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轩游宫十五夜创作背景
暮春的洛阳宫灯初上时,唐玄宗正展开他第八次东巡的旌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正月,五十一岁的帝王带着盛唐的气象自长安启程,经潼关沿黄河东进。那支绵延数十里的仪仗队伍里,有位身着青袍的年轻官员正在马上构思诗句——张九龄的族侄张偁,此刻以监察御史身份随驾,正见证着这场载入《旧唐书·玄宗纪》的盛大巡幸。
当銮驾行至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境内,恰逢正月十五上元夜。黄河在函谷关外转折东去的壮景,与远处洛阳宫阙的轮廓在暮色中交织。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玄宗每逢巡幸必命群臣赋诗,而张偁眼前所见正是"关外长河转,宫中淑气迟"的实景。彼时大唐国力臻于极盛,《资治通鉴》载该年"米斗五钱,粟麦不列于市",这般富足使得帝王有闲情在巡行途中"歌钟对明月",仿若重现长安曲江宴游的盛况。
诗人笔下"不减旧游时"的感慨,实则暗含深意。开元中期逐渐奢靡的宫廷风气,在《新唐书·食货志》中已有"岁时游幸,供亿繁费"的记载。张偁以监察御史的敏锐,将巡游盛况与民生疾苦的对照,都化入那片看似温柔的"春色暗中期"——这或许正是此诗能超越普通应制之作,被收录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九的深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