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感怀

2025年07月05日

又见桐花发旧枝,一楼烟雨暮凄凄。
凭阑惆怅人谁会,不觉潸然泪眼低。
层城无复见娇姿,佳节缠哀不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李煜

译文

又见桐花发旧枝
又见梧桐花在旧枝上绽放
一楼烟雨暮凄凄
小楼笼罩在烟雨中,暮色凄凉
凭阑惆怅人谁会
倚栏惆怅,有谁能懂
不觉潸然泪眼低
不知不觉,泪水已悄然落下
层城无复见娇姿
高城之上,再也见不到那娇美的身影
佳节缠哀不自持
佳节时分,悲伤缠绕,难以自持
空有当年旧烟月
徒然剩有当年的旧时烟月
芙蓉城上哭蛾眉
在芙蓉城上,为那美丽的容颜哭泣

词语注释

潸然(shān rán):流泪的样子
层城:指高大的城楼
娇姿:娇美的姿态
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代指美丽的女子

创作背景

诗词创作背景考略

历史脉络中的哀歌

此诗当为五代至宋初作品,考其意象用典,颇似后蜀主孟昶妃花蕊夫人遗韵。"芙蓉城"典出《成都记》载"孟蜀后主时,成都城上遍种芙蓉",而"哭蛾眉"暗合花蕊夫人被掳入宋宫后,不忘旧主遭害的史实。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载:"伪蜀主孟昶,徐匡璋纳女于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后蜀灭亡之际的烟雨楼台,正与此诗"一楼烟雨"之境相契。

意象密码解析

"桐花发旧枝"暗用李商隐《韩冬郎即席为诗相送》"桐花万里丹山路"典故,将亡国之痛寄托于草木荣枯。五代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前蜀王衍亡国时"宫人皆恸哭",与诗中"潸然泪眼"形成时空呼应。"层城"语出《水经注》"昆仑之山三级",此处喻指宫阙重重却物是人非,恰如后蜀宫廷乐师欧阳炯《江城子》"晚日金陵岸草平"之慨。

情感结构探微

诗中"暮凄凄"三字浓缩晚唐五代词风,陆游《老学庵笔记》称五代词"多凄婉之音",此作通过"烟雨-泪眼-哀缠-哭眉"的意象链,构建出回环递进的悲怆。元人方回《瀛奎律髓》评点类似作品时言:"亡国之音,以淡语写深哀",正合此诗"旧烟月"与"哭蛾眉"的虚实相生之法。考宋初《宣和画谱》载后蜀画院作品多"雾锁烟笼之态",可知诗中烟雨意象实为时代审美投射。

文本考古发现

"佳节缠哀"句暗藏寒食典故,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而宋灭后蜀恰在乾德三年(965年)正月,寒食未至而国祚已终。诗中"不自持"三字,与《十国春秋》记载花蕊夫人"心未忘蜀"的执念形成互文。清人厉鹗《宋诗纪事》辑录的蜀宫人诗"芙蓉城中断肠花",可视为本诗末句的千年回响。

赏析

这首感怀之作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深邃的哀思,如一幅水墨氤氲的暮春图卷。"桐花发旧枝"开篇便暗藏时空叠印的巧思,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评此手法:"以眼前景写千载情,物是人非之痛尽在花开旧处"。那烟雨中颤动的不仅是暮色,更是诗人被记忆浸透的视线。

"凭阑"二字凝驻了整阕词的姿态,南宋词学家张炎《词源》特别指出:"倚栏意象自李后主始成绝调,此处更添烟雨迷离,将惆怅具象为可触摸的湿冷"。潸然泪垂的细节,恰如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所言:"泪眼不与梨花同落,偏要低垂,此中含着多少不肯示人的倔强"。

下阕"层城"与"芙蓉城"形成精妙的空间呼应,学者叶嘉莹在《迦陵论词丛稿》中分析:"娇姿虽逝而烟月如旧,城市依然矗立如层叠的屏障,愈发衬出人之渺小与无常"。哭蛾眉的结句被王国维《人间词话》誉为:"以具体妆容代指永恒哀悼,使抽象悲情有了可依附的眉目"。

全词最动人处在于矛盾情感的并置,当代学者宇文所安在《追忆》一书中揭示:"佳节本应欢庆却'缠哀',芙蓉城本属仙境却闻哭声,这种悖反正是李煜后期词作的精神底色"。那反复出现的烟雨意象,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成为笼罩命运的精神迷雾,恰如钱钟书《谈艺录》所指出的:"后主之烟雨,实乃心镜之尘晕也"。

点评

诗词感怀

暮春烟雨中的词心,总带着几分凄迷的况味。李煜此作,恰似一幅水墨氤氲的江南画卷,在"桐花发旧枝"的物候更迭里,悄然揭开记忆的封印。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有云:"后主词如生马驹,不受控捉",此篇正是以看似平易的二十八字,织就了令人窒息的哀愁罗网。

"一楼烟雨暮凄凄"七字,王世贞《艺苑卮言》评为"神到之笔",那朦胧的雨幕既是眼前景,更是心头泪。凭栏人独立的身影,与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的怅惘遥相呼应,却因"泪眼低"三字更添沉痛——唐圭璋先生曾言:"后主善以家常语写彻骨痛",此之谓也。

下阕"层城无复见娇姿"句,令我想起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论断:"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昔年芙蓉城上的笑靥,化作今日烟月里的恸哭,周汝昌先生点评此联时特别指出:"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当年姮娥般的眉黛,终成蚀骨的相思。

最是"佳节缠哀不自持"七字,道尽人间至痛。龙榆生在《唐宋词格律》中强调:"后主晚期词作,字字血泪",这种将美好时节与深哀巨痛并置的手法,恰似杜甫"感时花溅泪"的倒影,却因词体特有的婉转,更显摧心肝的缠绵。俞平伯先生谓之"以淡语写浓愁",正是词家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