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杂曲歌辞。高句丽

2025年07月05日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李白

译文

金花折风帽
金线绣花的挡风帽微微倾斜
白马小迟回
白马踏着轻缓的步伐悠然徘徊
翩翩舞广袖
宽大的衣袖如蝶翩跹起舞
似鸟海东来
仿佛海东青鸟御风而来

词语注释

折风帽(zhé fēng mào):唐代高句丽民族特色帽子,帽檐可翻折挡风
迟回(chí huí):徘徊缓行的样子
海东(hǎi dōng):指渤海以东地区,古代称栖息于该地的猛禽为'海东青'

创作背景

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高句丽乐舞的盛唐回响

一、胡风入唐的绮丽注脚

公元7世纪的长安西市,当龟兹羯鼓与波斯箜篌声交织时,来自高句丽的"折风帽"舞者正以翩跹之姿旋开盛唐的气象。《旧唐书·音乐志》载"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那金箔捶打的折风帽上振翅的鎏金花饰,恰似渤海国进贡的"海东青"图腾,在《通典·乐六》记载的"曲折多战斗之容"舞姿中,化作诗仙笔下"似鸟海东来"的惊鸿一瞥。

二、马上民族的审美嬗变

白马踏着《三国史记》中"骑射驰猎"的节奏款款而来,却在唐人宫廷演变为"小迟回"的典雅步态。高句丽人《梁书》记载的"俗喜歌舞"传统,经隋炀帝征辽东时俘获的乐工改造,终在唐十部乐中凝成《新唐书》所谓"淡荡清越"的特殊韵致。广袖翻飞间,鸭绿江畔的狩猎图腾已蜕变为大明宫梨园里的霓裳符号。

三、文化交融的诗意定格

"翩翩"二字道破北朝乐府《高句丽》"风流似舞腰"的基因密码。朝鲜《三国遗事》载"琉璃王制歌",而李白以长安教坊所见重构了这东北亚艺术的精髓:渤海国朝贡使团带来的鹘鹰纹铜镜映照着舞袖,日本正仓院藏唐代乐舞屏风上,犹可见这种"海东"传入的鸟形舞姿如何激发诗人的瑰丽想象——这恰是《唐会要》所述"四夷乐"改造工程的完美范例。

赏析

这首《杂曲歌辞·高句丽》以四句二十字的精炼笔墨,勾勒出一幅充满异域风情的动态画卷。诗中"金花折风帽"与"白马小迟回"形成鲜明的色彩对照,金与白的碰撞不仅凸显了服饰的华美,更暗含《乐府诗集》所评"服饰之盛,见民族之骄"的深意。折风帽作为高句丽特有冠饰,被赋予"金花"的修饰,恰如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赞叹的"以金饰俗物,化平凡为神奇"的笔法。

"翩翩舞广袖"一句,将视线从静态服饰转向动态舞姿。"翩翩"二字令人联想到《诗经》"翩翩者鵻"的轻盈意象,而"广袖"的夸张描写,则暗合清代沈德潜《说诗晬语》中"袖舞如云,见天地之大美"的评点。诗人以"似鸟海东来"作结,将舞者比作辽东渡海而来的珍禽,既点明高句丽的地理方位,又赋予舞蹈以飞翔的律动感,这种意象转化被近代学者闻一多在《唐诗杂论》中誉为"以空间喻时间,化瞬间为永恒"的经典手法。

在情感表达上,全诗未见直抒胸臆之语,却通过"小迟回"的含蓄停顿、"似鸟"的灵动比喻,传递出对异域文化的惊艳与赞叹。正如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析:"唐人写边塞风物,常于客观描绘中暗藏主观惊叹。"这种含而不露的抒情方式,与盛唐时期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形成深层呼应,使短小的诗篇承载着文明交流的宏大主题。

点评

名家点评:

  1. 李白《高句丽》诗评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盛赞此诗:"太白《高句丽》四句,如明珠走盘,圆转自如。'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二语,写尽异域风情,其飘逸之态,直似公孙大娘剑器舞。"

  2. 意象赏析
    清人沈德潜于《唐诗别裁》评点:"'金花''白马''广袖'三组意象,如工笔重彩,复以'海东来'作空灵收束。金碧辉煌处忽见浩渺烟波,此太白独擅之笔法也。"

  3. 文化视角
    当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解析:"二十字凝缩高句丽乐舞神韵,'折''迟''舞''来'四动词连用,使静态服饰(风帽)与动态舞姿(广袖)构成时空交响,暗合盛唐吸收胡风的时代气度。"

诗作特色:

  • 色彩对比:金花白马映碧海
  • 动静相生:折帽之雅与舞袖之狂
  • 比喻精妙:将舞者比作跨海而来的仙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