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正封,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唐宪宗至唐文宗时期。他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曾担任监察御史、尚书郎等职,为官清正,有政声。在文学上,李正封与韩愈、孟郊等文人交往密切,常参与唱和活动,其诗风格清新,尤擅咏物。代表作《牡丹诗》中“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一联,以精妙比喻描绘牡丹的雍容华贵,“国色天香”遂成为牡丹的经典代名词,流传千古。
贞元七年春,长安朱雀大街槐花如雪时,李正封青衫策马过天街,新科进士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据《唐才子传》载:"正封少负俊才,贞元中擢进士第,同年有韩愈、欧阳詹辈,皆天下选也。"是科主考官杜黄裳以"经术该通"取士,《登科记考》卷十四记其策论"剖析天人,有王佐之器",金榜题名日,曲江宴上曾赋"天街晓色瑞烟浓,名纸相传尽贺冬"之句,时人谓其"器宇宏邈,有庙堂之望"。
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正九品上青袍初着,便显干才。《全唐文》收其《请修时政记疏》残篇,中有"人主动静,系四海瞻瞩,若不记录,何以示来叶"之语,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称此举"绍续史狐之风"。元和初迁监察御史,白麻新诏下,绯袍映雪趋丹墀。《册府元龟》卷五二〇载其劾奏汴州留后"骄蹇不轨状",宪宗亲朱批"御史霜简,正得朕意",韩愈《顺宗实录》附记此事云"台阁生风,奸豪敛手"。
会淮西用兵,裴度奏为判官。《旧唐书·宪宗纪》载其元和十二年"随度出征,昼夜筹画",军中与韩愈联句"从军古云乐,谈笑青油幕"传为佳话。李肇《唐国史补》记其"夜草羽书,烛花坠而不觉",裴度上表称其"谋猷帷幄,有子房之智"。及吴元济平,赐绯鱼袋,《文苑英华》存其《平淮西碑》草稿残章,刘禹锡赞曰"笔削褒贬,追配典谟"。
长庆中知制诰,紫泥新诏染御香。《唐会要》卷五五载其"每承宣旨,必推国体",元稹《承旨学士院记》称其制诰"典丽宏赡,有燕许手笔"。尤可称者,《资治通鉴》卷二四二载其谏穆宗畋猎疏:"陛下晨夕问安外,宜亲师保,览坟典,岂宜日驰射于羽林之间?"司马光特注"言切而婉,人主为之改容"。
御史台朱楹之下,李正封执笔如剑,眉间凝霜。贞元末年的长安城暮鼓初歇,这位新晋监察御史的奏疏已如雪片飞入大明宫。《唐会要》卷六十二载:"正封为御史,弹奏不避权幸",其笔下锋芒所指,连宪宗皇帝亦为之敛容。
监察任上,正封尤以纠劾贪渎为急务。元和元年春,京兆尹李实横征暴敛,《资治通鉴》详记其"刻剥百姓以进奉"之状。正封率同僚连上三疏,终使"帝不得已,贬实通州长史"。韩愈在《顺宗实录》中特书此事:"御史李正封等继言之,实由是得罪",字里行间犹见当年殿中凛然之气。
其监察之法,重在明察秋毫。《册府元龟》载其巡察州县时,"所至采访风俗,按验牒诉"。某次夜宿驿馆,闻吏卒私语刺史贪墨事,遂微服查访旬日,终得实证。白居易在《秦中吟》中"案前立豺狼"之句,恰可为正封办案写照。
然刚直亦招忌恨。《唐语林》记一轶事:权宦吐突承璀曾遣人夜赠金帛,正封当庭呈缴,次日即劾其"交通朝士"。宪宗虽未治承璀罪,却叹曰:"李御史骨鲠,真朕之汲黯也。"此事见载于《新唐书·权德舆传》,足证其风骨。
最见胆识者,莫过于元和四年谏止幸骊山事。时值大旱,皇帝欲兴师动众游幸,《旧唐书》详录正封谏言:"今亢阳为灾,农亩枯瘁,陛下宜侧身修德以答天谴。"其疏中"减膳彻乐,忧劳万姓"八字,竟令龙颜改容,罢游诏下之日,长安士民争诵御史之名。
正封在台谏五载,《文苑英华》存其奏议十二篇,篇篇可见"词气謇谔"(《全唐文》评语)之风。元稹赠诗云:"铁冠雕御史,霜简动金銮",正是对其监察生涯的最佳注脚。直至出为地方长吏,长安坊间犹传"台端有李公,豺虎避白简"之谣,此见《唐国史补》卷下,诚非虚誉。
贞元末,李正封迁尚书郎,掌曹务,典司文翰。时人以"藻思清华"称之,《唐会要》卷七十四载其"勤于职事,凡所综核,精审无滞"。尚书省为"政本之地",正封日理万机,据《文苑英华》所收其判词可见,凡经史疑义、律令驳正,"必参酌古今,务得其中"。
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云:"正封在尚书,每夜分犹秉烛校理故籍。"其于秘书省整理《贞观政要》时,曾订正"太宗与魏徵对问"三处讹误,事见《玉海》引《集贤注记》。韩愈《答李正封诗》"珥笔尚书府,丹铅不离手"之句,恰为其写照。
