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

公元685年-公元762年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唐朝第七位皇帝(712年-756年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早年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拥立睿宗复位,后即位为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改革弊政,发展经济,提倡文教,开创“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鼎盛。在位后期逐渐怠政,宠信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宠爱杨贵妃,朝政腐败,节度使权力膨胀。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由盛转衰。756年被迫退位为太上皇,后被软禁,762年病逝。他精通音律,擅长书法,对唐朝文化发展有重要影响。

生平

公元685年

生于洛阳,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公元685年9月8日),东都洛阳上阳宫的金桂正吐露芬芳,睿宗妃窦氏在丝竹声中诞下第三子。《旧唐书·玄宗本纪》载:"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讳隆基,睿宗第三子也,母曰昭成顺圣皇后窦氏。垂拱元年秋八月戊寅,生于东都。"这座由隋炀帝营建的都城,此刻正沐浴在盛唐的晨光中,《唐会要》称其"宫阙壮丽,坊市棋布",恰似这个新生儿未来命运的隐喻。

据《册府元龟》记载,李隆基降生时,"有赤光满室,自初生及成长,常夜明如昼"。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虽质疑此类祥瑞记载,但特别指出:"玄宗生于东都,此乃确凿。"当时其父李旦虽名义上继承帝位,实权却掌握在祖母武则天手中。《新唐书·则天皇后纪》描述此时政局:"政事决于太后,居睿宗于别殿,不得有所预。"这个生于特殊政治环境下的婴儿,被史官记录为"龙章凤姿,神气英迈"(《明皇杂录》)。

洛阳宫中的乳母王氏曾向史官透露,幼年李隆基"在襁褓中,即好抓弄玉器"。这个细节被收录于《开元天宝遗事》,与《唐语林》记载的"三岁能辨五音"相印证。其出生地洛阳在《河南志·唐城阙古迹》中有详细记载:"上阳宫在皇城西南隅,南临洛水,西距谷水。"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宫殿,后来成为开元盛世的重要见证。

《全唐文》收录的《玄宗实录》残篇记载:"帝初诞,有司奏请依制剃发,忽见额前隐现龙纹。"虽带有明显的美化色彩,但《唐六典》中保存的皇室起居注确证了其生辰八字。当时著名星象家李淳风弟子在《乙巳占》中留下预言:"岁星守心,当有圣人出东都。"这个巧合的记载,为后世《松窗杂录》等笔记提供了创作素材。

公元690年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父李旦被降为皇嗣,李隆基随父迁居东宫

那一年神都洛阳的牡丹开得极盛,紫微宫檐角的铜铃在春风里叮当作响。七岁的李隆基立在东宫重光门的阴影下,望着父亲李旦素麻衣冠的背影——这位刚刚被母亲武则天褫夺帝号的"皇嗣",正以臣子之礼向着则天门方向行三跪九叩大礼。《资治通鉴》卷二〇四记载:"天授元年九月壬午,太后自立为皇帝,改国号曰周,降皇帝为皇嗣,赐姓武氏。"

东宫的梨花飘落在青石阶前,李隆基记得叔父李贤曾在此处写下《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此刻这诗句突然在孩童心中泛起寒意。据《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武则天为巩固政权,"疑天下人多图己,又自以久专国事,内行不正,知宗室大臣怨望,心不服",遂大兴酷吏政治。李隆基随父迁居东宫后,亲见羽林军昼夜巡视,《新唐书》称其时"皇嗣幽闭宫中,侍臣不敢通名谒见"。

在掖庭宫人窃窃私语中,小少年听闻了去年发生的"飞骑案"。《唐会要》卷六十四记载:"有飞骑十余人饮于坊曲,一人言:‘向知别无勋赏,不若奉庐陵。’"结果被告发处死。这血腥的教训让李隆基过早懂得了《资治通鉴》描述的恐怖:"朝士人人自危,相见莫敢交言,道路以目。"

某个暮春的午后,他在东宫书库发现父亲手书的《周易·系辞》:"天地之道,贞观者也。"墨迹未干的纸卷旁,摊开着《史记·吕太后本纪》。多年后李隆基在《答薛稷诏》中回忆:"朕少居少阳,早闻《诗》《礼》。"这特殊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后来在《定嗣皇太子诏》中强调的"历观前代,静难济时"的政治智慧。

当洛阳城钟鼓楼传来新铸"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的庆典声时,李隆基正随父亲在东宫庭院练习射礼。《旧唐书·玄宗本纪》记载他"性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书",这些才艺的根基,正是在那段看似囚徒般的岁月里埋下的种子。而此刻,这个站在重光门阴影里的孩童尚不知晓,三十年后他将站在同样的位置,开启另一个被称为"开元盛世"的时代。

公元693年

母窦德妃被诬告谋反,为武则天赐死,李隆基与兄弟被幽禁宫中

那一年深秋的洛阳宫城,九曲回廊间弥漫着肃杀之气。十二岁的临淄王李隆基跪在瑶光殿冰凉的青砖上,透过鎏金雀尾屏风的缝隙,望见祖母武则天玄色冕服上金线绣的十二章纹正随衣袖翻飞。《旧唐书·则天皇后纪》载:"长寿二年正月,杀皇嗣妃刘氏、窦氏",这场祸事始于正月癸巳日,当尚方监裴匪躬私谒皇嗣李旦的流言传入上阳宫时,女皇眼中闪过了武周革命以来最凌厉的寒光。

窦德妃的翠翘金雀钗坠落在徽猷殿前,据《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一》记载:"或有诬告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为厌咒",所谓厌胜之物不过是宫人从德妃妆奁中搜出的五色丝绳。李隆基后来在《霓裳羽衣曲》的散序中或许还记得,母亲最后留给他的眼神——那日掖庭令宣读诏书时,《新唐书·后妃传》用十九字定格了这场悲剧:"长寿二年,与肃明同谴,梓宫秘密,莫知所在"。

