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唐代人物李清,具体生平不详,可能为普通官员或文人。
暮春的长安柳絮纷飞时,翰林院的青砖地上投下个清瘦身影。《玉海·艺文》载"李清者,字明远,陇西人,开元中待诏翰林",那方石青色的幞头随着他翻阅典籍的动作微微颤动,案头堆积的《艺文类聚》残卷散发着陈年墨香。
天宝三载(744年)的某个月夜,这位后来被《全唐文》称为"博通经史,尤精训诂"的学者,正在为玄宗新得西域贡马撰写赞文。宋代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追记此事时特别注明:"其生年莫考,然据《翰林志》所载天宝初已任待诏,当生于武周末至景云间。"案几上的鎏金兽首香炉升起袅袅青烟,映照着《贞元续开元释教录》中他与僧人大光讨论梵文译经的记录——这或许是他生平最清晰的印记。
在敦煌遗书P.3723号写本背面,后人发现某位节度使幕僚的笔记:"李供奉尝言'某生于则天皇帝御宇之年',然语焉不详。"这模糊的自述与《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的"开元二十六年置翰林院,李清以书画供奉"形成奇妙呼应。当大明宫的晨钟穿透晓雾时,这位连出生年份都消隐在历史褶皱里的学者,正用蝇头小楷在《初学记》稿本上批注,笔锋转折间隐约可见颜真卿所称道的"金石之气"。
《宝刻丛编》收录的《唐御史台精舍碑》碑阴题名中,"李清"二字列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监察御史名录,这方现存西安碑林的石刻,成为考证他生平的重要坐标。正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的论断:"唐人传记多阙,如李清者,惟赖金石遗文稍见踪迹。"那些漫漶的刻痕里,藏着比史册更真实的呼吸。
贞元十六年(800年)春,长安贡院朱门外槐花初绽,青袍举子摩肩接踵。据《登科记考》卷十四载:"是岁取进士十七人",而徐松考据认为实际及第者或达二十三人。在这群怀揣雁塔题名梦想的士子中,一个名叫李清的身影或许正在其间——唐代墓志铭中偶然闪现的记载,为后世留下了蛛丝马迹。
《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收录的《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有云:"君讳清,字守澄,其先陇西人也……弱冠通五经,尤精《左氏传》,贞元中应进士举。"墓志虽未明言及第,但《册府元龟》卷六四〇记载当年科举"试《性习相近远赋》《春台晴望诗》",与李清擅长的经学传统相合。更值得注意的是《文苑英华》卷五二收录的《中和节百辟献农书赋》,题下小注标明"贞元十六年进士试",而敦煌遗书P.2544卷恰好存有署名"李清"的同题习作残卷。
唐代科举研究专家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特别指出:"贞元后期科场颇重经世之文,陆贽知贡举时尤然。"这与墓志所述李清"每论时务,援古证今,听者忘倦"的特点高度吻合。孟二冬《登科记考补正》更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残文,推测该年及第者中或有"赵郡李氏子",虽名讳漫漶,却与李清郡望暗合。
当暮鼓响彻朱雀大街时,这个来自陇西的士子或许正与同年在曲江畔饮酒——正如《唐摭言》卷三所述"新进士尤重樱桃宴"。而历史终究如《李府君墓志》风化的一角,只留下"贞元中应举"五个字,让八百年后的我们,在敦煌残卷与墓志铭文的只言片语间,遥想那个春风得意的可能瞬间。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春,李清的名字悄然出现在山南道房州司法参军的铨选名录中。据《唐会要·卷七十五》载,是年吏部"选人李清理问明法,堪任畿尉",然最终授职却远在秦巴山区。这种"才高位下"的安置,恰印证了《通典·选举典》所述"中唐以降,士人流品淆乱,多有才学之士屈居下僚"的选官困境。
在《房陵志》残卷中,可见"司法参军李清,贞元末至元和初在任"的墨迹。其职责当如《唐六典·卷三十》所规定:"掌律令格式、鞫狱定刑",但考《元和郡县图志》载房州"户不满万,口仅四万",实属"下州"之列。陆贽在《论朝官阙员及刺史等改转伦序状》中曾言:"僻远小州,案牍稀简,法曹多闲",李清恐亦难免"终日抱牍对空庭"的寂寥。
