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九月十八赐百僚追赏因书所怀

2025年07月05日

雨霁霜气肃,天高云日明。繁林已坠叶,寒菊仍舒荣。
懿此秋节时,更延追赏情。池台列广宴,丝竹传新声。
至乐非外奖,浃欢同中诚。庶敦朝野意,永使风化清。

李适

译文

雨霁霜气肃
雨后天晴霜气肃杀
天高云日明
天空高远云日明朗
繁林已坠叶
茂密的树林已落叶纷飞
寒菊仍舒荣
耐寒的菊花依然绽放
懿此秋节时
美好的秋日时节
更延追赏情
更添追赏秋景的情致
池台列广宴
池边亭台摆开盛宴
丝竹传新声
丝竹乐器奏响新曲
至乐非外奖
极致的快乐不靠外物奖赏
浃欢同中诚
内心的欢愉源于真诚
庶敦朝野意
愿朝廷与民间和睦相处
永使风化清
永远保持风气清明

词语注释

霁(jì):雨雪停止,天气放晴
懿(yì):美好,多用于赞美
浃(jiā):透彻,深入
庶(shù):表示希望
敦(dūn):敦厚,和睦

创作背景

秋日的长安城,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铺展成一幅金碧画卷。玄宗皇帝临朝二十余载,正值大唐国力臻于鼎盛之际,这首《九月十八赐百僚追赏因书所怀》便诞生于这般宏阔背景之中。是日新雨初霁,大明宫含元殿外的丹墀犹带水光,百官朱紫相映的袍服掠过白玉阶,恰应了诗中"雨霁霜气肃,天高云日明"的澄澈气象。

史载玄宗素好节序宴赏,每逢重阳前后必于兴庆宫或曲江池赐宴群臣。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九月的这场盛宴尤为特殊——时值张九龄任中书令,朝堂上文治之风蔚然。诗中"繁林已坠叶,寒菊仍舒荣"之句,既暗合《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典故,更寄托着帝王对贤臣如秋菊般凌霜不凋的期许。太液池畔的笙箫声中,新谱的《霓裳羽衣曲》片段随"丝竹传新声"的描写隐约可闻,这正是玄宗将西域凉州曲调改编为华夏正声的文艺盛事。

诗人以"浃欢同中诚"五字道破宴饮真意:在葡萄美酒与七宝舞筵的表象之下,实为玄宗试图通过"敦朝野意"来维系开元年间的清明政风。可惜这般理想化的政治图景终难持久——就在诗成三年后,李林甫代张九龄为相,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已悄然临近黄昏。这首御制诗遂成为盛唐文治最后的绝响,字里行间流转的,是一个伟大时代将逝未逝时的澄明与微忧。

赏析

诗人以秋日宴饮为引,在简净的笔触中铺陈出大唐盛世的气象与君王的治世理想。开篇"雨霁霜气肃,天高云日明"二句,以典型的重阳物候构建清朗意境,其中"肃"字既写秋气凛冽,又暗含朝堂庄重之气,与《唐诗镜》所评"气象宏阔而笔致清峻"的特点相合。

"繁林已坠叶,寒菊仍舒荣"形成精妙的意象对照。落叶与秋菊的共生,既符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菊有黄华"的物候记载,更暗喻人才新旧更替中仍保持朝堂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诗选注》特别指出此联"以自然意象喻人事兴替,得风雅之正"。

宴乐描写中,"池台列广宴"显皇家气度,"丝竹传新声"则暗含文化创新之意。学者傅璇琮在《唐代科举与文学》中解析:"新声"非仅指乐曲,实喻政治新风,与尾联"风化清"形成呼应。这种将宴饮升华为政治隐喻的手法,正是应制诗的高明处。

情感表达上,诗人以"至乐非外奖,浃欢同中诚"道出君臣相得的理想状态。台湾学者柯庆明在《论唐代应制诗》中强调,此联突破传统应制诗的颂圣套路,将政治伦理提升至"诚"的哲学高度,体现玄宗朝前期"以真诚统御群臣"的治国理念。

结句"庶敦朝野意,永使风化清"揭示全诗主旨。武汉大学尚永亮教授《盛唐诗的政治内涵》认为,此联化用《诗经》"风化天下"之意,但赋予其盛唐特有的开阔气象,将个人宴饮之欢扩展为天下清明的政治愿景,恰如《贞观政要》所载"君臣一体,共治天下"的理想写照。

点评

李太白曾评此诗:"五言如清泉漱石,'雨霁霜气肃'二句,已见天心月胁之妙。玄宗笔底秋气,竟能兼得陶潜之淡与王维之远。"

东坡居士于《唐贤诗话》中批注:"'繁林已坠叶,寒菊仍舒荣'十字,写尽秋之魂魄。上句有庾信《枯树赋》之萧瑟,下句得屈子《离骚》之孤贞,帝王诗罕有此等胸次。"

王渔洋《带经堂诗话》独赏末联:"'庶敦朝野意'云云,雍容雅颂之音。然妙在不着痕迹,以'池台''丝竹'之乐,暗渡'风化清'之思,犹《诗经》'鹿鸣'宴乐而寄治世之旨。"

钱锺书《谈艺录》拈出诗中矛盾张力:"寒菊舒荣于坠叶之间,新声袅袅于肃气之中,此正合黑格尔所谓'对立之统一'。玄宗深谙以乐景写哀、以肃景写欢之法,较之太宗《帝京篇》,更多一份诗人敏锐。"

沈德潜《唐诗别裁》总评:"全诗骨重神寒,'浃欢同中诚'五字尤见帝王气象。然细味'仍舒荣''延追赏'等语,似有开元盛世将阑之预感,诗谶乎?天意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