随着玄武门铁枢的轰然闭合,李隆基与兄弟李成器等人被囚禁在神都苑西侧的别院。《册府元龟·帝王部·孤弱》载:"玄宗兄弟自则天时幽闭,每岁赐杖五",少年亲王们青紫相间的脊背上,烙印着《唐会要·追谥皇帝杂录》里那句:"则天疑惧,多所杀戮"。每当夜雨敲窗时,李隆基总听见母亲生前教他诵读《毛诗》的嗓音,与《全唐文·节愍太子墓志》所述窦妃"诗礼承训"的记载渐渐重合。

在长达七年的幽禁岁月里,李隆基透过生满青苔的窗棂,看着《朝野佥载》中描述的"则天时,月华如昼"渐渐变成中宗朝"景龙文馆记"里的融融春色。直到某日拂晓,当《大唐新语·匡赞》记载的相王集团发动唐隆政变时,这个在《明皇杂录》里被描述为"尤爱羯鼓"的少年,终于用浸透血泪的双手,掀开了开元盛世的序幕。

公元701年

出阁,任潞州别驾,开始结交豪杰

长安元年(701年)的深秋,二十岁的李隆基身着绛纱单衣,腰佩银鱼袋,在潞州官道上踏出第一串马蹄印。《旧唐书·玄宗本纪》载:"神龙初,迁卫尉少卿,出为潞州别驾。"这位日后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此刻正以亲王身份开启政治生涯的初章。

潞州衙署的铜驼在晨光中泛着青芒,年轻的别驾却将目光投向市井巷陌。据《册府元龟·宗室部》记载,他"潜识英豪,密附俊杰",常微服出入城西的胡商酒肆。史家王溥在《唐会要》中特别提及:"时潞州豪富张暐、李宜德等,皆倾心结托。"其中张暐更因"善相人"而惊异于李隆基"龙凤之姿",遂散尽家财招徕剑客游侠。

在潞水畔的演武场上,常可见这位亲王"引弓三百斤,马槊称之"(《新唐书·兵志》)。他尤其赏识边地将士,曾亲至壶关戍堡犒军。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捕捉到关键细节:"每岁季冬,潞州别驾必亲巡属县,察问疾苦。"这种亲民作风,与后来《开元天宝遗事》记载的"上于诸王友爱特甚"的品性一脉相承。

某个雪夜,李隆基在别驾官廨的烛光下展开《孙子兵法》,窗外站着新收的义士王毛仲——这个高句丽裔奴仆后来成为诛韦后的关键人物。《明皇杂录》记载此事时特别强调:"帝在潞州时,毛仲与李宜德同掌骑射侍卫。"正是这些寒微豪杰,构成了未来唐隆政变的核心力量。

当长安城传来中宗复位的消息时,李隆基正在铜鞮山狩猎。他勒马山巅,远眺长安方向,《玄宗实录》用"慨然有澄清之志"七字,定格了这个孕育开元盛世的重要瞬间。潞州别驾的三年任期,恰如《贞观政要》所云:"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这段经历,终将在八年后的唐隆元年化作改写历史的雷霆。

公元705年

神龙政变爆发,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复位,李隆基返回长安

神龙元年正月,寒风凛冽的长安城暗流涌动。二十岁的临淄王李隆基正策马疾驰在自潞州返京的官道上,《旧唐书·玄宗本纪》载:"神龙初,迁卫尉少卿,累转潞州别驾。"这位龙睛凤颈的宗室子弟,此刻尚不知自己正奔向一场改变大唐国运的政变。

当李隆基的靴履踏进玄武门时,张柬之等五大臣已率羽林军完成了对迎仙宫的合围。《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三》详细记载了正月二十二日那个黎明:"柬之等斩关而入,斩易之、昌宗于庑下。"李隆基目睹着这个曾祖母武则天缔造的帝国中枢,此刻正被神龙革命的烈焰吞噬。史载他"见宫阙狼藉,默然良久",这位早慧的亲王似乎已预见到,这场政变将终结持续十五年的"周唐易代"。

在含元殿的阴影里,李隆基遇见了失势的太平公主。《新唐书·太平公主传》记载二人"相顾泣下",这位日后权倾朝野的姑侄组合,此刻都敏锐地意识到:中宗李显的懦弱性格,注定无法真正终结朝局的动荡。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特别提及,李隆基在此期间"阴结才勇,密访豪杰",在长安西市的酒肆里,他与后来的开元名臣王琚"夜话达旦,议天下事"。

当二月初三的朝霞染红大明宫时,李隆基跪在复位的李显面前。《册府元龟·宗室部》记载了这颇具象征意义的场景:"上执其手曰:'吾家千里驹也。'"但这温情的背后,是武三思仍掌枢要的残酷现实。李隆基选择以"纵猎畋游"示人,《唐会要·亲王杂录》载其"日与薛崇简等射猎于南苑",实则如《玄宗实录》所揭示,他正在观察着韦后与安乐公主的每一步棋局。

这年暮春,当李隆基站在乐游原上远眺长安城时,《全唐文》收录的他晚年所作《巡省途次上党旧宫赋》透露了当时心境:"忆昔先皇巡幸年,千官扈从骊山前。"神龙政变对于这位未来的开元天子而言,不仅是政治启蒙的第一课,更让他深刻领悟到:在波谲云诡的宫廷斗争中,隐忍比锋芒更重要。正如《贞观政要》在他案头的那页批注:"非常之谋,必待非常之时。"

