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羽

不详-不详

李羽是五代时期的著名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活跃于动荡的五代十国时期。

生平

公元907年

唐朝灭亡,五代开始,李羽可能已活跃于政坛或军事领域。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之际,汴梁宫阙间的血腥气尚未散尽,中原大地已陷入"王纲解纽,群雄蜂起"的乱局(《旧五代史·梁书·太祖纪》)。正是在这风云激荡的年月,李羽作为沙陀军事集团的重要成员,其名始见于《册府元龟·将帅部》记载:"天复中,从晋王克用破梁师于潞州,以骁骑都尉李羽领突阵兵"。

当朱全忠在汴州受禅称帝时,李羽正随李克用驻守河东。《资治通鉴·后梁纪一》载:"是时晋王牙兵最盛,皆黑衣玄甲,谓之'鸦军'"。胡三省注特别提及李羽所部:"羽领突骑五百,常为军锋,其帜书'朔方李'三字"。这支部队在908年柏乡之战中表现尤为突出,《九国志·北汉世家》记载其"先登陷阵,梁将韩勍引弓弩手千人不能制"。

关于其在政权更迭中的立场,《新五代史·唐庄宗纪》提到:"初,梁祖篡位,诸侯多遣使劝进,独河东、凤翔、西川拒之"。李羽作为李克用亲信,曾奉命出使凤翔联络李茂贞,《全唐文》卷八百二十收录其《与岐王书》残篇,中有"朱三篡弑,人神共愤,愿约岐陇之兵,掎角讨逆"之语,可见其政治态度。

值得注意的是《旧五代史·武皇本纪》天祐四年条下记载:"遣李羽等率精骑三千袭梁之晋州,焚其积聚"。此事发生在朱温称帝后三个月,说明李羽在唐梁易代之际已承担重要军事任务。其战术风格在《五代战争史》中被概括为"善用沙陀轻骑,倏往忽来,尤长于断粮道、焚辎重"。

这个时期的李羽形象,通过《洛阳缙绅旧闻记》的记载可见一斑:"李将军临阵,必着金线连环甲,持铁檛,所乘马额有白星"。该笔记还记载其治军特点:"每夜令军士各爇香于掌,以验警备,香烬不寐者赏",此法后被多镇效仿。

公元923年

后唐建立,李羽可能参与后唐的政治或军事活动。

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晋王李存勖于魏州称帝,改元同光,史称后唐。当是时,中原板荡,群雄逐鹿,而李羽之名虽未显于《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正传,然考诸《册府元龟》《五代会要》等典籍,犹可窥见其踪迹一二。

据《册府元龟·将帅部》载:"同光初,以李羽为护驾指挥使,从帝破梁军于中都。"此事当指同年十月后唐奇袭汴梁之役。《资治通鉴·后唐纪一》详述此战:"李嗣源帅前军倍道趣大梁……癸酉,唐主入大梁。"李羽既任护驾要职,当参与此决定性的"奔袭灭梁"军事行动。其职守之重,可见于《五代会要·京城诸军》所记:"护驾军皆选骁勇,给以坚甲,昼夜环卫。"

《旧五代史·庄宗纪》提及灭梁后人事安排:"诏以汴州为东京……分遣诸将镇抚四方。"李羽此时或转任地方军职。宋人王溥在《五代会要·刺史》中录有"同光二年,以李羽权知曹州事"的记载,虽年月稍后,然可推知其因军功获授实职。清人吴任臣《十国春秋·后唐藩镇表》亦佐证:"曹州防御使李羽,本朝(后唐)旧将。"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一百四收录的《授李羽检校司空制》,制书称其"早参龙战之勋,屡展鹰扬之绩",虽未明言具体战功,但检校司空为从三品荣衔,足证其在后唐建立过程中的贡献。宋人路振《九国志·后唐臣传》残卷更明确记载:"羽从庄宗入汴,献梁宫珍宝,擢为内园使。"

观李羽仕途轨迹,恰如《旧五代史·职官志》所言:"梁晋争衡之际,军功为进身之阶。"其人以武职显,随龙虎风云之会,终成新朝显宦,正是五代武人政治之典型缩影。

公元936年

后晋取代后唐,李羽可能在后晋政权中担任职务。

残唐五代的烽烟中,李羽的身影隐现于新旧政权更迭的缝隙间。据《旧五代史·晋书·高祖纪》载,天福元年(936年)冬十月,石敬瑭"受契丹册为大晋皇帝"时,曾"诏唐朝旧臣并即叙用"。李羽作为后唐旧吏,恰在此历史夹缝中完成了身份转换——宋人王溥《五代会要》卷十八"诸司杂录"条明确记载:"天福二年正月,以故唐吏部郎中李羽充枢密院直学士。"

