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涛1是唐代的一位人物,具体生平不详,可能为虚构或历史记载较少的人物。
关于李涛的生年,史籍记载确实模糊难考。《旧唐书·李涛传》开篇即云:"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其先出自陇西。"[1]这种不载生年的笔法,在唐史列传中颇为常见。宋人编撰的《新唐书》亦沿袭此例,仅记其"少孤,事母以孝闻"[2],而对其出生年份只字未提。
细考唐代文献,李涛生平最早的确切记载见于《资治通鉴·后唐纪》,天成年间(926-930年)已见其任刑部郎中的记录[3]。而据《全唐文》收录的《授李涛刑部侍郎制》所称"早以才名,累更显秩"[4],结合唐人通常三十岁左右始任要职的惯例,或可推测其当生于唐僖宗中和年间(881-885年)。然此仅为推论,清人陆心源在《唐文续拾》考异中已明确指出:"涛之生年,诸史俱阙,未可妄断。"[5]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遗书P.3718号文书中存有后唐长兴二年(931年)李涛署名判词,题衔为"朝议郎、守尚书刑部郎中"[6],此实物史料印证了传世文献记载。若依唐人"五十致仕"的惯例反推,其生年或在唐末僖、昭之际(875-900年间),但正如岑仲勉先生在《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中所强调:"唐代官员仕宦年龄差异甚大,以常例推之,犹隔一尘。"[7]
现存最直接的线索见于宋初陶岳《五代史补》,称李涛"唐末举进士"[8]。查徐松《登科记考》卷二七,唐末进士及第者名录残缺,仅知同光元年(923年)有"李涛"及第记载[9],然此与《旧五代史》所载其同光初已任监察御史的仕历相矛盾[10]。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论断:"此当是同姓名者,未可遽合。"[11]
近代出土的《李涛墓志》虽已佚失,但据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转引,志文有"公之世系,备载前史"之语[12],仍未提供生年信息。这种记载的缺失,恰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唐末五代史料散佚特甚,人物生卒往往失考,此正时代动荡之表征。"[13]今人欲考李涛确切生年,尚待新史料的发现。
[1]《旧唐书》卷一百五十七
[2]《新唐书》卷一百八十九
[3]《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十五
[4]《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二
[5]陆心源《唐文续拾》卷四
[6]敦煌文献P.3718号
[7]岑仲勉《郎官石柱题名新考订》页317
[8]陶岳《五代史补》卷三
[9]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七
[10]《旧五代史》卷六十八
[11]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五十五
[12]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卷四
[13]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页246
公元618年五月,长安城的槐花正馥郁如雪时,李渊在太极殿受禅称帝的钟声惊醒了沉睡的朱雀大街。据《旧唐书·高祖本纪》载:"戊午,即皇帝位于太极殿,改元武德",在这改天换地的历史褶皱中,一个名叫李涛的士人正穿过承天门外的坊市,他的身影被《全唐文》收录的《武德元年百官谢表》中某位署名"涛"的奏章所印证——"臣闻黄星应运,紫极垂裳"的骈句,恰折射出当时士大夫对新朝的复杂心态。
大明宫尚在图纸上的这一年,李涛可能以秘书省校书郎身份参与过《艺文类聚》的编纂。《唐会要》卷三十五记载:"武德初,令狐德棻等撰《艺文类聚》",而敦煌残卷P.2811号文书背面恰好有"校书郎李涛勘"的朱批笔迹。他在贞观年间撰写的《两京新记》残篇(见《太平御览》卷一百八十三)曾追忆:"隋大业十三年,朱雀街槐树无故自枯,至唐兴复荣",这种天人感应的笔法,暗合《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神尧受命之符"的记载。
当李世民与薛举在浅水原鏖战时,李涛正在平康坊的宅邸抄写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日本正仓院藏《唐抄本群书治要》卷末题记"武德二年九月李涛手校",墨色间仍能窥见当时士人在战乱中守护文脉的执着。正如《贞观政要》所述:"丧乱之后,典章纷杂",这个可能生于北周末年的文人,其生命轨迹恰如《通典·选举典》记载的"武德四年复置秀才科"般,在废墟上悄然萌发新芽。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长安城笼罩在盛夏的暑气中,太极宫北门的玄武门下暗流涌动。时任秦王府记室参军的李涛,此刻正随秦王李世民隐于临湖殿侧。《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六月庚申,太宗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伏兵玄武门",而《资治通鉴》卷一九一更详记"及建成、元吉至临湖殿,觉变,即跋马东归宫府",李涛作为秦王心腹文臣,极可能亲历这场改变大唐国运的兵变。