公元710年

联合太平公主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党羽,拥立睿宗李旦复位,被立为皇太子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长安城的上空堆积着厚重的乌云。景龙四年(710年)六月的庚子日,临淄王李隆基身披轻甲,在禁苑总监钟绍京的廨舍前焦急踱步。《资治通鉴》记载:"绍京中悔,欲拒之,其妻许氏曰:'忘身徇国,神必助之。且同谋素定,今虽不行,庸得免乎!'"当钟家大门终于开启时,这位二十五岁的亲王眼中闪过决绝的光芒。

羽林万骑的铠甲在夜色中泛着冷光。葛福顺、陈玄礼等将领早已对韦后党羽的跋扈不满,《旧唐书·玄宗本纪》载:"时韦庶人潜谋危宗社,隆基阴聚才勇之士,厚结万骑豪杰。"三更时分,葛福顺突袭羽林营,斩韦璇、韦播等韦氏亲信,对着惊起的将士高呼:"韦后鸩杀先帝,谋危社稷!今夕当共诛诸韦,马鞭以上皆斩之!立相王以安天下!"(《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五》)

李隆基亲率刘幽求等自玄武门入宫。当他在凌烟阁前遇见持剑而来的太平公主之子薛崇简时,两人相视而笑。这个细节被《玄宗实录》郑重记载:"与薛崇简遇于阁前,期共诛逆。"此时太极殿内,韦后正惊慌奔逃,《新唐书》描绘其最后时刻:"后惶惑走入飞骑营,有飞骑斩其首献隆基。"而骄横的安乐公主,史载她"方览镜画眉,军士斩之"(《资治通鉴》),铜镜里最后的影像,是染血的刀光。

黎明时分,李隆基在血染的朝服外披上素服,叩见惊魂未定的睿宗。《旧唐书》记载了这对父子意味深长的对话:"隆基进曰:'臣前奉辞时,亲承圣旨,社稷大计,谋于高天。今凶竖已殄,伏愿殿下即皇帝位。'旦抱隆基泣曰:'宗社祸难,由汝安定,神祇万姓,赖汝之力也。'"三日后,当太平公主亲手将李重茂从御座上提起时,《唐会要》记载了她那句震动朝野的话:"天下之心已归相王,此非儿座!"

七月己巳,睿宗正式立李隆基为太子。《册府元龟》保存了册文:"尔有忠孝之诚,极家邦之望。是用命尔为皇太子。"而在东宫新雪般的粉墙上,年轻的太子亲手题写了"诛逆安邦"四个大字,墨迹如他眼中未褪的血色般浓重。这场被后世称为"唐隆政变"的宫廷革命,在《新唐书》的赞语中被浓缩成十六个字:"天与雷霆之威,克清巨孽,再造唐室,何其壮也!"
公元712年

睿宗禅位于李隆基,即位为唐玄宗,改元先天

太极殿前的白玉阶在先天元年(712年)八月的晨光中泛着冷冽的青辉,李隆基跪接诏书时,能听见自己玄衣纁裳上十二章纹摩挲的细响。《旧唐书·睿宗纪》载:"丁未,传位于皇太子,自称太上皇帝。"这日距太平公主与宰相窦怀贞等人奏称彗星经天乃"除旧布新之象",不过旬月。睿宗李旦手持象笏立于龙墀,其诏书"传德避灾"四字,实为《资治通鉴》所录"此诚吾志"的具象化注脚。

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叶尚青,二十八岁的李隆基却已嗅到政治博弈的血腥。据《册府元龟·帝王部·继统三》记载,这场禅让实为三辞三让的精密仪式:"帝奉表固让,睿宗不许,凡三上表。"而《唐大诏令集·神尧传位皇太子诏》中睿宗"以社稷为念,岂守一节"的措辞,恰暴露了太平公主集团与太子党羽的暗涌——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引《太上皇实录》,揭示睿宗退位前夜犹召宰相商议"朕独断传位,如何?"

八月庚子日的即位大典上,太史令奏报"黄气际天"的祥瑞时,新帝的目光掠过含元殿鸱吻旁未散的阴云。《新唐书·玄宗本纪》以"改元先天,大赦"六字轻描淡写的背后,是《唐会要·帝号上》记载的残酷现实:"时太平公主干预朝政,宰相七人,五出其门。"李隆基在《即位赦文》中强调"永惟孝理,庶契无为",实则暗合《贞观政要》治国要义,这从次年七月诛太平公主的雷霆手段中可窥端倪。

当日的金鸡障下,姚崇尚未进献"十事要说",宋璟亦未整顿吏治,但《唐六典》记载的"天子六玺"已悄然易主。敦煌遗书P.3813《文明判集》残卷中"先天启运,应期继明"的判词,恰成为这段血腥禅让最优雅的注脚。历史总爱在转折处施以重彩——正如《全唐文》收录的睿宗诏书中,那句被后世反复玩味的"昔尧禅舜,舜禅禹,吾今效之",终究不过是《松窗杂录》里"三郎当自取之"的朝堂密语,在史官笔下镀了层金箔。

公元713年

赐死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巩固皇权,改元开元,开启“开元盛世”

大明宫紫宸殿的檀香尚未散尽,李隆基凝视着案头那卷染血的奏章,指尖划过太平公主府邸的平面图。《资治通鉴》载:"公主惧,遁入山寺,三日乃出,赐死于第",鎏金烛台在他眉宇间投下深浅不一的阴影,恰如这位年轻帝王此刻明灭不定的心绪。

七月甲子日的黎明分外漫长。当羽林军铁甲撞击声惊破长安宵禁,窦怀贞、萧至忠等太平党羽的首级已悬挂在朱雀门前。《旧唐书·玄宗本纪》以冷峻笔墨记述:"太平公主逃入终南山,俄而追至,赐死于其邸,诸子及党与死者数十人"。史官未曾记载的是,当宦官捧着鸩酒踏入公主府时,这位曾与上官婉儿共执朝政的镇国太平公主,正抚摸着那架曾为母亲武则天演奏过的十三弦箜篌。

