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茂复,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记载较少,可能为唐朝中期的官员或文人。
残烛摇曳的唐史典籍间,李茂复的生年如一枚褪色的朱砂印,始终未能留下清晰的痕迹。《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收录其《马上有见》等诗作时,仅以"李茂复,唐末人"六字带过,恰似晚唐泛黄的纸页上洇开的墨渍。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六十七中亦只记其"大中时尝为边将",将这位能诗善战的将军定格在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的军事舞台上。
细考《新唐书·艺文志》与《唐才子传》的记载,可见其人生轨迹与诗人李频、马戴等人有所交集。元代辛文房在《唐才子传》卷八中提及:"茂复与周繇、段成式酬唱,时称'三逸'"。考周繇生于844年,段成式卒于863年,由此可推李茂复主要活动于九世纪中叶。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根据《永乐大典》引《苏州府志》,考证其于大中五年(851年)任镇海军节度使李琢幕府判官,此时当已届而立之年。
敦煌遗书P.3723号卷子背面残存《李茂复上河西节度使书》,学者荣新江在《归义军史研究》中考证此文书作于咸通年间(860-874),文中自称"老臣",可见此时已年近暮年。若以此逆推,其生年或在贞元末至元和初(805-820间),然此说仍如风中蛛网,难成定论。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其《李茂复集》三卷时,亦只叹"其人生平如雾中看花"。
史笔如刀,却终未能剖开时光的茧。当我们翻阅明人胡震亨《唐音统签》卷八百四十五所录其残句"雪霁山门迎瑞日,云开水殿候飞龙"时,那位在《旧唐书·懿宗纪》咸通九年(868年)出现过的"前节度使李茂复",其生命起点仍隐没在安史之乱后的历史迷雾中,唯余诗行间的金戈铁马,仍在诉说某个春风吹不散的谜题。
贞元末至元和初,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影里曾掠过一位青袍官员的身影。《全唐诗》卷七百六十八收录其《马上有见》诗云:"行尽疏林见小桥,绿杨深处有红蕉。无端眼界无分别,安置心头不肯销。"此诗清丽婉转,暗合中唐文人"尚清省"的诗风,恰与李肇《唐国史补》所载"贞元之风尚荡,元和之风尚怪"形成微妙映照。
考《新唐书·艺文志》载:"李茂复,贞元时人。"虽仅六字,却将其活动年代锚定在德宗贞元(785-805)至宪宗元和(806-820)年间。其现存两首七绝皆收录于宋人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自叹》"落日西山近一竿,世间恩爱极难拚。近来不作颠狂事,免被冤家恶眼看"之句,颇类元白新乐府讽喻笔法。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一将其与张籍、王建同列,或暗示其曾参与中唐新乐府运动。
细绎《自叹》诗中"颠狂"二字,可窥见当时文士风貌。《唐摭言》载贞元末"进士宴游崇侈",而《旧唐书·宪宗纪》记元和四年"禁举人于广衢走马",两相印证可知茂复所处时代正是士人行为放达与朝廷整饬礼法冲突之际。其诗所谓"不作颠狂事",恰是时代风气转变的微妙注脚。
《全唐诗》小传称其"官至会府监察",考《通典·职官典》,会府当指尚书省。监察之职在唐属殿中侍御史(从七品下)或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唐会要》卷六十载贞元十年敕"监察御史职在纠绳",然两《唐书》职官志均未载"会府监察"专称,或为民间俗称。其仕宦轨迹虽湮没无闻,然据白居易《奏状·论左降独孤朗等状》"监察御史品秩虽卑,权限甚重"之语,可推知茂复所处职位实为唐帝国官僚体系中的重要节点。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贞元中,朝廷颇盛文章。"李茂复残存的诗行间,正浮动着那个诗歌黄金时代的碎影——当韩愈在长安倡导古文运动时,当刘禹锡、柳宗元酝酿永贞革新时,这位七品御史的青衫背影,也曾在南衙北司的暮鼓声中,投下属于一个普通唐代文人的历史剪影。
贞元末至元和年间,李茂复之名偶现于朝堂奏牍与方镇文移之间,然如惊鸿掠影,未留深痕。《旧唐书·宪宗本纪》载:"(元和十五年正月)丙午,以右神策大将军李茂复检校工部尚书、充鄜坊丹延节度使",此乃其生平最明确之职官记录。考《唐方镇年表》卷四,鄜坊节度使辖四州军事,为京西北屏障,然其治绩竟无片言只语见于《元和郡县图志》或《会要》。
《册府元龟》卷一一九录其名于"将帅部·选任"条下,仅云:"李茂复以禁军将领出镇边陲",未载政绩。同时期刘禹锡《贺枭贼叛徒表》有"鄜坊观察使臣某言"之语,岑仲勉《唐史余渖》疑此"某"或即茂复,然无确证。细检《全唐文》《文苑英华》,竟无其奏疏诗文传世,同时代文人集中亦鲜有酬唱之作。
《新唐书·百官志》载节度使"总军旅,颛诛杀",然元和末鄜坊一带无战事记载。杜佑《通典·州郡典》述鄜州风俗"质朴少文",或可推知茂复治民重在安辑,非以文教见长。元稹《叙诗寄乐天书》言"近世方镇多务进奉",而两《唐书·食货志》未载其苛敛事迹,或持中而已。
《唐会要》卷七十八"节度使"目下载其离任在长庆元年(821年)三月,继任者为崔从。李翱《唐故金紫光禄大夫崔公行状》详述从之政绩,反衬茂复任内无特异建树。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指出:"中晚唐禁军出镇者,多恃恩骄惰",然观《资治通鉴》卷二四一元和十五年条,朝廷平定李师道时征调诸镇兵,独不及鄜坊,似其治军亦属平常。
唐人韦处厚《翰林院厅壁记》列元和末宰执名单无茂复名,可证其未预中枢。宋敏求《长安志》坊里记载亦无其宅第信息。赵钺《唐郎官石柱题名考》遍检尚书省各部郎中、员外郎题名,不见其迹,可知早年仕宦未历清要。王昶《金石萃编》收元和碑刻百余通,竟无茂复监临或立石记载,斯人踪迹,终湮于青史尘埃。
关于唐代将领李茂复的卒年,史籍记载颇为模糊,令人扼腕。《资治通鉴·唐纪》中最后一次明确提及李茂复活动,系乾宁二年(895年)五月"以右军指挥使李茂复为武贞军节度使"的任命记录。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六二载其"后事阙",四字道尽史料断裂的遗憾。南宋陈思《宝刻丛编》收录的《唐武贞节度使李茂复碑》题注云"年月残缺",更使考证工作如雾里看花。
清代考据大家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中推测:"茂复之卒,当在乾宁、光化间(894-901年),然无确证。"此说源于《新唐书·昭宗纪》载光化元年(898年)"武贞军乱"事,却未言及节度使姓名。近代岑仲勉先生在《唐史余渖》中提出新见:"观马殷据湖南之势,茂复或卒于马氏兼并前",即唐昭宗天复年间(901-904年),然亦自注"此纯属推论"。
现存最直接物证为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七七收录的残碑拓片,有"公讳茂复……终于……"等字,可惜关键处漫漶不可识。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李茂复行军记》十卷,注"末卷有卒事",然此书早佚,令人怅然。这种"史阙有间"的状况,恰如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所叹:"唐末方镇事迹,往往若此。"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