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轩游宫十五夜

2025年07月05日

行迈离秦国,巡方赴洛师。路逢三五夜,春色暗中期。
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歌钟对明月,不减旧游时。

隆基

译文

轩游宫十五夜
在轩游宫度过的元宵之夜
行迈离秦国
我离开长安,踏上远行的路途
巡方赴洛师
巡视四方,前往洛阳
路逢三五夜
途中恰逢正月十五的夜晚
春色暗中期
春意悄然萌动,在夜色中若隐若现
关外长河转
潼关之外,黄河蜿蜒流淌
宫中淑气迟
皇宫里,春日的和煦气息缓缓弥漫
歌钟对明月
歌舞钟乐与明月交相辉映
不减旧游时
与昔日游玩时的欢乐相比,丝毫不减

词语注释

轩游宫:唐代宫殿名,位于长安城东。
行迈:远行。迈(mài),远行。
巡方:巡视四方。
洛师:指洛阳。师,京师。
三五夜:农历正月十五的夜晚,即元宵节。
淑气:温和的春天气息。淑(shū),温和。
歌钟:歌舞和钟乐,指宫廷乐舞。

创作背景

诗词轩游宫十五夜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宫灯初上时,唐玄宗正展开他第八次东巡的旌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五十一岁的帝王带着盛唐的气象自长安启程,经潼关沿黄河东进。那支绵延数十里的仪仗队伍里,有位身着青袍的年轻官员正在马上构思诗句——张九龄的族侄张偁,此刻以监察御史身份随驾,正见证着这场载入《旧唐书·玄宗纪》的盛大巡幸。

当銮驾行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境内,恰逢正月十五上元夜。黄河在函谷关外转折东去的壮景,与远处洛阳宫阙的轮廓在暮色中交织。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玄宗每逢巡幸必命群臣赋诗,而张偁眼前所见正是"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的实景。彼时大唐国力臻于极盛,《资治通鉴》载该年"米斗五钱,粟麦不列于市",这般富足使得帝王有闲情在巡行途中"歌钟对明月",仿若重现长安曲江宴游的盛况。

诗人笔下"不减旧游时"的感慨,实则暗含深意。开元中期逐渐奢靡的宫廷风气,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已有"岁时游幸,供亿繁费"的记载。张偁以监察御史的敏锐,将巡游盛况与民生疾苦的对照,都化入那片看似温柔的"春色暗中期"——这或许正是此诗能超越普通应制之作,被收录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九的深层原因。

赏析

暮春的夜巡路上,帝王车驾碾过秦国故土时,月光正悄悄爬上洛师的城墙。诗人用"行迈"与"巡方"的庄重对仗,在开篇就铺展出宏大的时空画卷——这既是地理上从长安到洛阳的位移,更是盛唐气象在月光下的精神漫游。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特别称道此联:"'离''赴'二字如双翼,载起全篇气韵"。

"三五夜"的意象最堪玩味。当正月十五的满月遇见暗涌的春色,清冷的月光与萌动的生机形成奇妙张力。清代学者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点:"'暗中期'三字绝妙,既写月华初上的朦胧,又暗喻盛世将临的期待"。宫墙外的黄河水蜿蜒如带,而宫闱内的淑气却迟迟未散,这一"转"一"迟"的动静相宜,恰似工笔画家在绢本上精心调配的冷暖色调。

最惊艳的当属尾联的时空交响。歌钟的金属震颤与月光的液态银辉在空中交织,诗人用"不减旧游时"五字完成魔法——让当下的巡游与记忆中的盛景在月光里重叠。现代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分析此句:"以物质性的钟声承载非物质性的怀旧,使永恒明月成为盛唐精神的见证者"。那些鎏金溢彩的宫宴,那些意气风发的唱和,都在月光浸染下获得永恒的生命力。

全诗如一卷徐徐展开的金碧山水,既有"关外长河"的壮阔笔触,又有"宫中淑气"的细腻晕染。帝王巡游的庄严与文人赏月的雅致,在十五夜的春色中达成完美平衡。正如傅璇琮先生在《唐代诗人丛考》中所言:"此夜所有的光影流动,最终都汇成盛唐天空最明亮的星斗"。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贵在气象浑成,此作以'行迈'起势,'旧游'收束,如展金碧山水长卷,秦关洛水俱在尺幅间。'关外长河转'一句,真得屈子《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之神韵。"

近代词学大师龙榆生《唐宋诗举要》评点:"'春色暗中期'五字最妙,着一'暗'字而灯火阑珊、月色朦胧之景顿出。后四句忽开异境,以宫商之音写离合之情,犹见王摩诘'劝君更尽一杯酒'之遗响。"

台湾学者黄永武在《中国诗学》中独赏其时空处理:"诗人将空间上的秦地关河与时间上的三五良宵绾合,'歌钟明月'与'旧游'记忆叠印,造成水晶帘幕内外交映的效果。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之句,或从此处胎息而来。"

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特别指出:"此诗具盛唐典型之声律美,'转'字仄声陡起,'迟'字平声绵延,恰似长河九曲后忽见宫阙巍峨。尾联'不减'二字,与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同工,皆以否定句式达成极致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