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入秦川路逢寒食

2025年07月05日

洛阳芳树映天津,灞岸垂杨窣地新。直为经过行处乐,
不知虚度两京春。去年馀闰今春早,曙色和风著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光辉并在长安道。自从关路入秦川,
争道何人不戏鞭。公子途中妨蹴鞠,佳人马上废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葱葱渐见新丰树。远看骊岫入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烟雾氛氲水殿开,暂拂香轮归去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

隆基

译文

洛阳芳树映天津
洛阳城中繁花似锦,映照着天河般璀璨的津渡
灞岸垂杨窣地新
灞水岸边垂柳嫩绿,枝条轻拂地面焕发新生
直为经过行处乐
只因沿途风景太美令人沉醉
不知虚度两京春
浑然不觉已错过长安洛阳两地的春光
去年馀闰今春早
去年闰月延长了时光,今春却来得格外早
曙色和风著花草
晨光与和风催开了遍地花草
可怜寒食与清明
最是寒食与清明时节动人
光辉并在长安道
所有美好都闪耀在长安的道路上
自从关路入秦川
自从穿过关隘进入秦川之地
争道何人不戏鞭
路上行人谁不挥鞭嬉戏争道
公子途中妨蹴鞠
贵族少年在路上妨碍了踢球游戏
佳人马上废秋千
俏丽女子在马上忘了荡秋千
渭水长桥今欲渡
如今正要渡过渭水上的长桥
葱葱渐见新丰树
渐渐看见新丰地区葱茏的树木
远看骊岫入云霄
远望骊山山峰直插云霄
预想汤池起烟雾
想象着华清池温泉升腾的雾气
烟雾氛氲水殿开
朦胧雾气中水殿宫门缓缓打开
暂拂香轮归去来
暂别香车宝马改日再来
今岁清明行已晚
今年清明出游已近尾声
明年寒食更相陪
来年寒食定要再相伴同游

词语注释

窣(sū)地:拂地,垂地
骊岫(lí xiù):骊山的峰峦
氛氲(fēn yūn):雾气朦胧的样子
香轮:华美的车驾

创作背景

诗词《初入秦川路逢寒食》创作背景

时空交织的盛唐行旅

开元年间某个寒食清明之交,诗人沿洛阳—长安官道西行入秦川。时值盛唐,两京间驿道繁华,垂杨夹道,芳树成荫。据《唐六典》记载,此道"每三十里设一驿",是连接东都洛阳与西京长安的主动脉,车马络绎不绝。

节令风物中的盛世图景

诗中"灞岸垂杨窣地新"暗合《开元天宝遗事》所载"灞桥官柳"之盛。寒食禁火之际,长安道上却见"光辉并在",折射出盛唐节庆的特殊气象。史载玄宗时,寒食节宫廷会赐"鸡球、镂鸡子"等玩物,民间则盛行蹴鞠、秋千之戏,与诗中"公子蹴鞠""佳人秋千"的场景相印证。

地理意象的深层隐喻

"渭水长桥"实指东渭桥,乃入长安要冲;"新丰树"暗用汉高祖仿丰邑建新丰的典故,暗示接近帝都。诗人远眺骊山温泉宫(后更名华清宫),"预想汤池起烟雾"的描写,与《长安志》记载天宝年间扩建温泉宫的史实形成时空呼应。

行旅诗中的时间意识

"今岁清明行已晚,明年寒食更相陪"二句,既符合《荆楚岁时记》所述寒食在冬至后105日的历法特点,又透露出唐代官员频繁调动的时代特征。诗人以节令为刻度,丈量着仕途迁徙的轨迹,在空间移动中寄托着对两京生活的双重眷恋。

赏析

这首诗以寒食节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初入秦川途中所见的春日景象与长安道上的繁华盛况。全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描写和流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盛唐时期的社会风貌与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赏析:

  1. 自然意象
    "洛阳芳树""灞岸垂杨"以植物意象勾勒出洛阳至长安沿途的盎然春意,"窣地新"三字动态地呈现柳条拂地的柔美姿态。学者傅璇琮指出,这种对植物生长状态的精准捕捉,体现了唐代诗人"体物浏亮"的艺术特色(《唐代诗人丛考》)。

  2. 节令意象
    "寒食与清明"的双节并置,既点明时间节点,又暗含仪式感。诗中"曙色和风著花草"的描写,被袁行霈先生评价为"将节气特征物象化,使无形的光阴获得了具象的生命"(《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3. 人文意象
    "公子蹴鞠""佳人秋千"的市井画面,生动再现了唐代寒食节的民俗活动。程千帆在《古诗考索》中特别赞赏这种"以贵族游戏点缀民间节庆"的写法,认为其"既见社会全景,又得细节之妙"。

情感脉络:

  1. 行旅之乐
    "直为经过行处乐"展现初入秦川的愉悦,但"不知虚度两京春"突然转折,引出时光虚度的惘然。葛晓音教授分析这种情感突变体现了"盛唐文人特有的时空焦虑"(《唐诗宋词十五讲》)。

  2. 节庆之叹
    "可怜寒食"的"可怜"二字,在罗宗强看来是"对节日光辉的赞叹与对生命短暂的感喟交织"(《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诗人将节日的璀璨与行旅的匆促并置,形成微妙张力。

  3. 未来之期
    尾联"明年寒食更相陪"以预约式的结尾,被莫砺锋解读为"盛唐特有的生命自信——即使感知时光流逝,仍保持对未来的积极期待"(《唐诗与宋词》)。

艺术特色:

  1. 空间转换
    从洛阳到秦川再到骊山的空间跳跃,形成"移步换景"的叙事效果。宇文所安认为这种结构"模仿了旅行者不断变化的视野"(《盛唐诗》)。

  2. 色彩运用
    "葱葱渐见新丰树"的翠绿、"烟雾氛氲"的朦胧,构成层次丰富的视觉画面。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指出这符合唐人"青绿山水"的审美趣味(《唐诗语汇意象论》)。

  3. 虚实相生
    "预想汤池起烟雾"将实景与想象结合,钱钟书评此写法"既得眼前之真,复具象外之趣"(《谈艺录》)。

点评

名家点评

此诗以"秦川寒食"为经纬,织就一幅盛唐游春图卷。明代诗评家钟惺《唐诗归》有云:"'直为经过行处乐,不知虚度两京春'二语,写尽唐人漫游之兴。行处皆乐,遂忘岁时,此正是开元盛世气象。"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尤赏其时空交叠之妙:"前写洛阳灞岸,后转秦川渭水,以'两京春'为枢轴,'今岁''明年'作收束,如展千里画卷而首尾圆合。"其评"公子蹴鞠""佳人秋千"句曰:"不写寒食而寒食自现,得《诗经》'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旨。"

近代学者俞陛云《诗境浅说》拈出光影运用之奇:"'光辉并在长安道'七字,将清明寒食的淑气晴光,炼作金碧山水。后文'烟雾氛氲'与此光辉相映,恍见杜牧《阿房》'春光融融'之境。"

至若"葱葱渐见新丰树"句,王夫之《唐诗评选》称其"有谢朓'天际识归舟'之远韵",而"预想汤池起烟雾"则被赞为"未至华清而已得神韵,较白乐天'温泉水滑'之直叙,更饶含蓄之美"。

全诗结句"更相陪"三字,清人黄生《唐诗摘钞》评为:"将岁时拟人,温情中暗含流光易逝之叹。与王勃'无为在歧路'同看,可见唐人送别、节序诗皆能于热闹处听寂寥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