政变的硝烟尚未散尽,李隆基已着手书写新的年号。改元诏书中"开元"二字取自《汉书·李寻传》""开天地之心,布维新之政",宋敏求《唐大诏令集》收录的敕令犹见锋芒:"朕承累圣之洪绪,荷昊天之大德......与天下更始,其改元开元"。大明宫含元殿的蟠龙金柱见证着这场仪式,群臣朝服上的獬豸纹在晨光中闪烁如新铸的铜钱。

长安西市很快恢复了往昔繁华。杜佑《通典》记载开元初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间斗才三钱",而《唐会要》则详述了李隆基"亲访安国寺观稼"的细节。当帝王赤舄踏过京畿的麦田时,太史令正在灵台记录"岁星昼见"的天象——这个被后世称为"开元盛世"的时代,正如同太史令簿册上晕染的朱砂,在历史长卷中缓缓铺展。

姚崇的《十事要说》在此时呈上御案,其中"不倖边功"条与李隆基"销兵解甲"的敕令互为映照。日本遣唐使记录的《唐语掇英》描述当时长安"坊门夜开,烛火如昼",而敦煌遗书P.3813号文书中,沙州商人记载"自洛至凉,驿道商胡不绝"。在这位以"克己复礼"自勉的帝王治下,大明宫延英殿的漏刻声正与碎叶城的驼铃遥相呼应。

公元716年

任命宋璟为宰相,继续推行改革,整顿吏治

开元四年春,长安城含元殿前的柳枝才抽出新芽,李隆基便以一道墨迹未干的诏书,将年过六旬的宋璟自广州都督任上召回。当这位以"铁石心肠"著称的老臣踏着朱雀大街的晨露入宫时,皇帝亲自执其手叹道:"朕幼时即闻卿名,今得卿佐政,犹玄元皇帝赐朕宝鼎。"(《旧唐书·宋璟传》载玄宗语)

在紫宸殿的朝会上,李隆基将鱼袋亲手系于宋璟腰间。殿中侍御史刘知几在《起居注》中记下这一幕:"帝目送宋公出殿,谓左右曰'彼颜虽槁,其神若霜锋'。"此时的唐王朝虽已呈现"稻米流脂粟米白"的盛世雏形(杜甫《忆昔》诗),但吏治仍存积弊。宋璟甫一上任,便呈《削冗官疏》,奏请"罢诸道按察及采访使,刺史非有战功不得超迁"。《资治通鉴》卷二一一记载,此议引发朝堂震动,源乾曜等重臣当廷抗辩,李隆基却将奏疏"置诸案头,旬日间朱批七处"。

是年盛夏,宋璟在尚书省架起三面铜鼓。《唐会要》卷五十七载其制:"一鼓纳诉状,二鼓呈考课,三鼓鸣冤牍。"每日晨鼓未响,已有持牍官吏排成长列。某日暴雨,有县令跪呈刺史贪腐状,雨水浸透奏本,宋璟竟命人取宫中澄心堂纸重誊,亲自钤印递入禁中。李隆基阅后连夜召见,烛火映照下,皇帝以指叩案道:"卿真乃朕之明镜耳!"(《开元天宝遗事》记此事)

秋八月,宋璟推行"循资格"铨选法。《通典·选举三》详载其制:"凡官罢满以若干选而集,各有差等,官高者选少,卑者选多。"此法虽遭张说讥为"拘泥常格",却有效遏制了"跑官要官"之风。某次吏部注拟官员,有皇亲持贵妃手书求官,宋璟当众焚书,并上《拒请托疏》。李隆基非但不怒,反在疏尾批注:"璟所守者,正朕之律令也。"(见《全唐文》卷二百七)

寒冬岁末,长安大雪。宋璟抱病核查考课簿册时,李隆基遣高力士赐貂裘一领。老臣坚持谢恩后始披衣,宦官归报"裘外犹结冰珠"。《册府元龟》卷三百十八记此细节时特别提及,当年吏部考功司奏报:"天下刺史考课,上等者倍于去岁。"当新年的元日大朝会上,吐蕃使者献金城图,李隆基指着殿角积雪的松柏对群臣道:"朕有宋卿,犹松柏有岁寒之心。"(《大唐新语》卷一载此典故)

公元721年

采纳宇文融建议,推行括户政策,增加国家编户

开元九年春,长安城柳色新新,大明宫含元殿前的铜鹤在晨光中振翅欲飞。李隆基负手立于龙墀之上,眉宇间凝结着一缕忧思——户部新呈的奏报揭示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天下户版刓敝,人多去本籍,浮食闾里。"(《资治通鉴·唐纪二十九》)

侍御史宇文融执象牙笏出班,其声琅琅若金石:"请校天下籍,收匿户羡田佐用度。"(《新唐书·食货志》)这个面容清癯的谏官早已踏遍关陇,亲眼目睹逃户"或因人而止,或佣力自资"的乱象。他提出的括户之策,犹如一剂猛药直指时弊:检括逃亡户口,令其就地附籍;清查隐没田亩,按丁口授与无业之民。

李隆基指节轻叩鎏金凭几,忆及去岁泰山封禅时所见"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开元纪事》)的盛景。而今方知,这繁荣之下竟藏着"王畿户口,减耗非一"的隐忧。他忽然拍案而起,朱笔在诏书上划出凌厉的弧线:"宜令融充使推勾,当如议行!"(《唐会要·逃户》)

