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长安城,在开元盛世的余晖中铺展成一幅金碧画卷。玄宗皇帝临朝二十余载,正值大唐国力臻于鼎盛之际,这首《九月十八赐百僚追赏因书所怀》便诞生于这般宏阔背景之中。是日新雨初霁,大明宫含元殿外的丹墀犹带水光,百官朱紫相映的袍服掠过白玉阶,恰应了诗中"雨霁霜气肃,天高云日明"的澄澈气象。
史载玄宗素好节序宴赏,每逢重阳前后必于兴庆宫或曲江池赐宴群臣。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九月的这场盛宴尤为特殊——时值张九龄任中书令,朝堂上文治之风蔚然。诗中"繁林已坠叶,寒菊仍舒荣"之句,既暗合《礼记·月令》"季秋之月,菊有黄华"的典故,更寄托着帝王对贤臣如秋菊般凌霜不凋的期许。太液池畔的笙箫声中,新谱的《霓裳羽衣曲》片段随"丝竹传新声"的描写隐约可闻,这正是玄宗将西域凉州曲调改编为华夏正声的文艺盛事。
诗人以"浃欢同中诚"五字道破宴饮真意:在葡萄美酒与七宝舞筵的表象之下,实为玄宗试图通过"敦朝野意"来维系开元年间的清明政风。可惜这般理想化的政治图景终难持久——就在诗成三年后,李林甫代张九龄为相,大唐王朝的黄金时代已悄然临近黄昏。这首御制诗遂成为盛唐文治最后的绝响,字里行间流转的,是一个伟大时代将逝未逝时的澄明与微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