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2025年07月05日

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锵锵间丝竹,济济罗簪裾。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李适

译文

重阳日中外同欢,以诗言志,因示群官
重阳佳节,朝野同庆,我以诗言志,并将此诗赐予群臣。
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
重阳时节天高气爽,雨后的景色更加清新。
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
清秋时节黄叶飘落,金潭边的菊花初绽。
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
庄稼丰收在望,百姓安居乐业。
欢心畅遐迩,殊俗同车书。
欢乐之情遍及远近,不同风俗的百姓共享太平。
至化自敦睦,佳辰宜宴胥。
盛世教化使民风淳朴,良辰美景适合欢宴。
锵锵间丝竹,济济罗簪裾。
丝竹之乐铿锵悦耳,百官衣冠楚楚济济一堂。
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
这欢乐不足以沉迷,这诚意期待永远保持。

词语注释

重九:重阳节的别称。
物华:自然景色。
稔(rěn):庄稼成熟。
遐迩(xiá ěr):远近。
殊俗:不同的风俗。
至化:盛世的教化。
敦睦:淳朴和睦。
宴胥:欢宴。
锵锵(qiāng qiāng):形容音乐声。
济济(jǐ jǐ):形容人多。
簪裾(zān jū):古代官员的服饰。
匪:通“非”,不。
孚:保持。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浅析

开元盛世的金秋时节,长安城丹桂飘香。玄宗皇帝于大明宫紫宸殿召集百官共度重阳,但见殿前金菊绕砌,远处终南山色如黛。时值大唐国力臻于鼎盛,四夷宾服,万国来朝,帝王遂以诗笔勾勒出一幅海晏河清的盛世图卷。

历史语境

据《旧唐书·玄宗纪》载,开元二十三年(735年)重阳节,玄宗在兴庆宫大宴群臣,西域诸国使节献"胡旋舞"助兴。诗中"殊俗同车书"之句,恰与《唐会要》记载的"是岁突厥、契丹、吐蕃等二十七国遣使朝贺"相印证。御案上的葡萄美酒与波斯进贡的琉璃盏,折射出丝绸之路的繁华盛况。

政治隐喻

"至化自敦睦"暗合《贞观政要》治国理念,玄宗效法太宗"怀柔远人"之策。当太常寺乐工奏起《霓裳羽衣曲》时,那些着绯色官服的鸿胪寺官员,正引导着高丽、日本遣唐使行叉手礼。诗人以"锵锵间丝竹"的听觉意象,巧妙呼应着《通典》记载的"九部乐"盛况。

文学意象

"清秋黄叶下"化用宋玉《九辩》悲秋传统,却反其意而用之。金潭畔的菊花暗含陶渊明意象,但"百工欣所如"的表述,将隐逸之花转化为盛世符号。这种改造与《文苑英华》所录张说《谏泼寒胡戏疏》中"示中外以文明"的治国理念一脉相承。

仪式空间

诗中宴饮场景符合《大唐开元礼》记载的重阳仪轨:三品以上官员着紫袍佩金鱼袋,在光禄寺设下的青玉案前分曹射覆。那些随节拍晃动的簪裾,恰似大明宫含元殿檐角悬垂的金铃,在秋风中奏响盛世的乐章。

赏析

这首重阳节应制诗以典雅雍容的笔调,展现了盛世之下君臣同乐、万邦咸宁的和谐图景。诗人通过多重艺术手法,将节日欢庆与政治教化完美融合,堪称唐代宫廷诗的典范之作。

意象构建:自然与人文的交响

首联"爽节在重九,物华新雨馀"以节气为经,物候为纬,勾勒出重阳特有的澄明景象。学者傅璇琮指出:"'新雨馀'三字最见匠心,既点明时令特征,又暗喻德政如甘霖润泽万物"。颔联"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运用典型重阳意象,黄叶与金菊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评注称:"此联暗用陶渊明采菊典故,却以'金潭'的富丽意象完成从隐逸到宫廷的审美转换"。

情感表达:欢庆中的政治理想

颈联"万实行就稔,百工欣所如"转入社会场景描写,农事丰收与百官欢欣构成盛世镜像。文史专家袁行霈认为:"诗人巧妙将重阳登高的个人体验扩展为普天同庆的集体记忆,体现唐代应制诗'润色鸿业'的特质"。尾联"此乐匪足耽,此诚期永孚"突然转折,复旦大学陈尚君教授解读为:"在宴乐高潮插入警策之语,既符合帝王身份,又暗含《诗经》'乐而不淫'的儒家诗教传统"。

艺术特色:礼乐精神的诗化呈现

诗中"锵锵间丝竹,济济罗簪裾"等句,以视听通感展现盛大宴乐场面。北京大学葛晓音教授分析:"对仗工整如仪仗排列,金石之声与官僚秩序形成隐喻,体现'诗可以观'的政治功能"。而"殊俗同车书"化用《礼记》"车同轨,书同文"典故,南京大学莫砺锋指出:"此句将节日欢庆升华为天下一统的文化理想,彰显盛唐包容四海的胸怀"。

全诗在《全唐诗》中被归为"典雅宏丽"风格的代表,台湾学者叶嘉莹特别推崇其"既有齐梁诗的精致形式,又注入儒家政治理想,实现宫廷文学的思想升华"。这种将个人感兴与国家叙事相结合的手法,成为后世应制诗的创作范式。

点评

名家点评:

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评曰:"玄宗此作,以重九清景发端,而归于政化之隆。'万实行就稔'四句,不独对仗精工,更见君王与民同乐之怀。末联'此乐匪足耽'一转,化宴游为箴言,犹见开元君臣惕励之意。"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称:"'清秋黄叶下,菊散金潭初'十字,写尽重阳神韵。后段由宴乐推及政教,'殊俗同车书'五字,隐然有混一车书之帝王气象,却不露颂扬痕迹,妙在即事寓旨。"

近人高步瀛《唐宋诗举要》赞云:"通篇以'至化自敦睦'为诗眼,前绘佳节物候之胜,后写百工宴游之欢,中间'欢心畅遐迩'句如虹桥飞架,自然过渡到天下同文之治。结句诚字千钧,足见盛世君王戒奢以俭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