元和初,朝廷议盐铁法,正封引《管子·海王篇》与《汉书·食货志》进言:"山海之利当与民共之,然不可无度。"《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九录其奏疏,主张"量入制出,权其轻重",后多被采纳。刘禹锡《为郎题壁记》称:"李君在曹,文书若流泉之驶,剖决如庖丁之解。"
其最著者,乃参与编次《元和格后敕》。据《新唐书·艺文志》载,正封与许孟容等"铨次四十卷,以类相从",将贞元以来制敕"删其繁复,定可为后法者"。白居易《李正封除尚书郎制》誉其"明练典章,精核文理",此诚非虚美。
在元和年间的洛阳城里,牡丹花开时节,总见几位衣袂翩跹的文士徜徉于姚黄魏紫之间。其中与韩愈并立赏花者,常有一"风仪甚伟"之士,正是时任监察御史的李正封。《唐才子传》载其"工诗,与韩愈、孟郊友善",这段文人相契的佳话,在唐人笔记中留下斑斑墨痕。
元和四年(809年),韩愈与孟郊、张籍等组建"文字饮"诗社,李正封便是座上常客。韩愈《醉赠张秘书》诗中"君诗多态度,蔼蔼春空云"之句,据清人方世举考证,正是兼赞李正封之作。当时文会盛况,韩愈笔下可见一斑:"长安众富儿,盘馔罗膻荤。不解文字饮,惟能醉红裙。"而李正封等人却是"险语破鬼胆,高词媲皇坟"的真诗人。
牡丹花开时节,李正封与韩愈同赏名花,留下传世佳话。《异人录》记载:"韩愈侍郎有疏从子侄自江淮来,见公与多人看牡丹。"其中便有"李员外"(即李正封)。二人联句咏牡丹,韩愈"幸自同开俱隐约"刚罢,李正封即对"何须相倚斗轻盈",这般珠联璧合,《全唐诗》收录时特注"愈与李正封联句",成为唐代联句艺术的典范。
他与孟郊的交游更见风骨。孟郊《与李审言(正封字)联句》中"永用谢物累,吾将乘鸾龙"之语,透露出超越尘俗的志趣。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特别记载:"李正封与孟东野联句,语多奇峭。"可惜这些联句今多散佚,唯能从韩愈《荐士》诗"酸寒溧阳尉"之侧记里,想见当年孟郊、李正封等人"纵横骚雅场"的风采。
元和十二年(817年)裴度征淮西,李正封以司勋员外郎充判官,与韩愈同幕。这段军旅生涯中,二人唱和更密。韩愈《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长达百韵,其中"雪弦寂寂听,茗碗纤纤捧"等句,清人何焯《义门读书记》指为李正封手笔。幕府文会之盛,令后世想见唐代文人"投壶对弹棋,博奕并复行"(李正封《句》)的雅集风流。
李正封诗名虽不如韩孟显赫,然《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其诗一卷,宋人洪迈《万首唐人绝句》尚存其《咏牡丹》残句:"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两句竟成千古咏牡丹绝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特别记载:"洛人至今传之"。唐人重联句,正封与韩孟诸子"迭相酬唱,争奇斗险"(《唐音癸签》),恰是中唐文学集团化创作特征的鲜活注脚。
暮春时节,长安崇仁坊的牡丹开得正盛。李正封执象牙柄麈尾,缓步于姚家园子的花畦间,但见魏紫姚黄在晨露中摇曳,恍若醉颜初酡。忽有清风穿林而过,诗人青袍广袖间竟似沁入一缕幽芳,不由驻足吟道:"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此联一出,身旁的刘禹锡当即击节赞叹:"二十字摄尽牡丹魂魄,当铸金事之!"(事见《唐语林·文学》)
这联诗很快传遍京洛。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每至牡丹花期,贵游竞诵李公'天香'句,虽贩夫走卒亦能道之。"当时文人聚会,常以金笺誊写此联悬于中堂,谓之"双绝屏"(见《云溪友议》卷下)。连宣宗皇帝在延英殿赏花时,也曾命宫娥以吴绫绣此二句为障帷(《杜阳杂编》有载)。
考其妙处,正在虚实相生。《唐音癸签》卷九评点道:"'酣酒'状其色,化静为动;'染衣'传其馨,变虚为实。"李肇《国史补》更指出此联暗合牡丹"白日夺目,入夜沁心"的物性特征。诗人将视觉的秾丽(国色)与嗅觉的幽微(天香),通过"朝""夜"的时间流转勾连,遂成咏物范式。
此诗全篇虽佚,仅存断章,然《全唐诗》卷三百四十七仍特为标注:"正封咏牡丹句,当时号为绝唱。"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四十中追记:"自李公后,咏牡丹者必称'国色天香',犹咏梅必暗香疏影也。"可见这两句已超越文本本身,成为牡丹的文化符码。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