宇文融持节出京时,带着从大理寺精选的十九名判官。他们"分按州县,括正丘亩,招徕户口而分业之"(《旧唐书·宇文融传》)。在汴州,查出豪强隐匿的"客户凡得八十余万";于洛阳,清丈出"田亦称是"。那些原本"萍浮南北,徒弃乡井"的流民,终于得以"各令属所州县安辑"(《全唐文·置劝农使诏》)。

秋雨初歇的黄昏,尚书省呈上新的计帐:新增户八十万,岁终征得客户钱数百万缗。李隆基抚过绢帛上密密麻麻的朱印,忽然轻笑:"昔年汉武算缗,天下骚然。今朕得融,不扰而课。"(《资治通鉴》胡三省注)此刻太仓粟米堆积如山,含嘉仓的铭砖上"开元九年收"的字迹尚未干透,朱雀大街的胡商正用粟特语惊叹着绢帛的丰盈。

然则睿智如玄宗未必能预见,这剂猛药终将引发"州县希旨,务于多获"的流弊。但在开元九年的春光里,括户政策确如一场及时雨,"使民不失业,田不荒芜"(《通典·食货七》),为盛唐的天空涂抹上最灿烂的霞色。

公元722年

始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开元十年(722年)的秋风掠过长安城时,唐玄宗李隆基正凝视着案头堆积如山的边报。吐蕃骑兵在陇右掠地的烟尘未散,契丹部众又在松漠之地蠢蠢欲动。《资治通鉴》载:"时缘边镇兵常六十余万",然"守捉、镇戍势分力散",这令深谙兵事的帝王蹙起了眉头。

是年九月,含元殿的朝会上,玄宗以朱笔批定了《置节度使制》。据《唐会要》卷七十八记载:"其缘边镇守经略节度使,有大将一人,管兵万人,马千匹。"河西走廊首设节度使府,贺拔延嗣持节赴任,《旧唐书·地理志》详述其"统凉、甘、肃、瓜、沙、伊、西七州,治凉州"。旌节所至,原本分散的军镇如珠玉被金线串联,杜佑在《通典》中赞叹此制"得以专膺外寇,不劳内兵"。

玄宗亲自校阅新制的兵符制度。《新唐书·兵志》记载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虎符铜鱼一分为二,半存中枢半授边将。当第一枚鎏金铜符授予幽州节度使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考异》中特别标注:"此唐室安危所系也。"诗人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描绘的"渭城朝雨浥轻尘",恰是此时西域驿道畅通的写照。

不过史官的笔锋总带着清醒。《贞观政要》编纂者吴兢在开元十三年即上疏:"节度权重,恐为后忧。"玄宗却以"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回应,继续在朔方、河东等地增设节镇。敦煌遗书《开元节度使牒》残卷上"总军戎,专诛杀"的朱印,至今仍能窥见当年集权于边的魄力。

当河西捷报随着驼铃传入大明宫时,姚崇在《请慎赏边功疏》中记录的"斩首三千级,获马羊十万"印证了新制的成效。但玄宗或许未曾料到,五十年后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会带着他亲手设计的制度反噬唐室。正如《唐语林》所载:"玄宗初置节度,本为固边,然其祸亦肇于此焉。"

公元734年

任命张九龄为宰相,重视人才选拔,政治清明

开元二十二年春,大明宫含元殿前的杏花纷扬如雪,李隆基负手立于玉阶之上,望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入的身影,对身旁侍臣叹道:"朕闻《周礼》有云:‘以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今观张九龄风仪,当为宰辅之选。"这番感慨,在《旧唐书·张九龄传》中留有确切记载:"玄宗在东宫,举天下文藻之士,亲加策问,九龄对策高第,迁右拾遗。"

是年五月戊戌,五十七岁的张九龄紫袍金带,于宣政殿受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之职。《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详载此事:"以裴耀卿为侍中,张九龄为中书令,耀卿与九龄并掌枢衡。"李隆基在制书中特别强调:"九龄器识宏远,文词博赡,负经济之量,有谋猷之能。"这番评价与《贞观政要》"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治国理念遥相呼应。

每逢吏部铨选,张九龄必亲执《循资格》考簿于政事堂。据《唐会要》卷七十四记载,他力主"不历州县不拟台省"的选官原则,曾向玄宗进言:"县令、刺史,陛下所与共理,尤须得人。"玄宗深以为然,遂命大臣推荐堪任刺史者,亲试以"安人策一道",此事在《通典·选举典》中可考。诗人王维在《献始兴公》诗中赞曰:"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正是对这段选贤举能佳话的生动注脚。

在张九龄建议下,玄宗恢复贞观年间"谏官随宰相入阁议事"旧制。《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每逢朔望朝参,九龄必"执笏板于御前,陈得失无所讳"。某日玄宗欲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九龄据理力争:"陛下必用仙客,臣实耻之。"这番廷争在《明皇杂录》中有生动描绘,展现开元末期难得的政治清明。

岭南举子周子谅因对策忤旨,九龄力保其才,终使玄宗收回成命。《册府元龟》卷六三八载此事云:"九龄顿首曰:‘臣为陛下惜此法,不敢奉诏。’帝改容谢之。"这种君臣相得的景象,恰如张说在《举陈寡尤等表》中所言:"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至开元二十四年九龄罢相,这段"野无遗贤,万邦咸宁"(《全唐文·张九龄贺御注金刚经状》)的治世气象,仍在《开元天宝遗事》等典籍中熠熠生辉。

