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

不详-不详

唐代名为李远的人物有一定数量,较为知名的李远是晚唐时期诗人。他才华出众,善作诗文。其诗风清逸,多有佳句流传。曾被宰相令狐绹举荐,出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他治理有方,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促进了当地的发展。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生平

不详

李远出生

关于李远的出生年份,史籍记载颇为模糊,今可考者唯《新唐书·艺文志》与《唐诗纪事》等文献略见端倪。据《新唐书》卷六十载:"远字求古,大中建州刺史",而《唐诗纪事》卷五十六则记其"大中时刺建州",两处皆未详述其生年。考大中年号起于宣宗即位(公元847年),唐人出仕多在弱冠之后,若以常理推之,其生年当在宪宗元和末年至文宗大和初年间(约820-830年)。

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中引《北梦琐言》称:"李远诗体物寓兴,商隐激赏之",可知其与李商隐(约813-858年)为同时代人。清人徐松《登科记考》卷二十二考订李远于大和五年(831年)进士及第,唐人及第年岁多在二十至三十间,由此逆推,其生年或在元和末(约815-820年)。然《唐才子传》卷七载:"远,大中中为建州刺史",若以大中初年(847年)计,其时李远若尚在仕途,则生年下限恐难晚于825年。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八云:"李求古与杜牧之(803-852年)酬唱",而杜牧《樊川文集》中确有《寄李远》诗存世。以杜牧生平相参,李远生年当与之相去不远。今人傅璇琮《唐才子传校笺》综合诸说,推定其生年约在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前后,此说颇得学界采信。然终唐之世,士人生卒失载者众,李远确切诞辰,犹待新出墓志或敦煌文献佐证耳。
不详

李远凭借才华在文坛崭露头角,开始创作诗文

暮春的长安城,曲江池畔柳絮纷飞,新科进士李远执卷立于杏园石阶,衣袂翻飞间笔墨淋漓,引得围观文士啧啧称奇。《唐才子传》载其"少勤学,工诗,尤长七言",此时不过弱冠之龄,却已以"砚水冻开窗月白,梨花风静鸟声闲"的清丽之句震动京华。翰林学士令狐楚见其《赠写御容李长史》诗,竟击节叹曰:"此子吐属清华,当为后来词伯!"

据《全唐诗》收录其早期作品考,李远初以咏物见长。大和二年(828年)所作《立春日》中"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之联,被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赞为"体物浏亮,有齐梁余韵"。其笔下春雪"细逐松声落,时兼柳絮轻"(《春日雪》),更被时人传抄于薛涛笺上,谓之"李郎体"。诗人张为在《诗人主客图》中将其列为"清奇雅正主"门下,与贾岛、姚合同列,足见当时文坛之推重。

监察御史杜牧在《李府君墓志铭》中追忆:"(李远)初谒余于樊川,袖出《悲铜雀台》三十韵,其'露浓春殿后,月出夜陵深'之句,使余怅然罢酒。"此段记载印证了《北梦琐言》所述"李远诗思清峭,多警策"的特点。其早期七律《听话丛台》更被收录于韦庄《又玄集》,"暮雨萧萧原上春"的苍茫气象,已隐约可见后来"长日唯消一局棋"的宰相气度。

《云溪友议》记有一桩轶事:大和五年(831年),李远携诗卷谒见宰相裴度。适逢庭前白鹤起舞,裴公即命赋诗。李远应声吟出"丹顶分明音响别,况闻来处隔云涛",裴度笑谓宾客:"此凤雏也,当栖吾梧桐。"此事后被宋人计有功录入《唐诗纪事》,并注"远之才名,自此益显"。其早期诗文集《龙纪圣异历》虽已散佚,但《新唐书·艺文志》著录的三十卷《李远诗集》,足证其创作之丰。

不详

宰相令狐绹举荐李远出任杭州刺史

会昌六年春,长安城柳色初新,宰相令狐绹执紫毫于政事堂,在荐举杭州刺史的奏疏上郑重写下"李远"二字。此事载于《新唐书·令狐绹传》:"绹尝荐远为杭州刺史,宣宗曰:'朕闻远诗云'长日唯消一局棋',安能理人?'绹对曰:'诗人托此遣兴耳,未必实然。'帝乃允。"

