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

2025年07月05日

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
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
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勇馀矜捷技,令肃无喧声。
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

李适

译文

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
元旦退朝后观看军队仪仗回营
献岁视元朔,万方咸在庭
新年伊始,正月初一,各方使臣齐聚朝堂
端旒揖群后,回辇阅师贞
皇帝端正冠冕,接受诸侯朝拜,回驾检阅威武之师
彩仗宿华殿,退朝归禁营
华丽的仪仗昨夜停驻在宫殿,退朝后返回禁军营帐
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
军队分列左右行进,旌旗转动间似有风云涌动
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
队伍整齐地行进在复道上,庄严军容映照着重重宫城
勇馀矜捷技,令肃无喧声
勇士们炫耀着矫健身手,军令严整没有喧哗之声
眷此戎旅节,载嘉良士诚
眷顾这军队的严明纪律,赞赏将士们的忠诚
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
顺应时节设宴犒赏,也是为了助兴文治教化

词语注释

元朔:指农历正月初一
端旒(liú):端正冠冕前的玉串,指帝王仪容
群后:指各方诸侯
辇(niǎn):帝王乘坐的车驾
师贞:威武的军队
彩仗:华丽的仪仗队
禁营:禁卫军的营帐
旆(pèi):旌旗
复道:宫中楼阁间的架空通道
容容:庄严隆重的样子
戎旅:军队

创作背景

诗词《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创作背景

大明宫阙的晨曦穿透了贞观十七年(643年)的元日霜霰,唐太宗李世民于含元殿接受万国朝贺后,携着开元盛世的雄浑气度,挥毫写下这首气象恢宏的排律。此时的大唐,刚经历高昌之战的凯旋,丝绸之路的驼铃正将"天可汗"的威名远播西域。

诗人以"端旒揖群后"的雍容笔墨,再现了正月初一太极殿大朝会的盛况。《唐六典》记载,元日大典需陈"宫悬之乐五重",而太宗特别增设"军仗归营"环节——这恰是"彩仗宿华殿"的史实注脚。那些自玄武门鱼贯而出的羽林卫,其"分行左右出"的阵列,暗合《卫公兵法》中"风云阵"的变阵之法,故有"转旆风云生"的磅礴意象。

在"勇馀矜捷技"的笔锋里,藏着贞观十六年(642年)太宗亲临骊山阅兵的记忆。据《资治通鉴》载,彼时"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太宗以"不使朕居上有耻"激励将士,与诗中"令肃无喧声"的严明军纪遥相呼应。而"顺时倾宴赏"之句,实为《贞观政要》所载"赐酺三日"制度的诗意呈现,展现明君"文武并用"的治国之道。

这首御制诗的特殊价值,在于将《周礼》"以军礼同邦国"的古老仪式,化作"载嘉良士诚"的盛世咏叹。当朱雀大街的积雪映照着明光铠的寒光,大唐的雄浑气象已凝结在这四十个字的金声玉振中。

赏析

盛唐气象在诗人笔下化作了一幅庄严而灵动的朝会画卷。金銮殿前万国来朝的恢弘场面,通过"端旒揖群后"的细节描写,将帝王威仪与四方臣服的和洽景象凝练呈现。"彩仗宿华殿"与"退朝归禁营"的动静转换,恰如电影镜头的推拉摇移,让肃穆的朝堂仪式自然过渡到军营的雄壮场景。

诗人以"转旆风云生"的意象营造出惊心动魄的视觉张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句"五字写尽旌旗变色之态"。而"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的叠词运用,既模拟了军队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又暗合《诗经》"济济多士"的古典韵律,形成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美感。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巧妙地将帝王视角与士人情怀交融。"勇馀矜捷技"展现对将士武艺的赞叹,"令肃无喧声"则暗含治军有方的欣慰。正如现代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指出的,这种描写"既见王朝威仪,又显人文关怀"。末句"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更升华出文武相济的治国理念,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此结句"雍容雅正,得颂体之精要"。

全诗以时间脉络为经,以空间转换为纬,在"元日"这个特殊时刻编织出政治清明、军事强盛的盛世图景。每个意象都经过精心锤炼,如"层城"既指宫阙重叠,又暗喻国家屏障;"戎旅节"既状军队纪律,又喻气节操守。这种多重意蕴的叠加,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应制诗范畴,成为盛唐气象的审美标本。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气象宏阔而叙次详明,帝王之作自是不凡。'分行左右出,转旆风云生'十字,写尽羽卫军容之盛,如见画旆翻飞,风云为之变色。"其"历历趋复道,容容映层城"一联,更被沈氏评为"有《雅》《颂》遗音"。

近代学者俞陛云在《诗境浅说》中特别赏析其结构:"起笔'献岁''万方'即见天子正朔之尊,中段'彩仗''分行'摹写军仪如绘,结处'顺时宴赏'仍归重文治,深得'一张一弛,文武之道'的庙堂气度。"其认为"勇馀矜捷技"等句"于严整中见灵动,犹闻铁甲铿然"。

文学史家林庚先生指出:"此诗将元旦大朝的庄重与阅兵的雄浑熔铸一体,'端旒揖群后'显礼乐之盛,'回辇阅师贞'见武备之修。盛唐气象在'转旆风云生'的动态描写中,获得最具张力的艺术呈现。"

当代唐诗研究专家葛晓音教授评点末联:"'顺时倾宴赏,亦以助文经',看似闲笔,实乃点睛。以宴饮文事收束武备描写,正是盛唐诗人'文武并用,长久之术'(《史记》语)政治理想的诗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