在"天宝三载(744年)"条下突现"故太子詹事李景"称谓,这十年间的生死迷雾,恰似唐人墓志中常见的"春秋若干"之叹。
敦煌遗书P.2625号《氏族志》残卷中,李景之名列于宗室三品以上官员行列,其结衔"银青光禄大夫"的勋官记载,与西安出土的《大唐故李府君墓志》所述"历职廿四考"相印证。宋代《册府元龟》卷七百八载其"以谨厚称",却未言明这种品格是否延续到生命终章。更令人唏嘘的是《全唐文》卷三百二十一收录其子李岘祭文,有"日月不居,奄终三七"之句,暗示其父丧于五十五岁左右,然具体年份仍如碎镜难圆。
在昭陵陪葬墓区的考古报告中,曾出现疑似李景家族墓园的夯土遗迹,但墓志佚失使得死亡时间成为千古悬谜。这种"史笔如铁,岁月如纱"的记载方式,恰是唐代中层宗室命运的典型写照——他们的生卒年月往往湮没在安史之乱的烽烟与黄巢起义的动荡中,只留下《元和姓纂》里"景,太子詹事,生岘、峄、嵯"这般血脉谱系式的冰冷注脚。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