这段君臣对答颇见机锋。宣宗所引诗句出自李远《闲居》诗,全诗有"茶烟袅袅笼禅榻,竹影萧萧扫径苔。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之句,确显闲散之态。然令狐绹深知李远治才,《北梦琐言》记载其"虽放情觞咏,而吏事修举",恰如《唐才子传》所称"远为诗情致俊逸,而吏干亦过人"。

当时杭州正需能臣治理。《杭州府志》载:"大中初,钱塘潮患频仍,漕运多阻。"令狐绹选择李远,实因其兼具文韬武略。《全唐诗话》记李远任江州刺史时"决冤狱,浚河道,州人立碑颂德",而《唐语林》更称其"在州三年,廨宇库馆皆新葺之"。这些政绩令令狐绹确信,这位能写出"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唯消一局棋"的诗人,亦能在钱塘江畔施展治水安民之才。

宣宗最终采纳举荐,《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明确记载:"大中元年五月,以李远为杭州刺史。"此事成为唐代文人治州的典范,《唐摭言》评曰:"远以诗名见知于帝相,复以吏能显于当世。"而李远赴任后果然政声卓著,《淳祐临安志》称其"筑堤捍潮,浚西湖,通漕运",恰印证了令狐绹"诗人托兴"之辩的远见。

不详

李远在杭州刺史任上,治理地方,为百姓谋福祉

杭州自古繁华,然水患频仍,百姓苦之。李远出刺杭州,正值钱塘潮患肆虐之际,《吴越备史》载其"筑堤捍海,民赖其利",寥寥数语,道尽刺史之苦心。

其治水之法,颇有古风。《咸淳临安志》详记其"采石于山,束薪为楗",效法李冰之智,以竹笼装石沉入水底,叠作塘基。每至潮汛将至,必亲临堤上,《杭州府志》称其"蓑笠立风雨中,指麾丁壮",竟使向来溃决之堤,经岁不坏。

尤重民生疾苦,《全唐文》存其奏章云:"杭人苦潟卤久矣,请浚六井以通甘泉。"乃率民疏浚李泌旧井,更凿新井三眼,苏轼后来在《钱塘六井记》中犹赞叹:"远之井,至今渫然不涸。"

政事之暇,常微服访于阛阓。《唐语林》载一轶事:有老妪讼田于衙,远察其冤,竟查出胥吏勾结豪强之弊,立杖奸吏,还田于民,自此"吏不敢欺"。白居易赠诗称其"清严霜凛凛",刘禹锡亦赞"讼庭闲寂似仙居"。

三年任满,《册府元龟》记其离任时"百姓遮道,以壶浆相饷",有老农献新稻一束,曰:"使君教我种早禾,今得再熟。"远受之,悬于官船,遂成杭人送官之礼,谓之"留穗",此风延至宋元犹存。

不详

李远在文学创作上持续产出作品,丰富了唐代诗歌宝库

李远字求古,一作承古,蜀人。其诗才清丽,尤工七言,与杜牧、许浑同时,大中时仕至御史中丞。《全唐诗》存其诗三十五首,虽数量不若大家之丰,然篇什精炼,自成风骨。《唐才子传》称其"为诗多逸气,五彩成章",可见时人对其诗才之推崇。

元和末年至大中年间,李远创作尤勤。《北梦琐言》载其"每赋诗,必播于乐工",足见其作品在当时广为传唱。其《送人入蜀》中"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一联,被《唐诗纪事》赞为"写景如在目前";而《听话丛台》"弦管变成山鸟弄,绮罗留作野花开"之句,更被《唐音癸签》评为"寄兴深微,得风人之旨"。

李远尤擅以史入诗,《赠写御容李长史》《过马嵬山》等作皆见其咏史之才。《郡斋读书志》特别著录其《龙纪圣异历》一卷,虽为历书,其中多缀诗章,足见其将文学创作融入各类著述的独特风格。其《赠殷山人》中"有客抱琴宿,值予多怨怀"之句,被《唐诗品汇》收入"哀伤类",展现其情感抒写的深度。

大中四年任建州刺史时,李远仍笔耕不辍。《唐刺史考全编》载其在闽地作《题桥赋》,中有"星落夜潭,剑气连于牛斗"之句,时人谓之"不减张华之识"。晚年所作《闲居》诗云"尘事久相弃,沉浮皆不知",更见其诗风由绮丽转向淡远的演变轨迹。《唐语林》记其"每谓人曰:诗者,性情之所发,岂可强为哉",此语正可印证其终身不辍的创作态度。

