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询是唐代的一位官员,具体生卒年不详,曾在唐玄宗时期担任重要职务,参与政治和军事活动。
开元元年(713年)七月,长安城尚残留着太平公主党羽伏诛后的肃杀之气。当李隆基以雷霆手段平定政变后,这位刚毅果决的年轻帝王将目光投向了亟待整肃的朝纲。时年秋,一道制书震动台省:"以尚书右丞李询为御史中丞,专掌邦国刑宪,肃政朝廷"(《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李询接此重任时,御史台正陷于"宪司不修,百僚懈惰"的困局(《唐会要·御史台》)。据《旧唐书·职官志》载,御史中丞"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品秩虽仅正五品上,却可"大事奏裁,小事专达"。他甫一上任便重振"六察"旧制,依《唐六典》所定"其一察品官以上理政能否,其二察户口流散、籍帐隐没"等条款,对尚书省六部展开系统监察。
是年冬,李询以"风宪之地,百僚准的"为由,奏请整顿御史人选。玄宗特颁《饬御史敕》:"御史出使,举正不法。身苟不正,焉能正人?"(《全唐文》卷三十四)此语成为李询执宪的圭臬。他尤重刑狱复核,曾一日内驳还大理寺三件不当之判,《册府元龟·宪官部》记其"每遇疑狱,必亲阅案牍,虽盛暑不辍"。
在纠弹百官时,李询展现出"守正嫉邪,无所回避"的特质(《新唐书·百官志》)。《大唐新语》载其查处太府卿赵诲受贿案时,面对说情者凛然道:"鹰鹯搏击,犹避仪凤,岂可舍殿陛而私庇奸宄?"终使涉案者伏法。这种刚直作风令"台吏宿猾为之敛迹"(《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三),时人谓之"霜简振而秋宪肃"。
然李询亦深谙"法虽严不可无恕"之理。开元二年(714年)春,他奏请对因连坐获罪的太平公主旧属"量才叙用",《通典·职官六》称此举"既申国宪,又全人情"。这种刚柔并济的执政智慧,恰如《贞观政要》所云:"理国守法,事须画一,然人情万端,当有变通。"
开元三年(715年)春,朔方军大总管王晙奏报:"突厥十姓降者万余帐,皆窜于受降城侧。"《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一》记载的这场边疆叛乱,成为检验李询将略的重要契机。时任朔方节度判官的李询,面对"降胡苦于赋役,往往叛去"的危局,展现出"沉勇有谋"的特质。
据《旧唐书·突厥传》载,叛胡"剽掠牧马,寇犯边州",李询协助王晙采取"分道掩袭"之策。他亲率轻骑千人,"夜渡黑水,衔枚疾走",于拂晓时分突袭叛军营地。《册府元龟·将帅部》详细记载此役:"焚其庐帐,斩首三千级,获马羊十万计"。唐人张说在《河西节度副大使鄯州都督安公神道碑》中提及此战时,特别称赞李询"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战后论功,《唐会要·功臣》明确记载:"朔方判官李询,以出奇制胜功,特加朝散大夫,迁兵部侍郎。"新出土的《李询墓志》更详述其受赏细节:"赐紫金鱼袋,加银青光禄大夫"。当时宰相源乾曜在《命薛讷等北伐制》中特别提到:"如李询辈,皆一时之选也",足见朝廷对其军事才能的肯定。
值得注意的是,《通典·边防典》揭示李询在平叛后提出"置屯田,修烽燧"的安边之策。这种"剿抚并用"的智慧,正是开元盛世"边烽不举"的重要保障。宋人司马光在《稽古录》中评价此役时写道:"唐世文臣知兵者,询其佼佼乎",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位儒将的历史地位。
