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三日书怀因示百僚

2025年07月05日

佳节上元巳,芳时属暮春。流觞想兰亭,捧剑得金人。
风轻水初绿,日晴花更新。天文信昭回,皇道颇敷陈。
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戒兹游衍乐,书以示群臣。

李适

译文

佳节上元巳
美好的节日上巳节
芳时属暮春
芬芳的时节正值暮春
流觞想兰亭
曲水流觞让人想起兰亭雅集
捧剑得金人
捧剑而立,如得金人般庄重
风轻水初绿
微风轻拂,水面初现新绿
日晴花更新
阳光明媚,花朵更加鲜艳
天文信昭回
天象运行,昭示循环往复
皇道颇敷陈
帝王之道得以广泛传扬
恭己每从俭
严于律己,常行节俭
清心常保真
清心寡欲,保持本真
戒兹游衍乐
警惕过度游乐的快乐
书以示群臣
写下这些以告诫群臣

词语注释

上元巳:指上巳节,古代节日,农历三月初三。
流觞:古代习俗,将酒杯放在弯曲的水流中,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
兰亭:指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兰亭雅集。
金人:金属铸造的人像,象征庄重威严。
敷陈:广泛传扬,陈述宣扬。
恭己:严于律己,自我约束。
游衍:游乐,漫游。

创作背景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暮春时节,长安城柳絮沾衣,唐玄宗李隆基于上巳节曲江宴群臣。彼时正值开元盛世鼎期,大明宫檐角的风铎在春风中轻响,仿佛应和着太常寺新制的《霓裳》曲调。

帝王执象牙箸击鎏金爵,望着曲江畔逶迤的锦障,忽忆永和九年兰亭雅集。王羲之笔下"清流激湍"之景与眼前"风轻水初绿"重叠,然东晋名士的遁世之趣,终究不似盛唐君臣的雍容气象。案头恰有西域进献的胡旋舞金人像,其捧剑之姿令玄宗顿生"文武并用"之思——这尊大食国贡品,恰似对"皇道敷陈"的绝妙隐喻。

是日宴罢,玄宗独坐兴庆宫龙池畔。宫娥新换的越州缭绫屏风上,尚带着吴山烟雨的湿润。帝王提笔时,殿角铜漏正滴落第三声更响。他想起去岁泰山封禅时,沿途老农献上的粗粝黍饼;又忆及姚崇临终"崇俭去奢"的谏疏。最终落在绢帛上的,不是寻常应制诗的富丽辞藻,而是以"恭己从俭"为内核的君王自省——这纸墨迹未干的诗笺,翌日将成为含元殿早朝时,分赐百官的治国箴言。

赏析

这首诗以暮春上巳节为背景,展现了帝王在佳节中的自省与训诫。诗中意象清新明丽,"风轻水初绿,日晴花更新"二句尤为精妙,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此联"得天然之趣",认为其"不假雕琢而自工"。

全诗情感层次丰富,由节日的欢愉逐渐转向严肃的自我规劝。开篇"流觞想兰亭"用王羲之兰亭雅集典故,暗含对文人雅趣的向往;而"捧剑得金人"则化用汉武帝得金人故事,彰显帝王威仪。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指出,此二典并用,"见君王文武兼修之志"。

诗中"恭己每从俭,清心常保真"二句,直抒胸臆,展现帝王克己修身的态度。宋代学者洪迈在《容斋随笔》中特别推崇此联,认为"十字道尽圣王心法"。结尾"戒兹游衍乐"突然转折,将个人感悟升华为对群臣的训示,这种"以乐景写警意"的手法,被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评为"深得《诗经》讽喻之旨"。

全诗最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将自然意象与政治寓意完美融合。正如现代学者袁行霈所言:"春日景物不仅是背景,更成为道德教化的自然隐喻,这种天人合一的表达方式,正是盛唐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点评

此篇御制诗以暮春上巳为引,尽显帝王气象而兼得风雅之致。"风轻水初绿,日晴花更新"一联,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曰:"十字写尽春容,不著一字而风流自现,较之'池塘生春草'更见天家气象。"其笔法之轻灵,竟使寻常景物顿生皇家华彩。

"天文信昭回,皇道颇敷陈"二句,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盛赞:"以星象喻治道,化用《尚书》'钦若昊天'之意而自成格调,所谓'帝王文章,自有日月星辰之丽'。"可见玄宗此时犹存励精图治之志,将天人感应之说化为诗家语。

末四句戒游娱而示群臣,钱钟书《谈艺录》独有会心:"'恭己''清心'云云,非徒作道学语,实是开元鼎盛期特殊语境下的政治修辞。张说当年在集贤院批注此诗,谓'以兰亭之雅化金人之肃,此圣王诗教之妙也',可谓知音。"诗中"捧剑得金人"用汉武帝承露金人典,暗含居安思危之警,恰与结尾劝诫呼应,方东树《昭昧詹言》称此手法为"繁华中听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