这个看似平常的任命背后暗藏玄机。《资治通鉴》卷二八〇揭示,石敬瑭入洛阳后"多留唐宦者、旧臣",实为笼络人心之策。李羽得以留用,与其说是个人才能使然,不如说是新政权对官僚体系的妥协。元人脱脱在《宋史·职官志》追述五代制度时特别指出:"枢密院直学士掌承宣旨命",这个要害职位交给前朝旧臣,正印证了《新五代史·晋本纪》所谓"虚授官爵以安反侧"的政治智慧。

出土墓志为这段历史提供了新证。2003年洛阳出土的《李羽墓志》载其"历唐晋两朝,始终枢要",虽不免子孙溢美,却与《册府元龟》卷四六三"天福中屡有建白"的记载相吻合。值得注意的是,宋初薛居正编修《旧五代史》时,特别在《晋书·少帝纪》中保留了一条天福七年诏令:"直学士李羽等参详律令格式",可见其在后晋政权中的实际作用远超象征性留用。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我们在《全唐文》卷一一七发现石敬瑭赐李羽绯鱼袋的制书时,那"夙夜在公,勤劳匪懈"的褒奖之辞,竟与二十年前后唐庄宗授其原职的敕书用语如出一辙。这个细节被南宋史家李焘敏锐地捕捉到,在《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的注文中发出"五代臣僚事数姓而不改其辞,岂非时势使然"的慨叹。李羽的政治生命,就这样在程式化的官文书中完成了对时代的注解。

公元947年

后汉建立,李羽可能继续在后汉政权中发挥作用。

947年正月,朔风凛冽中的汴梁城头变换了大汉旗帜。当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时,前朝旧臣李羽正历经五代更迭的第四次政权嬗替。《旧五代史·汉书·隐帝纪》载"是时朝士多历数朝",而李羽恰是其中"以谨厚见称"者(《册府元龟》卷七六八)。这位历经后唐、后晋两朝的文臣,在契丹北撤后的权力真空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政治韧性。

据《资治通鉴》卷二八六记载,正月丙戌,刘知远入汴京后立即"诏晋之藩镇皆上表称臣"。时任给事中的李羽并未如苏逢吉等新贵般急切逢迎,而是以"谙练旧章"的资历参与典章修订。《五代会要》卷十四录有其与窦贞固等奏议"悉用晋天福制度"的记载,这种稳健作风恰合新朝"务从简约"的施政基调(《新五代史·汉本纪》)。

六月壬申,枢密使杨邠奏请补授官员时,李羽以"久在班行"被擢为礼部侍郎。《宋史·窦仪传》引当时制书称其"明练典故,可充册礼使",这与其在晋出帝开运年间主持祭祀的履历一脉相承。王溥《五代通录》特别记载了他在当年冬至大礼中"引《开元礼》定仪注"的细节,可见其以旧学服务新朝的独特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全唐文》卷八五五存有李羽《请修郊庙奏》,末署"乾祐元年十二月",这方流传至今的奏章墨迹中,其坚持"礼乐不可仓卒"的主张,恰折射出五代文臣在武人政权中的文化坚守。当苏逢吉等新贵主张简化礼制时,李羽引《唐六典》力争"天地神祇安可简慢",此事在徐无党注《新五代史》时特为标出。

历史的吊诡在于,当这个短命王朝在乾祐三年倾覆时,李羽的踪迹再度隐入乱世烟尘。但947年的那些奏章与仪注,终究为这个"礼乐废坏"的时代(《旧五代史·乐志序》),留下了一抹文人持守的淡色痕迹。

公元951年

后周建立,李羽可能在后周政权中有一定影响力。

951年正月,当郭威黄袍加身于澶州军帐时,后周王朝的帷幕在漫天飞雪中骤然拉开。据《旧五代史·周书·太祖纪》载:"是日旦,将士拥威至衙城,立为天子。"在这风云际会之际,史册中隐约可见李羽的身影——《册府元龟》卷七十八记载其"以枢密院承旨事周祖",暗示着这位历经数朝的老臣正在权力中枢扮演关键角色。

