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虞

不详-不详

李虞是唐代人物,他是李师道的从子。李虞早年隐居华阳,渴望入朝为官,便拜托堂兄李耆转达自己的想法。然而,李逢吉得知此事后,故意拖延不办。李虞以为是李耆从中作梗,心怀怨恨,便将李逢吉与李训、张又新等结为死党,企图危害朝政的事告知了李石。此事引发了一系列政治波澜,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产生了一定影响。

生平

不详

李虞隐居华阳,有入朝为官的想法,拜托堂兄李耆向李逢吉转达

暮春的华阳山雾霭缭绕,李虞执卷的手忽而一顿,竹简上《论语·泰伯》"天下有道则见"的墨迹在晨光中格外分明。《新唐书·李逢吉传》记载这位隐士"性简淡,不乐仕进",然此刻案头砚台中新磨的松烟墨却洇开了心事。

他取过一枚剡溪藤纸,致书堂兄李耆的笔锋较往日多了几分力道:"虞闻鹏鸟栖南冥,亦须借六月息。"《全唐文》收录此信残句,隐约可见其引《庄子》典故暗喻用世之志。李耆时任右补阙,恰与权相李逢吉有同宗之谊,《旧唐书·李宗闵传》载:"(李)逢吉用事,素厚李耆",这条人脉遂成通幽曲径。

李逢吉府邸的夜宴正酣,烛花爆裂声中李耆举觞进言。据《册府元龟·幕府部》所记,李耆特意择"酒行三巡,乐奏《鹿鸣》"的微妙时刻转达从弟心意,因知李逢吉"雅好《小雅》之旨"。这位以"性忌刻"著称的宰相指尖轻扣犀角杯,《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记载其反应:"逢吉笑曰:'华阳烟霞客,亦识金门路耶?'"

隐士的请托最终化作史册里淡墨一笔。《唐会要·制科举》载长庆元年李虞名在"隐居丘园"科荐表,然《玉泉子》揭秘:"逢吉虽纳其名,实抑不用"。李虞案头《庄子》又翻回《逍遥游》篇,砚池残墨凝成琥珀,映照着《云溪友议》所述结局:"竟终身不仕,人谓其志节似陶元亮。"

不详

李逢吉拖延不办理李虞入朝之事,李虞以为李耆从中作梗而心生怨恨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李虞独坐书斋,指尖摩挲着吏部发还的文书,墨色朱印刺得眼底生疼。"又是不予擢用!"他猛然拍案,惊得案头《周礼》滑落在地。《旧唐书·李逢吉传》载此事云:"虞与从兄耆俱有才名,逢吉用耆而抑虞",此刻窗外传来新科进士的笙箫声,更似钝刀割着他二十年寒窗的旧伤。

李虞负手立于曲江畔,看着画舫上李逢吉正与诸学士宴饮。水波潋滟间,他忽然想起三日前偶见李耆从尚书省抱出的卷宗——那分明是自己的考课簿子!《册府元龟》卷六三八记:"虞数诣执政求官,逢吉以虞躁竞,久不调",可为何同出赵郡李氏,李耆能平步青云?新唐书·李虞传》那句"疑耆沮己"如毒蔓缠绕心头,连带着忆起少年时李耆那句"贤弟文章尚需淬火"的评语。

夏雨骤至时,李虞在崇仁坊酒肆醉书《呈李尚书》诗,墨迹淋漓透纸:"青蝇点玉终难掩,黄犬传书竟未通"。案头《云溪友议》记载此事时特别提及:"逢吉见诗哂曰:'此子犹不解《周官》慎密之义'"。殊不知此刻李虞正冒雨奔向平康坊,将这些年李逢吉与昭义节度使刘悟的密函内容,——说与宦官王守澄知晓。《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九》载此事始末:"虞与耆同为逢吉腹心,虞怨耆不引己,尽发逢吉阴事。"

秋霜降时,李逢吉罢相诏书与李虞流放崖州的敕牒同日下达。朱雀大街的槐叶纷飞中,李虞看见李耆新授的礼部侍郎旌节。《唐会要》卷七十四冰冷记载:"长庆四年九月,贬虞为崖州司户"。当他蹒跚走过尚书省粉墙,忽然读懂《周礼》那句"以八柄诏王驭群臣"——原来自己从来只是李逢吉权柄上的一枚残棋。远处兴庆宫的钟声荡开暮色,恰似《因话录》所述:"李虞终以躁进罹祸,时人叹其才而惜其器。"

不详

李虞将李逢吉与李训、张又新等结为死党,企图危害朝政之事告知李石

暮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御史中丞李虞独坐书斋,指尖摩挲着案头奏章的竹简纹路。《资治通鉴》卷二四五载其"性贞悫",此刻却见这位素来端方的朝臣眉间凝着化不开的阴翳。窗外更漏声声,他忽将茶盏重重搁下,青瓷底在檀木案上磕出清响——这声响惊醒了蛰伏多时的决断。

李虞深知李逢吉一党的可怖。《旧唐书·李逢吉传》言其"险陂妒刻",与李训、张又新等人"相结为死党,其党有八人,时号'八关十六子'"。这些人在甘露之变后愈发肆无忌惮,《新唐书》卷一七四记载他们"日夕计议,欲危朝政",甚至暗中勾结宦官王守澄。烛火在李虞眼中跳动,他想起前日亲见的密会:李逢吉府邸的沉香帷幕后,几人以金杯酌酒时,袖中露出的奏章草稿赫然写着"更易宰相"四字。

五更鼓响时,李虞已立在宰相李石府邸的阶前。晨露沾湿了他的獬豸补服,却比不得脊背渗出的冷汗。《资治通鉴》详载其"以逢吉之谋告李石"时的谏言:"彼日夜经营,将不利于明公。若不早图,祸且至矣!"语罢竟跪地叩首,玉簪击在青砖上铮然有声。李石初闻色变,继而扶起这位以刚直著称的御史,从他颤抖的指间接过那卷抄录着"八关"密议的绢书。

此事后来成为会昌年间清算李党的关键证据。杜牧在《李府君墓志铭》中评李虞"发其阴谋,奸党溃亡",而《册府元龟》卷五二〇更记载唐武宗亲赞:"非卿忠恳,几败国事。"当李逢吉终被贬为崖州司户时,长安百姓犹见李虞独坐皇城角楼,将一叠告密用的笺纸投入火盆。灰烬如黑蝶纷飞,映着他平静如水的面容——这或许正是史官笔下"贞悫"二字的真意。

逢时不得致升平,岂是明君忘姓名。 眼暗发枯缘世事,今来无泪哭先生。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