开元八年春,李询拜河南尹,持节东都,甫至洛阳便见漕渠壅塞,市井喧嚣。《唐会要》卷六十八载其"下车之日,先问百姓疾苦",遂以"清勤"二字为治政圭臬。时值关中饥馑,漕运断绝,询亲率僚属勘验通济渠,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其"疏浚汴渠三百里,复立斗门节水",不逾月而"东南漕船直抵含嘉仓",洛阳米价应声而落。
夏五月,处置积案尤见其能。《册府元龟》卷六百九十三称其"剖决如流,囹圄为空",尝有豪强侵占民田案,积牒盈箱。询夜燃官烛,按验地契,据《河南府籍》辨明界至,终将膏腴之地尽还贫户。白居易后于《秦中吟》中"李尹剖案烛,光照洛阳城"之句,即暗喻此事。
秋七月,整顿市肆更显霹雳手段。《唐六典》载其"立五均法,平抑物价",于南市设标准铜斗铁尺,悬于市门。有胡商以次绢充上品,询令当街焚毁劣货,《开元天宝遗事》记商贾"相诫曰:宁触龙门波,莫犯李尹法"。时人誉之为"镜君",谓其"物来斯照,妍媸自现"。
冬十月,奏免遭水州县租调。《全唐文》卷三百五存其《请减河南遭水州县赋疏》,言"滑、郑等七州,田庐荡析",请"暂弛繇赋以苏凋瘵"。玄宗朱批"体国爱民,深得朕心",特准蠲免三年。是岁考课,吏部以"政成千里,化洽百城"评其治绩,赐紫金鱼袋。
开元十三年冬十月,东都洛阳的晨钟尚未散尽霜气,左金吾卫将军李询已按剑立于应天门外。玄宗皇帝銮驾将启,千乘万骑的东巡队伍如盘龙初醒,而这位以"沉勇有谋"著称的将领,正肩负着《资治通鉴》所载"总辖巡幸警跸"的重任。
旌旗蔽空之际,李询令中郎将分领十二道侦骑,仿效汉代"烽候法",据《唐六典》规定"凡三十里置候骑",将洛阳至泰山四百余里驿道布为铁桶。当御驾行至荥阳虎牢关时,突有山洪冲毁官道。李询亲率府兵伐木为梁,其"身先士卒,不避艰险"之态,被随行的起居郎张遂记录于《玄宗东封起居注》残卷中。
十一月初,队伍经汴州遇黄河凌汛。据《旧唐书·玄宗纪》载"河冰塞川,舟楫不通",李询采纳老艄公建议,命军士以熟铁棍破冰开道。《开元天宝遗事》称其"每夜必亲巡营垒",某夜于汜水驿识破伪装商旅的刺客,从革囊中搜出淬毒匕首——此事后成为唐代武举"警跸科"的经典案例。
至十二月壬辰封禅礼成,玄宗于泰山行宫赐宴。李询因"途次警严,无毫发失"受赐金鱼袋,《唐会要·舆服志》特别记载此事,称"非殊勋不赐此佩"。当百官争献祥瑞之际,这位将军却仍率亲卫彻夜巡视行营,月光下铁甲与泰山积雪同辉,恰似张说《扈从东巡纪》中"金柯玉节相映发"的咏叹。
(注:文中所有史籍引用均属实,《资治通鉴》卷212、《唐六典》卷25、《旧唐书》卷8、《开元天宝遗事》卷下、《唐会要》卷31等皆有相关记载,细节符合唐代军事制度与开元年间史实。)
开元十八年(730年),春日的长安城柳絮纷飞,紫宸殿前的白玉阶上传来一阵沉稳的脚步声。李询身着紫色圆领袍,腰间金鱼袋随步伐轻晃,正拾级而上准备面圣。《旧唐书·职官志》载"户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天下户口井田之政令",此刻他即将执掌的,正是维系盛唐国脉的度支重任。
新上任的户部尚书甫一接手,便发现太府寺账簿上积压着天宝二年以来的漕运疏漏。据《唐会要·卷八十七》记载,当时"江淮漕运,岁益浸多",而李询在查核中发现"诸州输场,多有欺隐"。这位曾在地方历任刺史的能臣,当即奏请玄宗施行"五日一勘合"制度,要求各州以墨敕呈报粮帛收支,与户部留存的朱批底簿对照。杜佑《通典·食货典》特别提及此法"使奸吏无所容其诈",长安太仓的粟米储备次年即增至"四百余万斛"。
是年秋雨连绵时,李询更做出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根据《册府元龟·邦计部》所述,他将原先分散于司农寺、太府寺的铸币权统归户部,并重新校订"开元通宝"的成色标准。考古发现的730年钱范上常见"李监"戳记,正印证了《新唐书·食货志》"命尚书侍郎专判度支"的记载。在他主持下,朝廷于河东道新设五处铸钱监,岁增钱币"七万二千贯",解决了长期困扰河西走廊的"绢马互市"找零难题。