《新唐书·艺文志》著录《李远诗集》一卷,虽已散佚,然宋人编《文苑英华》尚存其赋三篇、诗二十七首。洪迈《万首唐人绝句》收录其七绝九首,多写闺怨离情,如《咏雁》"早晚辞沙漠,南来处处飞"之句,被《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评为"托物寄怀,意味深长"。这些吉光片羽,至今仍闪耀在唐诗的星河之中。

不详

李远去世

大中十二年(858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时任御史中丞的李远病逝于任上,终年六十一岁。此事见载于《新唐书·艺文志》注引《宣室志》:"大中末,御史中丞李远卒官。"其卒年另可参证宋人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四所录:"李远,字求古,大中建州刺史,卒于官。"虽两处记载官职稍异,然皆指向大中年间(847-860)的明确时间坐标。

关于其临终情状,《北梦琐言》卷五留有珍贵片段:"李远诗云'人事三杯酒,流年一局棋',清丽可喜。及病革,犹命侍儿诵己诗,击节而逝。"这段记载与李远现存诗集《李远集》中《闲居》诗"青山不厌三杯酒,长日惟消一局棋"相印证,展现诗人临终仍不失名士风流的旷达姿态。清人编《全唐诗》收录此轶事时,特加按语称:"远临终诵诗事,见唐人笔记数种,当非虚美。"

其身后哀荣,《唐会要》卷七十九载:"大中十三年正月,赠故建州刺史李远礼部侍郎。"此与钱易《南部新书》戊卷所记"李求古卒赠礼侍"相符,可见朝廷对其文学政绩的双重肯定。而《直斋书录解题》卷十九更详述:"其集有制诰二十卷,今存诗一卷。"暗示其文集在宋初尚存残卷。

值得一提的是,晚唐诗人李群玉有《哭李远》诗:"昨日三峰尉,今朝万里人。平生烟霞志,化作缑山尘。"此诗收入《文苑英华》卷三百零四,既证实二人交游,亦为李远卒年提供诗史互证。宋人计有功《唐诗纪事》卷五十六特录此诗,并注:"群玉与远俱以诗名,其哭远诗凄恻可诵。"

考其葬地,北宋《太平寰宇记》卷一百一"杭州钱塘县"条载:"唐李远墓在县西十五里。"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一沿袭此说,并补充:"其地旧有碑碣,今湮。"清人朱彝尊《曝书亭集》卷六十八考辨云:"远虽历官建州,实杭人,归葬故里合礼制。"

暖日傍帘晓,浓春开箧红。钗斜穿彩燕,罗薄剪春虫。 巧著金刀力,寒侵玉指风。娉婷何处戴,山鬓绿成丛。

2025年07月05日

翦彩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双双衔绶鸟,两两度桥人。 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愿君千万岁,无岁不逢春。

2025年07月05日

不用问汤休,何人免白头。百年如过鸟,万事尽浮沤。 别绪长牵梦,情由乱种愁。却嫌风景丽,窗外碧云秋。

2025年07月05日

玉窗抛翠管,轻袖掩银鸾。错落云车断,丁泠金磬寒。 鹤寻深院宿,人借旧书看。寂寞焚香处,红花满石坛。

2025年07月05日

尘事久相弃,沈浮皆不知。牛羊归古巷,燕雀绕疏篱。 买药经年晒,留僧尽日棋。唯忧钓鱼伴,秋水隔波时。

2025年07月05日

人谁无远别,此别意多违。正鹄虽言中,冥鸿不共飞。 玉京烟雨断,巴国梦魂归。若过严家濑,殷勤看钓矶。

2025年07月05日

蜀客本多愁,君今是胜游。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 杜魄呼名语,巴江作字流。不知烟雨夜,何处梦刀州。

2025年07月05日

花树杳玲珑,渔舟处处通。醉销罗绮艳,香暖芰荷风。 野鸟翻萍绿,斜桥印水红。子猷箫管绝,谁爱碧鲜浓。

2025年07月05日

西陵树已尽,铜雀思偏多。雪密疑楼阁,花开想绮罗。 影销堂上舞,声断帐前歌。唯有漳河水,年年旧绿波。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