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2025年07月05日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隆基

译文

早登太行山中言志
清晨登上太行山有感而作
清跸度河阳
皇帝的车驾渡过河阳
凝笳上太行
笳声凝重回响在太行山上
火龙明鸟道
火把照亮了险峻的山路
铁骑绕羊肠
铁甲骑兵盘旋在羊肠小道上
白雾埋阴壑
白雾笼罩着幽深的山谷
丹霞助晓光
朝霞映衬着黎明的曙光
涧泉含宿冻
山涧的泉水还带着夜里的寒冰
山木带馀霜
山间的树木仍挂着未消的霜
野老茅为屋
乡野老人以茅草搭屋
樵人薜作裳
砍柴人用薜萝当作衣裳
宣风问耆艾
宣扬德政询问长者
敦俗劝耕桑
敦厚民风鼓励农耕
凉德惭先哲
德行浅薄愧对先贤
徽猷慕昔皇
美好的谋略追慕古代明君
不因今展义
若不是今日展现仁义
何以冒垂堂
怎敢冒险登上这高堂

词语注释

清跸(bì):皇帝出行时清道戒严
凝笳(jiā):笳声凝重,笳是古代一种管乐器
火龙:指火把
羊肠:形容山路曲折狭窄
阴壑(hè):幽深的山谷
丹霞:红色的朝霞
宿冻:隔夜的寒冰
耆艾(qí ài):年高有德的人
凉德:德行浅薄
徽猷(yóu):美好的谋略
垂堂:靠近屋檐处,比喻危险的地方

创作背景

暮秋的拂晓,唐玄宗李隆基的仪仗渡过黄河,苍凉的笳声回荡在太行山麓。开元十三年(725年),这位缔造盛世的帝王正开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封禅之旅,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便诞生于泰山封禅前的这次军事巡幸中。

火龙般的火炬刺破太行鸟道,铁甲骑兵在羊肠坂蜿蜒如龙。此刻的玄宗尚保持着明君风范,诗中"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的壮丽景象,恰似其励精图治的写照——山涧残冰与林木霜痕暗示着早寒,而帝王已亲临这苦寒之地体察民情。"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的民生疾苦,与"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的仁政宣言形成鲜明比照。

在开元盛世的光辉里,这首诗暗藏着一个帝王的政治寓言。玄宗以"凉德惭先哲"自谦,却将周宣王、汉武帝的治世作为比附对象。当铁骑踏碎太行晨雾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二十年后安史之乱的烽火,会将这"丹霞晓光"彻底焚毁。此刻展卷,仍能听见盛唐气象在诗句间铿锵回响,那是帝国巅峰期特有的自信与忧患并存的复杂心绪。

赏析

晨曦中的太行山被赋予了金戈铁马的雄浑与丹霞白雾的灵性。诗人以"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的奇崛意象,将帝王仪仗的威严化入山势嵯峨之中。军事意象与自然景观的叠合,恰如《唐诗鉴赏辞典》所评:"'火龙'喻火炬绵延,'铁骑'状山道盘旋,在刚健的笔力中透出开天辟地的气魄"。

山间晨光更显造化神工:"白雾埋阴壑"与"丹霞助晓光"形成冷暖色调的碰撞,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蒋寅指出此联"以'埋'字写雾锁深谷的厚重,用'助'字显霞光主动的灵韵"。而"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的细节描摹,则被《唐宋词鉴赏》誉为"六朝山水诗遗响",冻泉与霜木的意象既暗示早寒,又暗含天地蓄势待发的生命力。

诗歌后段转入深沉的人文关怀。"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的质朴生活图景,与"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的治世理想相呼应。北京大学教授葛晓音在《山水田园诗派研究》中特别激赏这种"将帝王巡狩传统转化为民本情怀的升华"。末四句的自省之语,学者傅璇琮解读为:"'凉德''徽猷'的对比,展现明君以谦卑姿态追寻先贤足迹的自觉"。

全诗在艺术结构上呈现出典型的"起承转合":前八句如北宋画家郭熙《林泉高致》所言"山水有可行可望之趣",后八句则转入"可居可游之思"。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盛赞此诗"把巡狩题材提升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盛唐山水诗中独树一帜"。

点评

名家点评

诗词原文

清跸度河阳,凝笳上太行。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
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
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
凉德惭先哲,徽猷慕昔皇。不因今展义,何以冒垂堂。

名家点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录:
"此诗气象雄浑,如'火龙明鸟道,铁骑绕羊肠'二句,以火喻军容,以铁写兵势,字字如金石掷地。后段忽转清丽,'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竟似李太白手笔,然结句'何以冒垂堂'又见老杜忧国之心。太宗皇帝(注:此诗作者实为李隆基)文武之姿,于此可见。"

钱钟书《谈艺录》卷三:
"玄宗此作,最妙处在虚实相生。'涧泉含宿冻,山木带馀霜'是实写,而'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是虚写。前者得谢灵运山水诗之骨,后者承曹孟德乐府之神。帝王诗能兼二者之长,六朝以来所未见也。"

叶嘉莹《唐诗鉴赏》:
"通篇以'登'字为眼。首联'度河阳''上太行'是登之始;中二联'鸟道''羊肠''阴壑''晓光'是登之艰;'野老''樵人'是登所见;末联'展义''垂堂'是登所思。章法严密处,似见杜审言《登襄阳城》遗响,而胸襟气度又过之。"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
"此诗可贵处,在于将边塞诗的壮阔与田园诗的淳朴熔于一炉。'火龙''铁骑'之句尚有齐梁馀韵,至'薜作裳''劝耕桑'则全然唐音矣。玄宗早年诗作多此类宏放与细腻并存者,开元盛世气象,由此可窥一斑。"

莫砺锋《唐诗与政治》:
"'凉德惭先哲'云云,虽是帝王惯用谦辞,然置于太行险峻之中,忽作自省语,顿使全篇脱离寻常巡幸诗的颂圣窠臼。后来白居易《新丰折臂翁》'君不闻开元宰相宋开府'之讽,或正源于此类帝王自警之诗的未践其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