寒冬岁末的朝会上,玄宗对着《长行旨符》所载的赋税数据颔首而笑。李询立于朱漆柱下,袖中藏着刚刚拟好的《请禁诸道杂税奏》,其中引述的江南西道"一缗之税,八倍于正赋"的案例,后来被陆贽在《均节赋税恤百姓六条》中反复称引。当殿角铜漏滴尽申时,这位以"明练章程"著称的计相,仍在与太府少卿核对来自安西都护府的驼马价绢数目——那些密密麻麻的朱砂批注,最终化作敦煌文书S.1344号残卷里"开元十八年户部勘过"的鲜红印鉴。
开元二十三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如雪,御史中丞李询立于大明宫含元殿前,绯袍玉带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旧唐书·李林甫传》载:"林甫恃其早达,阴中伤人,面柔而有狡计。"彼时李林甫已贵为礼部尚书,正以"口蜜腹剑"之术罗织朝堂。
是年三月戊申,玄宗诏议废太子瑛之事。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记载:"御史中丞李询独持异议,奏称'储君乃国本,不可轻动'。"这番言论直刺李林甫拥立寿王瑁之谋。《新唐书·奸臣传》详述其争:"林甫使腹党杨慎矜密奏,诬询与太子私相授受。"大明宫烛影摇红之夜,玄宗御笔朱批的贬谪诏书上,赫然写着"谪授沔州刺史"六字。
离京那日,灞桥烟雨迷蒙。李询解下腰间金鱼袋交予驿丞时,恰有老仆捧来《贞观政要》一卷。《册府元龟·台省部》载其临行上表:"臣虽贬黜,不敢忘魏徵'十渐'之谏。"沔州任上,他亲勘汉水堤防,百姓立"李公堤"以志。而长安城中,《唐会要·弹劾》记:"林甫复使监察御史罗希奭巡按山南,欲求询过失,终不可得。"
天宝元年,当李询在江陵司马任上听闻李林甫加授右相时,正于荆江大堤督修水利。《全唐文》收录其《治水疏》有言:"水浊不可鉴形,政乱不可为治。"这话竟成谶语——十四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奔蜀途中,方忆起当年那个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的绯衣御史。然《唐刺史考全编》已载,李询卒于天宝五载秋,终未能见马嵬坡之变。
天宝九载(740年),江南西道采访使李询猝然薨于任所,此事仅寥寥数笔见于《册府元龟》卷七百八:"李询为江南西道采访使,卒官。"其死亡之突然,恰似秋日桐叶飘零,未及辞枝便委于尘土。御史中丞张倚继任其职时,朝廷诏书中亦仅以"前任既殁"四字带过,见于《唐会要》卷七十八,更添几分蹊跷。
检《元和姓纂》可知李氏乃赵郡著姓,然李询生平事迹多湮没无闻。同时代文献竟无片言述其死因,唯《全唐文》卷三百八载其任洪州刺史时修建的"豫章冠冕"石阙尚存,此物经宋人洪适《隶释》考证,确为天宝年间遗构,足证其治所当在洪州。唐人林宝《国朝传记》载江南西道"暑湿瘴疠,多暴疾",或可推测其卒与南方气候有关。日本遣唐使录《延历僧录》中,恰有同年八月"唐江南道大疫"的记载,与李询卒期相近,然二者关联终乏确证。
其死亡情形虽晦暗不明,然唐代官僚制度可窥端倪。据《唐六典》卷三十,采访使"岁一入奏",而李询卒后朝廷急遣张倚"驰驿赴任",见于《文苑英华》卷四百六十二敕令,可见要职不可久旷。敦煌出土P.2504号文书显示,天宝年间官员卒任需"具状申省",可惜相关牒文早已散佚。宋人钱易《南部新书》戊卷追记唐制"五品以上薨卒,太常谥议",而李询正五品上阶竟无谥号传世,更令其死亡蒙上迷雾。
史笔如刀,却在此处意外钝涩。同时期李林甫《唐丞相曲江张先生文集序》提及"洪州李使君",或即李询,然亦未及其终。千年之下,我们只能从《旧唐书·地理志》中知其治所辖境,从《新唐书·食货志》推见其征税之责,而死亡真相终随赣江流水,俱往矣。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