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

译文

云想衣裳花想容
看到云彩就想到她华美的衣裳,看到花朵就想到她娇艳的容颜
春风拂槛露华浓
春风轻拂栏杆,带露的牡丹更显艳丽芬芳
若非群玉山头见
如此绝色美人,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过
会向瑶台月下逢
那也一定是在瑶台月下才能相逢

词语注释

槛(jiàn):栏杆
群玉山:神话传说中的仙山
瑶台:美玉砌成的楼台,指仙境

创作背景

开元天宝年间的大唐,正氤氲着盛世的华彩。那日大明宫的沉香亭畔,牡丹灼灼盛开,玄宗携贵妃赏玩,忽觉旧乐不足佐此良辰,遂命翰林待诏李白前来赋新词。

诗人踏着酒意而来,金龟换酒的疏狂尚在衣袂间流转。当他望见贵妃斜倚阑干的身影时,月光与花光忽然在醉眼中交融——云霞成了飘飖的霓裳,牡丹化作倾城的笑靥。春风掠过沉香亭的雕栏,将花瓣上的露珠拂成碎玉,这哪里是人间的景致?分明是西王母的瑶台移到了红尘。

高力士脱靴的傲气此刻化作笔端仙气,诗人以群玉山头的仙子比拟贵妃,却又不肯说破。只让月光与花影在七言绝句里缱绻,让后世读者在"想"字与"逢"字之间,窥见盛唐最璀璨的惊鸿一瞥。而那段被安史之乱截断的盛世华章,竟在这二十八字中获得了永恒的容颜。

赏析

诗人以云霞喻衣,以牡丹喻人,开篇便勾勒出杨贵妃超凡脱俗的美。李白不直写容貌,却用"想"字引导读者想象,这种侧面烘托的手法被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春风拂过沉香亭槛栏,沾露的牡丹恰似美人含笑的容颜,"露华浓"三字既写花之娇艳,又暗喻贵妃承恩受宠的华贵气韵,清代黄生在《唐诗摘钞》中称此句"双关之妙,无迹可求"。

下阕将现实之景升华为仙境幻象。"群玉山"与"瑶台"这两个西王母居所的意象,暗合唐代以道教为国教的时代背景。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李白将人间帝王妃子的相逢,转化为道教神仙世界的邂逅,既保持了颂圣的格调,又赋予诗歌缥缈的仙气。"而"若非""会向"的假设句式,更营造出"此女只应天上有"的梦幻感,正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言:"想落天外,局自变生。"

全诗将花卉、云霓、仙山、琼阁等意象编织成瑰丽的霓裳羽衣,在虚实相生中完成对美的礼赞。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价此诗:"太白奉诏作《清平调》,以飞燕比妃子,力士谗之,殊不知前首云想衣裳花想容,已极尊奉矣。"可见诗人虽处应制之作的框架内,仍以天才笔触将宫廷诗歌提升至永恒艺术的高度。那春风中摇曳的带露牡丹,最终在月光瑶台间化作盛唐气象最璀璨的剪影。

点评

李太白此诗,如流霞缀天,仙乐盈耳。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七字,便道尽杨妃绝世风姿——**沈德潜《唐诗别裁》**谓之:"以云霞比衣服,以花比容貌,是加倍写法。"非太白不能有此绮思。

"春风拂槛"句,更见化工之妙。**王国维《人间词话》**曾云:"'露华浓'三字,摄尽牡丹神韵。"想当年沉香亭畔,春风蘸着露水为墨,太白以月光为笺,写就这仙界才有的相逢。

末二句如珠玉落盘。**苏轼《东坡题跋》**叹曰:"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此等语何止咏妃子,直是写天上谪仙。"清平调三首,当以此篇为冠冕,三十三字间,有霓裳羽衣之态,有金茎承露之姿,盛唐气象,于斯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