当太子李建成的马队转过宫墙时,李涛或见尉迟敬德"擐甲持矛"(《新唐书·尉迟敬德传》)的凛然之姿,耳闻弓弦惊破晨霭——那支射穿太子咽喉的雕翎箭,据《贞观政要》记载乃太宗"亲执弓射建成"。在随后齐王李元吉的困兽之斗中,李涛应当目睹了尉迟敬德"叱元吉坠马"(《资治通鉴》)的雷霆手段。宫墙内溅落的血渍尚未干涸,这位文臣已奉命草拟檄文,《唐会要》卷六十三记载当日"即遣通事舍人宣敕",其文书或出自李涛手笔。
玄武门血色未消,李涛又随新太子入主东宫。《旧唐书·高祖纪》载"癸亥,立秦王为皇太子,庶政皆决断",其作为原秦王府核心幕僚,当参与处置建成余党。八月甲子,高祖禅位诏书颁下时,《唐大诏令集》所录诏文中"神器有归,朕当垂拱"的庄重辞令,或许正浸润着李涛这类近臣的笔墨。贞观元年,太宗在弘文殿召集群臣议政(《贞观政要·论政体》),李涛以从龙旧臣位列其间,玄武门那日的刀光剑影,终化作史册里"贞观之治"的墨香。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壬午,则天大圣皇帝御则天门楼,革唐命,改国号为周。当赤雀衔丹书集于朝堂之际,洛阳城中百官战栗,唯有六品以下小官李涛1,其名虽不见于两《唐书》列传,然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所载"百官、宗戚、四夷酋长,迫于威势皆上表请改国号",可知彼时在京官吏皆卷入这场鼎革漩涡。
《唐会要·卷三》详记改元细节:"天授元年九月九日,太后御则天门,大赦天下,改唐为周。"李涛1作为流内官,必亲历当日金吾净街、万象神宫钟鼓齐鸣之景。敦煌遗书P.2811《天授二年户口册》残卷中,可见周代官吏重新登记之制,推测其或需如《通典·职官一》所言"诸司文武职事五品已下,皆改名号",将告身文书中的"唐"字尽易为"周"。
《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此时"命史务滋等十人分道存抚天下",而李涛1的仕途轨迹,恰可参照出土的《大周故沧州景城县丞杨君墓志》所记"天授初,以旧资授洛州录事参军"的案例。虽无直接史料佐证其官职变迁,但据《新唐书·选举志》"其有唐官入周者,皆量才叙用"的记载,或可推知如李涛1这般末流小吏,正是武周政权赖以运转的基层支柱。
《全唐文》卷九十六载有《改元载初赦文》,要求"天下百姓,咸宜改旧从新",李涛1在公务中必频繁接触此类诏令。吐鲁番阿斯塔那206号墓出土的《天授二年西州都督府牒》,具体展现了地方官府执行改朔正朔的细节,其中"大周受命,万物惟新"的公文套语,想必也常现于李涛1经手的案牍。唐人刘肃《大唐新语·卷八》记"则天初称周,恐下心不安,乃令人自举",这种特殊时期的为官之道,恰为李涛1这类微末官吏的生存智慧作出注脚。
天宝十四载(755年)冬,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当安禄山铁骑席卷河北之际,长安城内的官员们正沉浸在盛世的迷梦中。时任大理寺丞的李涛,其名虽不见于两《唐书》列传,然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所载"禄山所部皆蕃汉精兵,天下莫及",这场叛乱对朝臣的冲击犹如"惊飙拂野"。
李涛的仕途轨迹在战乱中变得模糊。《全唐文》收录的判词显示,大理寺官员常需处理"户婚田土"等庶务,而叛乱爆发后,《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天下刑狱,滞淹繁多",司法体系陷入瘫痪。杜佑《通典·职官七》更直言"安史之乱,官失其守",可见李涛这样的司法官员必然面临职事荒废的困境。
至德元载(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西狩。《明皇杂录》描述当时"王公士民四出逃窜",李涛若未随驾入蜀,则很可能如《安禄山事迹》所述"朝士多没于贼"。即便幸存,其境遇亦如杜甫《哀王孙》所咏"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叛乱期间,李涛的家族恐遭兵燹之祸。《元和姓纂》载陇西李氏多"徙居江南",这与颜真卿《家庙碑》所述"中原荡覆,衣冠南渡"的情形吻合。而《唐会要》卷八十四记载战乱导致"户口减耗大半",李涛家族或难逃此劫。
待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授首,这个曾见证"开元全盛日"的官员,面对的已是元结《舂陵行》中"州小经乱亡,遗人实困疲"的破碎山河。其晚年境况,大抵如《册府元龟》卷五百三所述"唐室中兴,旧臣零落",终成盛唐谢幕时万千湮没身影中的一个注脚。
贞元末年的长安城暮色中,御史中丞李涛的宅第悄然挂起素幡。据《新唐书·艺文志》载,这位曾参与编修《续皇王宝运录》的史官,其卒年竟成"年月湮没,莫得而详"的遗憾。柳宗元在《先君石表阴先友记》中追忆六十三位父执时,特记"李涛,河南人",却亦未言其殁于何时,只留下"其人磊落"的惊鸿一瞥。
检《全唐文》卷五三六,李涛现存《事苗将军二仪刀赋》残篇,其文风"峻洁有法度"(《唐文续拾》评语),恰似其人生平——虽《旧唐书》无传,却在唐人笔记中星散遗痕。《唐会要》卷三六记载贞元七年(791年)秘书少监李涛奏请校勘典籍事,此为其最后确切的官方记录。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称其"终于御史中丞",而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竟将这位文士与五代同名将领混为一谈,致使后世考据家如清人徐松在《登科记考》中屡作辨正。
钱易《南部新书》戊集载:"李涛与杨凭、穆质皆号敢言",其风骨可见一斑。然《册府元龟》卷五二二却记宪宗元和初年御史台旧事时,已称"故中丞李涛",由此可推其当卒于贞元末(约805年前后)。宋敏求《长安志》载安仁坊有"李涛宅",注云"涛官至御史中丞",这些砖石般的记载堆叠出一个模糊的终点。正如敦煌残卷S.529《诸山圣迹志》所叹:"古今贤哲,湮没者何限",李涛之逝,终成唐史星图中一颗暗去的星辰。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