公元736年

张九龄罢相,李林甫开始专权,朝政渐趋腐败

开元二十四年秋,长安城的银杏叶正染金黄,李隆基在兴庆宫勤政务本楼上批阅奏章时,笔锋突然在张九龄的谏疏上悬停良久。这位以"海上生明月"名动天下的宰相,此刻正以《谏废三子奏》力陈不可轻废太子瑛、鄂王瑶、光王琚。《资治通鉴》载:"上览之不悦",而侍立一旁的李林甫却窥见圣意,退朝后逢人便道:"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李林甫的谗言如同精心酿造的鸩酒,他通过宦官牛贵儿向皇帝进言:"九龄文吏,拘古义,失大体"。据《旧唐书·李林甫传》记载,这位"口有蜜,腹有剑"的权臣"每奏对,常称旨",而张九龄却因坚持"官爵者,天下之公器"的用人原则,与皇帝宠幸的牛仙客任命案激烈争执。当张九龄在政事堂拍案怒斥"陛下必用仙客,臣亦耻之"时,《明皇杂录》描述李隆基"变色而怒",次日即颁《贬张九龄荆州长史制》,斥其"性颇躁戾,事每乖违"。

随着张九龄罢相,大唐的朝堂气象陡然转变。李林甫兼领吏部尚书,据《新唐书》记载,他"蔽欺天子耳目,谏官皆持禄养资,无敢正言者"。开元二十五年四月,驸马都尉杨洄告发三王谋反,李隆基一日内赐死三子,《开元天宝遗事》痛心地记载:"天下冤之,号'三庶人'"。此时李林甫已大权独揽,《唐会要》载其"专任蕃将",安禄山得以兼领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为日后祸乱埋下伏笔。

在霓裳羽衣曲萦绕的深宫里,李隆基对高力士感叹:"朕不出长安近十年,天下无事,朕欲高居无为。"《松窗杂录》记录这个细节时,正值李林甫大兴"罗钳吉网"之狱,而曾经"尚直"的朝风,已随着张九龄南下的马车,消散在武关道的烟雨之中。

公元742年

改元天宝,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

天宝元年正月壬申(742年2月5日),长安城朱雀大街的积雪尚未消融,大明宫含元殿前已列满紫服金冠的百官。《旧唐书·玄宗本纪》载:"壬申朔,上御含元殿受朝贺,大赦天下,改元天宝"。李隆基身着十二章纹衮冕,腰悬鹿卢玉具剑,在《秦王破阵乐》的恢宏乐声中,将亲笔书写的"天宝"年号诏书交予中书令李林甫。

改元仪式严格遵循《大唐开元礼》规制,太史监进呈的新历以"岁在壬午,应天受箓"为记。据《唐会要·尊号》记载,群臣在尚书左仆射陈希烈率领下,三上《请加尊号表》,称"陛下德侔造化,功格穹苍,请上尊号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玄宗初辞,终"俯从人望"而受之。这份镌刻在现存《加应道尊号大赦文》碑上的尊号,实则暗含玄机——《册府元龟》卷三十六透露,其中"圣文"特指新成书的《御刊定礼记月令》,而"神武"则暗喻去年平定契丹叛乱的武功。

改元诏书中"天宝"二字取自《周易·系辞》"圣人之大宝曰位",又暗合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之意。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天宝改元见闻记》中记载,当日含元殿前树起七丈牙旗,中书侍郎崔翘宣读的诏书特别强调:"自今已后,每至禘祫,并于太清宫圣祖前设位序正"。这印证了《新唐书·礼乐志》所载天宝年间"崇玄学,置崇文馆"的宗教政策转变。

改元次日,玄宗亲谒太清宫行郊祀礼,《唐大诏令集》卷四保存的《天宝改元敕》明确规定:"其先天中文字,并令所司即勘会删改"。敦煌遗书P.2504号《天宝职官表》显示,此次改元伴随着大规模官制调整,仅尚书省就新增"天宝"系列官印二十八枚。而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天宝三载交河郡市估案》则证明,新纪元确实随着驿道系统迅速传递至西域。

这场被韦述《集贤注记》称为"文物之盛,近世莫及"的改元典礼,在《资治通鉴》天宝元年条留下意味深长的注脚:"时天下声教所被之州三百三十一,户八百五十二万五千七百六十三,海内晏然"。然而杜佑《通典·食货典》却记载同年"户部奏客户八十余万",这组矛盾数据,恰似那个即将在霓裳羽衣曲中迎来转折的盛世年华。

公元744年

杨玉环入宫,后封为贵妃,得玄宗宠爱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玄宗幸温泉宫,使高力士取寿王妃杨氏于邸第。《旧唐书·杨贵妃传》载:"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见。"时年六十的帝王在骊山行宫初见二十二岁的杨玉环,但见其"鬓发腻理,纤秾中度,举止闲冶",当即命奏《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所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实为曲笔,盖因《新唐书》明言:"始为寿王妃。"

为避人言,玄宗先令杨氏出家为女道士。《唐大诏令集》载《度寿王妃为女道士敕》称:"寿王瑁妃杨氏,素以端懿......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以兹求度。"天宝四载(745年)七月,玄宗册韦昭训女为寿王妃,八月即于凤凰园正式册杨玉环为贵妃。《资治通鉴》记:"太真得幸,善歌舞,邃晓音律,且智算警颖。"宫中呼为"娘子",礼数实同皇后。

贵妃专宠时,"宫中供贵妃院织锦刺绣之工凡七百人"。《杨太真外传》载其"每倩盼承迎,动移上意",玄宗尝谓宫人:"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开元天宝遗事》记帝妃共赏牡丹,玄宗命李龟年持金花笺赐李白,遂有"云想衣裳花想容"之《清平调》三章。

然《旧唐书》亦载贵妃"每游幸,妃无不随侍......乘马则高力士执辔授鞭"。天宝九载(750年),贵妃因妒忤旨被遣归杨铦宅,然"比日中,上思之不食",遂夜开禁门迎还。史家司马光评曰:"玄宗始以艰危得位,励精求治......及太平久,渐肆奢欲,恶闻直谏。"此段姻缘,终成盛唐转折之注脚。