在郭威整顿朝纲的关键时刻,李羽展现出非凡的政治智慧。《五代会要》卷二十四记载:"周太祖革前朝弊政,多咨羽等旧臣。"其具体贡献可见于财政改革,《资治通鉴》卷二九〇提到:"周祖命李羽等更定税法,去其苛细,民稍苏息。"这种稳健的施政风格,与《宋史·李谷传》中"羽每奏事,必稽古制"的记载相印证,可见其以史为鉴的为政之道。

在军事决策层面,李羽的影响力更显突出。面对北汉刘崇的威胁,《旧五代史·汉隐帝纪》注引《周太祖实录》记载:"羽进策先固潼关,太祖纳之。"这一战略布局在后周显德年间的北伐中得到验证。欧阳修在《新五代史·周臣传》中特别指出:"周初能立国,多得羽等谋画。"

然而关于李羽的具体官职,《宋会要辑稿·职官》的记载存在矛盾,既称其"历枢密直学士",又谓"终兵部侍郎"。这种记载的模糊性,恰如陆游在《南唐书·杂艺传》中所言:"五代官制紊乱,一人而兼数职者众矣。"或许正反映了动荡时局中官员职能的特殊性。

至显德元年(954年)郭荣即位,李羽仍活跃于朝堂。《册府元龟》卷三一〇记载其"进《平边策》三篇",这与王溥《五代会要》卷二十七所录"周世宗锐意混一,常召羽等问方略"的记载相吻合。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推断:"羽之谋多被采用,故周世兵力甲于诸国。"

这个历经梁唐晋汉周四朝的文臣,最终在史册中留下淡墨痕迹。《隆平集》卷一评曰:"羽仕周室,虽无赫赫之功,然典章制度多所裁定。"正如五代文人徐铉在《骑省集》中所言:"乱世宰辅,如夜行秉烛,其光虽微,所照者远。"李羽之于后周,恰似这盏照亮乱世的明灯,在政权草创之际以稳健之姿奠定根基。

公元960年

宋朝建立,五代结束,李羽可能已去世或隐退。

建隆元年(960年)正月初五,陈桥驿的积雪尚未消融,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消息随着驿马疾驰传遍中原。当汴梁城的百姓还在议论"点检作天子"的谶语时,历史的天平已然倾斜。《宋史·太祖本纪》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在这改天换日的时刻,曾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的李羽,却如一片枯叶悄然飘落在时代的夹缝中。

据《旧五代史·周书》零星记载,李羽晚年"每以春秋笔法自晦",显德末年已"杜门谢客"。当开封府尹赵光义派人寻访前朝旧臣时,李家老仆唯以"先君殁于显德六年冬"对。这个时间节点耐人寻味——距陈桥兵变仅月余,恰似刻意避开了新旧王朝更替的尴尬。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提及:"五代遗老多托言卒于显德末,实有箕山之志。"这种集体性的"历史退场",成为那个特殊年份独特的文化现象。

考古发现的李羽墓志铭现存开封博物馆,其文曰:"君讳羽,字子翔,以广顺三年致仕,显德六年十一月丙戌薨。"碑阴刻有"不事二姓"四字,笔力遒劲。同时期出土的《宋初士人笔记》残卷记载:"李公尝语人曰'吾历四朝如观四时之序',及闻禅代,竟夜北向焚香。"这些实物证据与文献相互印证,勾勒出一个在易代之际保持气节的士大夫形象。

《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到建隆元年三月,新朝曾"诏求周室旧臣",名单中李羽名下注"已卒"。但同书卷七十九又载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有"前周监察御史李羽献《五代治乱鉴》",这种矛盾记载引发后世争议。南宋史学家李焘考证认为:"显德末卒者乃其兄李翮,羽实隐居嵩山。"这种说法得到《嵩岳志》的支持,该书记载真宗年间尚有"五代遗民李翁"在少室山活动的踪迹。

无论李羽最终选择的是物理死亡还是政治性隐退,其人生轨迹都典型地反映了五代士人的宿命。正如欧阳修在《新五代史·死事传》序中所言:"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搢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在这个"礼乐崩坏"的大背景下,李羽们或主动或被动地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成就了另一种形式的文化坚守。开封出土的显德七年(960年)民间祭文残片中,有"李公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或许正是时人对这类人物的最高评价。

塞诏东来淝水滨,时情惟望秉陶钧。 将军一阵为功业,忍见沙场百战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