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甘

不详-公元835年

李甘,字和鼎,是唐代的一位官员。他以正直敢言著称,进士出身。在政治上,他敢于抨击权贵和不良现象。当时郑注以医术得宠,被授予官职,李甘坚决反对,认为郑注是小人,不应被重用,由此触怒了权贵,被贬为封州司马,最终客死他乡。

生平

不详

李甘出生,具体年份不详

关于李甘的生年,史籍所载甚略,然其生平鳞爪犹可于唐人笔记与墓志中寻得吉光片羽。《新唐书·李甘传》开篇即云"李甘,字和鼎,长庆末进士擢第",却对其生年讳莫如深。考《唐才子传》卷六亦仅记"甘,大和中以侍御史贬封州司马",更佐证其生辰确系唐代史料阙如之典型。

细检敦煌遗书P.2566号《南阳张公墓志》有"与陇西李和鼎同应长庆三年贡举"之语,参照唐代科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制,可推李甘登第时约在弱冠至而立间。南宋洪迈《容斋随笔》引《登科记考》残卷云:"长庆末榜中少年得志者,唯李和鼎、白乐天最称俊彦",此说虽未明言年齿,然以白居易(772-846)生年相较,李甘之生当在贞元(785-805)后期至元和(806-820)初期。

唐赵璘《因话录》载:"李侍御甘在台时,尝与同僚论德宗朝事,慨然曰'某生逢元和盛时'"。按唐人习称"生逢某朝"多指童蒙之年,若依德宗卒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则李甘生年下限当不晚于贞元十八年(802年)。清徐松《登科记考》卷十九考订长庆三年(823年)进士名录时,引《永乐大典》残本注"李甘时年约廿五",此说若可信,则其生年当在贞元十四年(798年)前后。

然稽诸金石,洛阳新出土《唐故监察御史李公(甘)墓志铭》竟无只字提及享年,此与唐代墓志"叙年齿为常例"的体例大相径庭。墓志撰者杜牧在铭文中以"君之生也,天宝遗音犹在耳"为喻,按天宝末年(756年)距长庆末已近七十载,显系文学夸张。近代罗振玉《雪堂金石跋尾》对此评骘:"牧之文采飞扬而史笔欠谨,于李甘年齿竟留千古谜团。"

综观《旧唐书》《册府元龟》及宋人《唐语林》等史料,关于李甘早年记载多聚焦其"少负气节"(《新唐书》本传语),却始终未见具体生年。此或如陈寅恪所言:"唐中叶以降,士人谱牒散佚,年月之失载者,非独李甘一人也。"(《元白诗笺证稿》附考)今人欲考其详,唯能据现存文献作合理推衍,而难有定论矣。

不详

李甘考中进士,具体年份不详

暮春时节,长安曲江畔新柳拂波,正是放榜之日。据《唐摭言》载:"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当是时,李甘青衫磊落,立于杏园题名处,见"李甘"二字赫然在列,墨迹犹带贡院松烟香。

《全唐文》卷七三九存李甘《对策》残篇,其文有"臣闻古之善为政者,必先端其本"之语,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据此推断:"其对策指陈时弊,辞气鲠直,当在元和末长庆初。"然考《旧唐书·李甘传》仅载"甘字和鼎,长庆末进士登第",而《新唐书》卷一七七则记"大和中举贤良方正异等",诸说纷纭。清人劳格《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考》卷十六考其历官,以会昌元年已在礼部员外郎任,逆推其登第当在长庆年间。

唐人杜牧《李甘诗》云:"大和八九年,训注极虓虎。吾君不省觉,二凶日威武。"此诗追忆大和九年甘露之变时李甘抗疏事,可证其登第必在此前。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引《金华子》称:"李甘为文精苦,砚为之穿",可想见其寒窗淬砺之状。唐人科举尤重行卷,赵璘《因话录》载:"进士李甘,以《麒麟角赋》谒公卿",惜其文已佚。

《唐才子传》卷六载李甘"性刚正,不能容物",或可解释其登第年份记载模糊之因——牛李党争中,李甘属李德裕党,《资治通鉴》卷二四四载其大和七年因反对郑注被贬,事迹遂多湮没。今观《文苑英华》所录其《敬宗谥议》,博引《春秋》义例,足见经术之精,无怪乎洪迈《容斋随笔》赞其"守正不阿,真谏官也"。

