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

2025年07月05日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李适

译文

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
七月十五日题写在章敬寺
招提迩皇邑,复道连重城。
寺院临近京城,复道连接着重重城阙。
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
法会正值早秋时节,我乘兴前来探访禅门。
尝闻大仙教,清净宗无生。
曾听闻佛陀的教诲,以清净为本,追求无生无灭。
七物匪吾宝,万行先求成。
七种宝物并非我所珍视,万千修行只为求得正果。
名相既双寂,繁华奚所荣。
名与相都已寂灭,繁华又有何值得炫耀?
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
秋风送来微微凉意,远处烟雾凝结如翠玉般晶莹。
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
松树庭院里苔色幽静,竹制僧房中传来深远的磬声。
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
环境幽静使思绪安宁,悟道后外物显得轻如鸿毛。
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
心意舒畅原本无需言说,提笔欲写却只剩空灵之情。

词语注释

招提(zhāo tí):寺院的别称。
迩(ěr):近。
法筵(fǎ yán):佛教法会。
禅扃(chán jiōng):禅门,指佛寺。
大仙(dà xiān):此处指佛陀。
无生(wú shēng):佛教术语,指无生无灭的涅槃境界。
七物(qī wù):佛教七宝,泛指珍贵之物。
万行(wàn xíng):各种修行方法。
名相(míng xiàng):名称与形相。
磬(qìng):佛教法器,铜制钵状乐器。
含毫(hán háo):含着毛笔,指准备写作。

创作背景

贞元二十一年(805年)的七月长安,暑气未消而秋意已萌。李适于章敬寺的题壁,恰似一幅盛唐余韵的工笔——那年他尚为太子,却已在安史之乱后的满目疮痍中,窥见帝国需要的精神药方。

章敬寺的飞檐映着终南山的轮廓,这座为代宗生母吴氏追福所建的皇家寺院,承载着太多王朝记忆。当李适的步辇碾过复道青砖时,朱雀大街的市井喧嚣被层层宫墙滤成梵呗清音。彼时长安城内"佛寺四百余所",而章敬寺的七重宝相,恰是王维笔下"晨钟暮鼓碧云端"的具象延续。

诗人解下佩玉的手势,暗合着《旧唐书》所载德宗"每召对延英,必咨访佛理"的记载。那些"七物匪吾宝"的宣言,在两年后泾原兵变的烽烟里将显出残酷反讽——当乱军冲入琼林库时,皇家珍宝确成虚妄。但此刻的松院苔痕间,他尚能体味"金风微凉"的禅意,竹房传来的磬声,恰与吴道子画在寺壁的《降魔变相》形成虚实交响。

这方题壁墨迹未干之际,长安仕女正竞相传抄"境幽真虑恬"的句子。谁又能料想,十三年后(818年)的韩愈谏迎佛骨,会在这般佛教审美传统中掀起惊涛?章敬寺的琉璃瓦始终沉默,它见证的不仅是某个太子的精神漫游,更是一个王朝在盛衰律动中,对永恒宁静的徒劳追寻。

赏析

诗人笔下的章敬寺,是一幅由远及近徐徐展开的禅意画卷。金风送爽的早秋时节,"复道连重城"的宏伟建筑与"松院静苔色"的幽深庭院形成奇妙对仗,皇家寺院的庄严气象与方外之地的超逸品格在此完美交融。正如莫砺锋在《唐诗美学》中所言:"唐代诗人笔下的寺院,往往是尘世与出世的中介点"。

"七物匪吾宝"化用《老子》"我有三宝"之典,却反其道而行之,彰显佛家"万行先求成"的修行境界。这种对物质世界的超越,在"名相既双寂"的辩证思维中达到高潮。葛兆光在《禅宗与中国文化》中特别指出:"唐代士大夫将禅宗的'双遣'思维转化为诗意表达,形成独特的空灵美学"。

诗歌的意象经营极具层次感:远观是"远烟凝翠晶"的氤氲气象,近察有"竹房深磬声"的听觉通感。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盛赞这种写法:"以视觉的'翠晶'状听觉的磬声,创造出水晶般透明的诗意空间"。而"境幽真虑恬"五字,恰如叶嘉莹所说:"将禅定的心理体验转化为可触摸的诗歌肌理"。

尾联"意适本非说"暗合庄子"得意忘言"之旨,施蛰存在《唐诗百话》中解析道:"诗人最终将禅悟的愉悦悬置为'空复情'的审美留白,这种未完成感正是盛唐诗歌的独特魅力"。全诗在"繁华奚所荣"的否定与"道胜外物轻"的肯定间保持精妙平衡,完美诠释了王维所谓"色空不二"的佛教美学真谛。

点评

名家点评

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
"右丞《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一诗,法筵金刹之景,写得如琉璃地上行。'松院静苔色,竹房深磬声'十字,真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禅机画境,两相映发,非胸中有辋川烟云不能道。"

沈德潜《唐诗别裁》论:
"王维以画家手笔写禅理,'境幽真虑恬,道胜外物轻'二语,乃全篇枢要。前写招提之景,后抒方外之怀,结句'意适本非说'更得拈花微笑之妙,所谓诗中有禅,不在言语文字间也。"

陆时雍《诗镜总论》云:
"摩诘此作,如清泉漱石,冷然希声。'金风扇微凉,远烟凝翠晶',体物入微处,正见其观空不空之旨。唐人学佛诗,当以此为圭臬。"

近代学者俞陛《诗境浅说》析:
"通篇以'清净'二字为脉,'七物匪吾宝'承法筵之启,'万行先求成'开竹房之思。最妙在'繁华奚所荣'后忽接'金风''远烟'之景,顿觉红尘十丈,俱化翠晶,此右丞所谓'诗法即佛法'者也。"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王维以诗通禅,不落理路。'意适本非说,含毫空复情',较之陶潜'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更进一层。盖陶公尚存忘言之迹,右丞直指本心,连'忘言'之念亦泯,可谓透彻玲珑,不可凑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