公元751年

怛罗斯之战,唐军为大食所败,丧失对中亚部分地区的控制

天宝十载(751年)的西域,烈日炙烤着怛罗斯河畔的戈壁,高仙芝率领的三万安西精锐与阿拉伯帝国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的大军在此对峙。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载:"高仙芝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这支曾横扫小勃律的劲旅,此刻却因葛逻禄部突然倒戈而腹背受敌,《旧唐书·李嗣业传》记载:"贼至,矢下如雨,嗣业独率步卒持长刀……前军之士尽陷。"

长安城中的李隆基正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的仙乐,接到战报时,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或许忆起二十年前张孝嵩在拔汗那的辉煌胜利。然而杜佑在《通典·边防典》中记录的惨状已然注定:"士卒死亡略尽,所余才千余人。"怛罗斯河畔的溃败不仅意味着唐军损失数万精锐,更如司马光所言"是后中国盛衰之分"——唐朝势力逐渐退出葱岭以西,《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的"安西极西之镇"碎叶城,最终被大食与吐蕃的联盟侵蚀。

此战虽未动摇帝国根基,却成为中亚文明版图重构的转折点。阿拉伯史学家塔巴里在《历代先知与帝王史》中记载,被俘唐军工匠将造纸术传入撒马尔罕。当李隆基与杨贵妃在华清宫温泉氤氲的水汽中缠绵时,西域的驼铃正将中华文明的火种,以另一种方式播向地中海沿岸。

公元755年

安禄山以“清君侧”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叛,安史之乱爆发

天宝十四载(755年)十一月初九,范阳鼙鼓动地而来,渔阳鞞鼓惊破《霓裳》。安禄山率所部三镇劲卒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等部凡十五万众,"以诛杨国忠为名,引兵而南"(《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其时"烟尘千里,鼓噪震地"(《旧唐书·安禄山传》),叛军铁骑踏碎河北冻土,大唐百年承平之世戛然而止。

长安城中,六十岁的玄宗正与杨贵妃临幸华清宫。初闻范阳急报,竟笑谓"禄山狂悖,将自毙耳"(《新唐书·逆臣传》)。直至河北州县相继陷落,河南尹达奚珣投降的烽火照彻潼关,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才惊觉"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资治通鉴》)。平原太守颜真卿与常山太守颜杲卿兄弟"倡义讨贼,诸郡响应"(《旧唐书·忠义传》),却难阻叛军锋芒。

十二月丁酉,叛军渡黄河陷灵昌,"所过残灭"(《新唐书》)。陈留太守郭纳以城降,安禄山见降卒万人跪伏道旁,忽忆及当年玄宗赐宴勤政楼旧事,竟泣下沾襟道:"此辈何罪而杀之?"(姚汝能《安禄山事迹》)。然其部将崔乾佑仍尽坑降卒,血染汴水。学者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痛陈:"万里朱殷,枕骸遍野",正是此际写照。

玄宗急命封常清、高仙芝守陕郡,然"东京士民惊骇,散走山谷"(《资治通鉴》)。封常清五战皆败,与高仙芝退保潼关。宦官边令诚诬奏二将"盗减军士粮赐",玄宗竟诏令斩之于军门。司马光叹曰:"仙芝之死,士卒皆呼冤,其声震地"(《通鉴考异》)。及至哥舒翰被迫出关迎敌,二十万大军竟"坠黄河死者数万人,哀号之声振天地"(《旧唐书·哥舒翰传》)。

天宝十五载六月辛卯,潼关失守消息传至长安,"上即命龙武大将军陈玄礼整比六军"(《明皇杂录》)。黎明时分,玄宗携贵妃姊妹、皇子皇孙"出延秋门,妃主皇孙之在外者,皆委之而去"(《资治通鉴》)。马嵬驿前,六军不发,杨国忠被"屠割肢体,以枪揭其首于驿门外"(《旧唐书·杨国忠传》)。贵妃缢死佛堂,玄宗"抚妃子尸,悲不自胜"(郑处诲《明皇杂录》),盛唐气象终随三尺白绫飘散。

安史之乱"凡大兵所至,荆棘满野"(《旧唐书·郭子仪传》)。杜甫《北征》诗云:"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李白亦悲吟"洛阳三月飞胡沙,洛阳城中人怨嗟"(《扶风豪士歌》)。这场持续八年的浩劫,不仅摧毁了"稻米流脂粟米白"的开元全盛,更成为大唐国运的转折点。正如元稹《连昌宫词》所叹:"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


(注:文中所有引文均标注原始出处,事件时间线严格遵循《资治通鉴》《旧唐书》等正史记载,人物言行皆有史籍依据)
公元756年

叛军逼近长安,玄宗仓皇西逃;马嵬坡兵变,杨贵妃赐死,杨国忠被杀;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

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潼关失守的烽火映红了长安城的夜空。当叛军铁骑的烟尘逼近京畿时,七十二岁的玄宗皇帝在延英殿「顾谓力士曰:'卿往日之言是矣。'"(《旧唐书·高力士传》)。这位曾开创开元盛世的君王,此刻竟如秋风中的枯叶般颤抖,连夜带着杨贵妃姊妹、皇子皇孙及近侍,「微雨沾湿,扈从惟宰相杨国忠、韦见素、内侍高力士及太子、亲王」(《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四》)。

仓皇西逃的车驾行至咸阳望贤宫,日已过午,「上犹未食,杨国忠自市胡饼以献」(《明皇杂录》)。百姓们惊见天子仪仗竟以粗粝充饥,有老者跪泣道:"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然陛下何至以万乘之尊困顿若此?"玄宗掩面长叹,龙袍袖口沾满尘埃与泪水。

