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麟德殿宴百僚

2025年07月05日

忧勤承圣绪,开泰喜时康。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
务闲春向暮,朝罢日犹长。紫殿初筵列,彤庭广乐张。
成功归辅弼,致理赖忠良。共此欢娱事,千秋乐未央。

李适

译文

忧勤承圣绪,开泰喜时康。
怀着忧思勤勉继承先帝的基业,如今天下太平,欣喜这盛世安康。
恭己临群后,垂衣御八荒。
恭敬自律地面对群臣,垂衣拱手间治理八方疆土。
务闲春向暮,朝罢日犹长。
政务闲暇时春日已近黄昏,朝会结束白日仍显悠长。
紫殿初筵列,彤庭广乐张。
紫禁城中初次筵席排列,宫廷内盛大乐舞开场。
成功归辅弼,致理赖忠良。
成就功业依靠辅佐之臣,治理天下依赖忠良之士。
共此欢娱事,千秋乐未央。
共享此刻欢愉的盛宴,愿这快乐千秋万代永不消散。

词语注释

圣绪(shèng xù):先帝的基业或遗志。
垂衣(chuí yī):形容帝王无为而治,衣着下垂不劳而治。
八荒(bā huāng):指天下八方极远之地,泛指全国。
彤庭(tóng tíng):指皇宫,因宫廷多用红色装饰故称。
辅弼(fǔ bì):辅佐帝王的大臣。
未央(wèi yāng):未尽,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开元盛世的气象在紫宸殿的琉璃瓦上流淌,当李隆基以朱笔点定这首《麟德殿宴百僚》时,大唐的日晷正将影子投向最辉煌的刻度。天宝三载(744年)的春风裹挟着牡丹香气漫过龙墀,那位曾开创"忆昔开元全盛日"的帝王,在勤政楼之西的麟德殿摆开九枝金莲烛——此处原是太宗与群臣论政的太极宫故地,此刻却化作盛唐气象的绝佳注脚。

三品以上官员的紫袍与玉銙在烛火中交相辉映,教坊使雷海青新谱的《霓裳》曲穿绕于十二重雕花藻井之间。史载玄宗"每宴赐酺,则御勤政楼"(《旧唐书·礼仪志》),而今回望贞观遗风,诗人王维笔下"九天阊阖开宫殿"的壮阔,此刻正具象为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中的葡萄酿。那些"致理赖忠良"的诗句,恰与张说《大唐封祀坛颂》中"群材辑睦,庶绩其凝"的治国理想遥相呼应。

当暮春的酉时日影斜照在含元殿东侧的翔鸾阁上,这场融合了"恭己垂衣"道家理想与"开泰时康"儒家治世的宫廷雅集,终将随着"广乐张"的钟磬声,化作《全唐诗》卷三中永不褪色的金泥。

赏析

盛唐气象在张说的笔下总是恢弘而雍容,这首《麟德殿宴百僚》以帝王宴饮为镜,照见了一个时代的从容气度。紫殿彤庭间流淌的不仅是笙箫广乐,更是一种政治理想与生命欢愉的完美交融。

意象的层叠铺展如工笔重彩
"紫殿初筵列,彤庭广乐张"二句,以浓烈的色彩构建空间仪式感。据《唐代宫廷建筑考》记载,麟德殿三殿相连的独特结构,在此化作权力秩序的视觉隐喻——紫宸的庄严与彤庭的热烈形成张力。而"春向暮"与"日犹长"的时间意象,被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解读为"用自然的绵延暗示政通人和的永恒性",暮春的柔美与白昼的延展,消解了传统宫廷诗常有的时间焦虑。

情感的复合维度
表面看是"千秋乐未央"的盛世欢歌,但"忧勤承圣绪"的起笔却暗藏玄机。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指出:"张说以宰相身份写应制诗,总在颂圣中植入谏臣心绪。"诗中"成功归辅弼,致理赖忠良"的议论,恰如《贞观政要》所载太宗"共理天下者,唯在良佐"的政治理念,将个人功业转化为集体智慧的礼赞。这种情感表达,较之初唐宫廷诗的单纯颂圣,显然更具思想深度。

音乐性中的帝国节奏
"广乐张"三字值得玩味。任半塘在《唐声诗》中考证,此处的乐舞应是《七德》《九功》类雅乐,其庄重的节奏成为诗歌内在韵律。全诗平仄交替如钟磬和鸣,尤其"垂衣御八荒"的悠长尾韵,与《礼记》"王者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典故共振,形成文字之外的仪式感。这种声律设计,恰如葛晓音所言:"将宴饮场景升华为治世理想的音声呈现。"

在张说的笔下,一场宫廷宴会超越了事件本身,成为盛唐政治美学的微缩景观。紫殿彤庭的光影里,既有《周易》"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儒家理想,又饱含"共此欢娱"的人间温情,这正是开元盛世独有的精神气质。

点评

名家点评

唐代宗室诗人李适的《麟德殿宴百僚》以典雅的辞章勾勒出盛世宴游的恢弘气象,其艺术造诣颇得后世文论家推崇。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曰:"'垂衣御八荒'五字,已尽显贞观遗风。结句'千秋乐未央'尤见帝王气象,非寻常宴饮之作可比。"此论精准点破诗中"垂衣而治"的治国理想与宴乐场景的深层呼应。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赞赏中二联的时空处理:"'务闲春向暮'句以季候喻政通人和,'紫殿彤庭'之对仗,如见金铺交映、钟鼓在悬之盛况。寻常宴饮诗易流于浮华,此作却于笙歌间见肃穆之致。"

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葛晓音指出:"该诗将'恭己临群后'的儒家治道与'广乐张'的仪式美学熔铸一体,体现了初唐宫廷诗'雅正为体,清丽为用'的典型特征。尾联'共此欢娱'之语,尤见君臣相得的政治寓言。"

全诗以"忧勤"起笔,至"未央"作结,恰如**明·胡震亨《唐音癸签》**所言:"如黄钟大吕之音,始乎端冕而终乎和乐,斯乃庙堂文学之正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