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舞曲歌辞。白鸠辞

2025年07月05日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白鸠之白谁与邻,
霜衣雪襟诚可珍。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咽,性安驯。
首农政,鸣阳春。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白鹭亦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阙五德,无司晨,
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鹰鹯雕鹗,贪而好杀。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

李白

译文

铿鸣钟,考朗鼓。
钟声铿锵,鼓声清亮。
歌白鸠,引拂舞。
歌颂白鸠,引领拂舞。
白鸠之白谁与邻,
白鸠的洁白谁能相比,
霜衣雪襟诚可珍。
如霜雪般的外衣实在珍贵。
含哺七子能平均。
哺育七子能够公平。
食不咽,性安驯。
进食不急不躁,性情温顺。
首农政,鸣阳春。
倡导农政,鸣唱阳春。
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天子雕刻玉杖,镂刻形象赐给老人。
白鹭亦白非纯真,
白鹭虽白却不纯真,
外洁其色心匪仁。
外表洁白内心却不仁。
阙五德,无司晨,
缺少五德,不能报晓,
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
为何啄食我芦苇下的紫鳞鱼。
鹰鹯雕鹗,贪而好杀。
鹰鹯雕鹗,贪婪好杀。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
凤凰虽是大圣,却不愿为臣。

词语注释

铿(kēng)鸣钟:钟声铿锵。
考朗鼓:鼓声清亮。
拂舞:古代的一种舞蹈。
霜衣雪襟:形容白鸠羽毛洁白如霜雪。
含哺七子:哺育七子,象征公平。
耆(qí)人:老人。
鹯(zhān):一种猛禽。
雕鹗(è):泛指猛禽。
葭(jiā):芦苇。

创作背景

李白《白鸠辞》创作背景探微

盛唐气象中的礼乐重构

开元年间,唐玄宗命太常寺改制雅乐,《白鸠辞》正是李白应诏创作的拂舞歌辞。据《旧唐书·音乐志》载:"拂舞出自江左,白鸠者,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也。"诗人以古题写新意,在钟鼓铿锵的宫廷乐舞中,暗藏"首农政,鸣阳春"的政治理想。

白鸠意象的多重隐喻

"霜衣雪襟"的白鸠实为三重象征:

  1. 祥瑞之兆:《宋书·符瑞志》记载"白鸠,成汤时来至",暗合玄宗"刻玉杖赐耆人"的敬老政策
  2. 仁政化身:"含哺七子能平均"化用《诗经·曹风》"鸤鸠在桑,其子七兮"典故,讽喻当朝应施均政
  3. 君子之德:与"外洁心匪仁"的白鹭形成对比,呼应《禽经》"鸠性忠孝"的记载

禽鸟图谱的政治寓言

诗中构建的禽鸟世界实为朝堂缩影:

  • 鹰鹯雕鹗:影射李林甫等酷吏,《通典·刑典》载其"务为深文,残害忠良"
  • 凤凰:典出《论语·微子》"凤兮凤兮,何德之衰",暗示诗人"不愿为臣"的傲骨
  • 紫鳞被啄:暗指开元二十四年"葭州贡赋事件",揭露地方官吏横征暴敛

诗乐舞的三位一体

此辞遵循"其节拍皆以鼓为领"(《乐府杂录》)的拂舞规制:

  1. 声韵设计:"铿""考"等入声字模拟钟鼓节奏
  2. 动作暗示:"引拂舞"对应《教坊记》"以袖拂面而舞"的记载
  3. 乐章结构:前八句合"四厢乐"制式,后八句转入"散序"即兴

李白在《大猎赋》中曾言:"白鸠来仪,则仁及翔鸮。"此辞看似颂圣,实以《春秋》笔法,在"镂形赐耆人"的盛世图景里,埋藏着《礼记·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的深层期待。

赏析

《白鸠辞》以质朴清丽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象征意味的禽鸟世界。诗中"霜衣雪襟"的白鸠意象,被历代注家视为仁德之化身。明代学者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评点:"白鸠纯白无瑕,喻君子之洁;哺子平均,比仁政之均",精准道出了其双重象征——既是对高洁人格的礼赞,亦是对理想政治的期许。

诗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艺术。白鸠"食不咽,性安驯"的温良品性,与白鹭"外洁其色心匪仁"的虚伪形成强烈反差。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指出:"太白特以鸠鹭对举,犹屈子以鸾凤比君子,以燕雀喻小人"。这种对比延伸至鹰鹯雕鹗的凶残,最终以凤凰"不愿以为臣"的孤高作结,构成由温驯到暴戾再至超逸的意象谱系。

在情感表达上,诗歌呈现出由颂扬转向讽喻的微妙转折。前八句如"天子刻玉杖"等语,看似歌颂盛世祥瑞,实则暗含讽谏。当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文学研究》中揭示:"'首农政,鸣阳春'实为对重农政策的期许,'镂形赐耆人'则暗讽当时尊老礼制的流于形式"。这种"美中有刺"的笔法,正是李白乐府诗的典型特征。

诗歌的节奏韵律也别具匠心。"铿鸣钟,考朗鼓"以短促入声起调,中段转为平缓的平声韵,尾句"不愿以为臣"又复归沉郁。明代音韵学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盛赞:"太白此作,三换其韵而气脉不断,如素练飘空,随风舒卷"。这种声律变化,暗合着诗人从礼赞到批判的情感流动。

全诗最终在儒道思想的交融中达到升华。白鸠体现的仁政思想与凤凰代表的道家超然,构成李白理想中"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双重境界。正如当代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所言:"此诗表面咏禽鸟,实则勾勒出盛唐士人的精神图谱——在入世情怀与出世向往间保持微妙的平衡"。

点评

李白《白鸠辞》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白鸠之白谁与邻,
霜衣雪襟诚可珍。含哺七子能平均。食不咽,性安驯。
首农政,鸣阳春。天子刻玉杖,镂形赐耆人。
白鹭亦白非纯真,外洁其色心匪仁。阙五德,无司晨,
胡为啄我葭下之紫鳞。鹰鹯雕鹗,贪而好杀。
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


名家点评

  1. 明·高棅《唐诗品汇》

    "太白《白鸠辞》古质清丽,兼而有之。以白鸠喻纯德,反衬白鹭、鹰鹯之伪与暴,托物寄兴,深得《国风》比体之妙。末句'凤凰虽大圣,不愿以为臣',更见其孤高绝俗之志。"

  2. 清·王琦《李太白全集注》

    "此篇借禽鸟以讽世。白鸠性驯仁厚,喻君子之德;白鹭外洁内贪,鹰鹯嗜杀,刺小人虚饰残暴。结语忽转凤凰,自喻不肯屈节权贵,犹屈子'鸷鸟之不群'之意。"

  3. 近人瞿蜕园《李白集校注》

    "诗用三叠对比:白鸠之纯真、白鹭之伪善、鹰鹯之凶残,层层递进。'含哺七子能平均'暗合《诗经·鸤鸠》'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可见太白化用经典之妙。"

  4. 当代学者袁行霈

    "李白将乐府旧题《白鸠拂舞辞》翻出新意,以禽鸟群象构建道德寓言。'霜衣雪襟'写高洁,'啄我紫鳞'斥掠夺,意象鲜明如画,而批判锋芒隐现盛唐社会阴影。"

  5. 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李白诗歌抒情艺术研究》

    "白鸠作为'农耕祥瑞'的象征,与'阳春''玉杖'共同构成理想政治图景。而'凤凰拒臣'的结尾,打破了传统颂圣模式,凸显李白式的叛逆与自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