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的拂晓,唐玄宗李隆基的仪仗渡过黄河,苍凉的笳声回荡在太行山麓。开元十三年(725年),这位缔造盛世的帝王正开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封禅之旅,而《早登太行山中言志》便诞生于泰山封禅前的这次军事巡幸中。
火龙般的火炬刺破太行鸟道,铁甲骑兵在羊肠坂蜿蜒如龙。此刻的玄宗尚保持着明君风范,诗中"白雾埋阴壑,丹霞助晓光"的壮丽景象,恰似其励精图治的写照——山涧残冰与林木霜痕暗示着早寒,而帝王已亲临这苦寒之地体察民情。"野老茅为屋,樵人薜作裳"的民生疾苦,与"宣风问耆艾,敦俗劝耕桑"的仁政宣言形成鲜明比照。
在开元盛世的光辉里,这首诗暗藏着一个帝王的政治寓言。玄宗以"凉德惭先哲"自谦,却将周宣王、汉武帝的治世作为比附对象。当铁骑踏碎太行晨雾时,他或许未曾想到,二十年后安史之乱的烽火,会将这"丹霞晓光"彻底焚毁。此刻展卷,仍能听见盛唐气象在诗句间铿锵回响,那是帝国巅峰期特有的自信与忧患并存的复杂心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