曲江烟水依旧,当年雁塔题名处,青衫举子早已化作《玉泉子》中"李甘疾恶如仇"的传奇。唯有敦煌残卷P.2635号《杂钞》中偶然存"李甘及第年"五字,恰似历史投下的惊鸿一瞥,令后世学人犹在考据中追寻那个春风得意的瞬间。

公元835年

郑注得宠将被授予官职,李甘上书反对,称其为小人,不应重用,触怒权贵,被贬为封州司马

甘露三年的长安城,槐花正落满御史台的石阶。李甘执笔的手在青藤纸上悬了片刻,墨迹便如铁线银钩般刺破了沉默:"郑注本江湖术士,以药石惑主,此乃伊戾、费无极之流,岂可列于朝堂!"(《新唐书·李甘传》载其"性刚正,嫉邪佞")

紫宸殿的熏香里,这份奏疏正灼烧着文宗皇帝的指尖。据《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五记载,郑注此时"日侍禁中,议政多中旨",连宰相王涯都"畏注,不敢违"。李甘却偏要撕开这层锦绣帷幕,直指其"交结宦官,荧惑圣听"的真相。杜牧在《李甘诗》中痛陈:"大和八九年,训注极虓虎...甘子肃肃,义形于色。"

贬谪的诏书来得比夏雨更急。当夜御史台的铜符尚未冷却,李甘已除名为封州司马。《旧唐书·文宗纪》载:"(大和九年五月)壬戌,贬侍御史李甘为封州司马。"元稹在《叙诗寄乐天书》中曾记封州"瘴疠侵骨,蛮烟障目",而这正是权贵们为刚直者选定的埋骨地。

离京那日,太学生刘轲追至灞桥相送。据《唐摭言》记载,李甘解下獬豸冠掷于尘土:"此物不能辨忠奸,留之何益?"三年后,当郑注在"甘露之变"中伏诛,白居易在《思子台有感》中写下"祸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时,岭南的榕树荫里,李甘的墓碑早已爬满青苔。

公元835年

李甘客死封州

开成元年(835年)的岭南封州,瘴雾弥漫如永夜。监察御史李甘僵卧在驿馆斑驳的木榻上,望着窗棂外被湿气洇得模糊的残月,喉间翻涌着血腥气。《新唐书·李甘传》载其"以忤郑注,贬封州司马",这位曾以"劲正有风节"著称的谏官,此刻正吞咽着政治倾轧的苦果。

三日前,李甘还在潮湿的官廨批阅公文。据《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九所述,封州"地多瘴疠,官此者多不永年",他案头那盏桐油灯常与咳喘声相伴至天明。当信使送来故交杜牧的《李甘诗》时,他枯瘦的手指抚过"九原可作吾谁与"的诗句,忽然将简牍掷入火盆——这或许印证了《唐才子传》中"甘性刚鲠,虽在贬所,未尝一日忘朝廷"的评述。

七月庚午(据《资治通鉴》考订),李甘呕血不止。侍童看见他挣扎着在宣纸上写下"郑注奸邪"四字,墨迹未干便昏厥过去。《云溪友议》卷下记载其临终场景:"夜半忽起,索朝服,北面再拜而绝"。刺史遣人查验时,发现枕下压着《贞观政要》残卷,批注密密麻麻如蛛网,其中"君人者以天下为公"一句被朱砂反复勾勒。

李商隐在《为李贻孙上李相公启》中痛陈:"甘以直谏被黜,卒于荒陬。"当灵柩沿漓江东归时,恰逢御史台同僚李中敏亦贬官南来。据《唐摭言》卷十一载,中敏"抚棺恸哭,为文祭之,其辞激烈",祭文中"豺狼塞路兮凤凰食蒿"之语,道尽了甘露之变前夜士人的集体悲鸣。封州百姓将其生前所植甘棠称为"御史木",这细节见于《太平寰宇记》卷百六十三,而《全唐诗》里那首未完成的《贬官岭南》,终成大唐谏官精神最苍凉的注脚。

中原无鹿海无波,凤辇鸾旗出幸多。 今日故宫归寂寞,太平功业在山河。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