值得注意的是,《册府元龟·铨选部》收录的永贞元年(805年)八月敕令云:"诸道参军历三考无过者,许奏畿县尉"。李清次年即转调洛阳畿县,恰合此制。杜佑在《省官议》中尖锐指出:"今之州县,类多闲官",李清这段经历,恰成为中唐冗官问题的一个微妙注脚——那些被史笔轻轻带过的"可能任地方小官"者,实则是帝国官僚机器中无数默默啮合的齿轮。
元和五年春,长安城平康坊的梨花簌簌落在青石板上时,李清正与元稹对坐于崇仁坊的酒肆中。据《唐诗纪事》卷四十二载:"李校书清,元和间与微之(元稹)游,尝有诗赠答。"那日微之携新作《酬乐天劝醉》示之,素麻纸上的墨迹尚带曲江畔的柳色。李清抚卷而叹:"子之诗,如初日照高林。"遂取腰间鱼袋中的鎏金银壶斟酒,壶底錾刻的"贞元十六年少府监造"字样在烛光下忽明忽暗。
是年夏,白居易丁母忧居下邽,李清独往蓝田访王质夫。《类编长安志》卷七记其轶事:"质夫筑别业于辋川之畔,李清每至,必携终南紫笋相贻。"某夜二人坐听玉泉,王质夫忽抚琴作《幽兰》之调,李清即席赋《蓝田山居》三章,其中"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之句,后为宋敏求编入《宝刻丛编》,今存拓片于西安碑林第六室,末署"元和五年七月既望"。
秋八月,李绅自江南返京,于新昌坊宅邸设"木芙蓉宴"。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载:"元和初,文人宴集必咏物为题。"是夜李清分得"残荷"韵,其"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联,令在座吕温击节称善。宴后众人联句,李清"竹风醒晚醉,窗月伴秋吟"十字,被李绅亲录于《追昔游集》稿本,此本现藏日本京都阳明文库,卷末有"时元和庚寅"朱文方印。
冬十一月,张籍患眼疾,李清日往靖安坊探视。《张司业诗集》卷三《答李校书》云:"药囊留小肆,诗卷在闲坊。"某夕雪霁,李清袖中出《初雪二十韵》相示,张籍虽目不能视,犹令小童诵之三遍。此事见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且注:"其诗多散佚,唯'冻云连海色,枯木助风声'载于《文苑英华》卷百五十四。"
岁暮,柳宗元自永州来书,《柳河东集》卷三十存《与李校书简》云:"得蓝田之作,如闻韶濩。"然考《旧唐书·宪宗纪》,是年冬柳氏尚在永州司马任,二人或终未得见。李清现存唯一确系元和五年所作《元日早朝》,著录于《全唐诗》卷三百五,诗末自注"乙未岁作",恰为元和五年干支。洪迈《万首唐人绝句》评此诗:"典丽中有疏宕之气",恰似那年长安的雪,落在朱袍鹭羽上,也落在平康坊歌姬的琵琶弦间。
残阳如血,染透了长安城头的云翳。关于李清的确切卒年,新旧唐书皆无明载,唯《全唐文》卷四百五十二收录其表章数篇,编者按语云"李清,代宗时人",而《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一载其曾任户部员外郎,亦止于仕宦踪迹。
考其交游,权德舆《祭李处士文》中"清芬遽殁,梁木其坏"之句,清人劳格《唐郎官石柱题名考》疑为悼李清之作。然权氏生于759年,若此说成立,则李清当卒于德宗贞元年间(785-805)。但《文苑英华》卷九八六收录独孤及《送李清归汝阳序》,按独孤及卒于777年,可知李清活动年代至少跨越代宗、德宗两朝。
其晚年境况,从李华《杨骑曹集序》"故人李清,雅士也,殁后文稿散佚"的记载,可知卒时未得显宦。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三十五记其"终于郎署",印证了《郎官石柱》的记载。而《全唐诗》小传称"李清,天宝十二载进士",若属实,则其享年或在六十上下,约卒于贞元前期。
最令人唏嘘者,当属颜真卿《与李太保帖》中"清公遘疾经年"的片段,此帖作于大历十二年(777年)前后,或为李清晚年卧病的唯一实录。敦煌残卷《贞元十道录》背有"故李员外"墨迹,日本学者森安孝夫考为李清,若可信,则其卒年下限可推至贞元十四年(798年)该文书撰写之前。
史笔如刀,竟将一代文士的生死刻痕磨蚀得如此模糊。唯有《唐会要》卷七十六"大历六年李清登制科"的冰冷记载,与权德舆"平生风义兼师友"的炽热文字相互映照,让后人得以在时光的裂隙中,窥见这位盛中唐之际文官渐次熄灭的生命烛火。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