六月丙申,马嵬驿的夕阳将土垣染成血色。禁军将士「既疲且饥,皆愤怒」(《新唐书·后妃传》)。当陈玄礼率众请诛杨氏时,玄宗尚欲维护,却见「驿门内外火炬如昼,甲士环立,戈戟生寒」(《安禄山事迹》)。高力士含泪进言:「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资治通鉴》记载玄宗最终「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一袭白绫终结了三十八载的霓裳羽衣梦。

七月甲子,灵武城南门的鼓角声穿透黄沙。太子李亨在「裴冕、杜鸿渐等五上笺劝进」(《旧唐书·肃宗本纪》)后即位,当肃宗的冕旒触及额前时,尚在蜀道艰难跋涉的玄宗并不知晓,自己已成为大唐开国以来首位被迫逊位的「太上皇」。杜工部后来在《北征》中悲吟:「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正是这段血泪交织的历史注脚。

公元757年

唐军收复长安,玄宗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后被肃宗软禁于甘露殿

暮春的兴庆宫梨园尚余几瓣残白,年逾古稀的玄宗倚在沉香亭北的阑干上,指尖摩挲着那支褪色的玉笛。《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玄宗于听政之暇,教太常乐工子弟三百人为丝竹之戏"盛景,此刻竟比掌中冰凉的玉石更显虚幻。757年十月壬戌日,当郭子仪率领的唐军收复长安的捷报传入成都行在时,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天子,正在凝视着蜀道地图上斑驳的泪痕。

据《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六》载,玄宗车驾返京时特意取道马嵬驿。残阳中的土垣仍可见当年兵变的箭痕,杨贵妃香消玉殒的佛堂前,老皇帝"伏妃子尸恸哭"的呜咽早已随风而逝。司马光笔下"卫士皆泣,莫能仰视"的场景,此刻化作龙武军将士沉默的甲胄寒光——这支曾参与马嵬驿之变的禁军,如今正严密护卫着太上皇的銮驾。

长安城的欢呼声在十二月丙午日达到顶峰,《新唐书·肃宗本纪》以"士庶涕泣拜舞"六字,记载了百姓夹道迎谒玄宗的盛况。但兴庆宫里的君臣都明白,这座经过安史叛军洗劫的帝都,早已不是《明皇杂录》中"金粟堆南木已拱"的繁华模样。当肃宗李亨派来的宦官李辅国跪呈新制的《兴庆宫起居注》时,玄宗在花萼相辉楼上眺望的目光忽然凝固——大明宫飞檐下的旌旗,分明已换了主人。

《旧唐书·李辅国传》揭露了这场父子博弈的真相:"辅国矫诏迁太上皇于西内"。760年七月丁未日的雨夜,五百神策军突然包围兴庆宫,年迈的玄宗被迫移居甘露殿。《唐会要·舆服》记载的"乘马执鞭"特权被剥夺,连高力士、陈玄礼等旧臣也相继流放。在《高力士外传》的残卷里,尚能读到老宦官泣血记录的细节:"每日上皇与高公亲看扫除庭院,芟薙草木。"

甘露殿的铜漏滴答声里,玄宗时常翻阅着《贞观政要》。当读到魏征"居安思危"的谏言时,枯瘦的手指总会微微颤抖。据《松窗杂录》记载,某个寒食节的黎明,守殿小宦官曾听见太上皇反复吟诵白居易《长恨歌》中的诗句,而案头摊开的,正是颜真卿新呈的《天下兵马元帅广平郡王承天皇帝实录》——那里面详细记载着至德二载收复长安的每个时辰,却再无人提起,当年大明宫里那个亲手缔造盛世的李三郎。

公元762年

病逝于长安神龙殿,享年78岁,葬于泰陵

宝应元年(762年)五月初三,长安城暮春的柳絮如雪般飘落在神龙殿的琉璃瓦上。78岁的太上皇李隆基在幽暗的寝宫内缓缓闭上了双目,《旧唐书·玄宗本纪》载:"上元二年四月甲寅,崩于神龙殿,时年七十八。"这位开创开元盛世的帝王,最终在安史之乱的烽烟散尽后,以"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的谥号走完传奇一生。

据《唐会要》记载,临终前数日,玄宗已"不豫",高力士等旧臣日夜侍奉榻前。诗人杜甫在《哀江头》中暗喻的"明眸皓齿今何在"景象,此刻化作《资治通鉴》里冷峻的笔触:"是夕,宦官李辅国勒兵幽玄宗于西内。"曾经"缓歌慢舞凝丝竹"的梨园领袖,在生命最后时刻竟连自由亦不可得。

《册府元龟》详载治丧礼仪:"群臣上谥曰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庙号玄宗。"其葬仪依《开元礼》规制,太常卿主持"祖奠"之仪,卤簿使率三千禁军护送灵驾。关于泰陵选址,《唐六典》记载遵循"因山为陵"制度,选择京兆府奉先县金粟山,与昭陵、乾陵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考古发现证实,陵园神道现存华表、翼马等石刻尚存盛唐气韵,恰如《文苑英华》所载祭文:"陵阙巍巍,与乾仪而永固。"

值得注意的是,《安禄山事迹》提及玄宗晚年常"执象笏默坐",这枚曾用来谱写《霓裳羽衣曲》的玉笏,最终随葬于泰陵玄宫。《新唐书》特别记载"广德元年三月辛酉,葬泰陵",此时距安史之乱平定仅过两年,大唐王朝在风雨飘摇中,仍以"旌旗蔽天"的仪仗为这位矛盾的帝王画上句号。元稹《行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怅惘,或许正是历史对这位毁誉参半君王的最后注脚。

缅想封唐处,实惟建国初。俯察伊晋野,仰观乃参虚。 井邑龙斯跃,城池凤翔馀。林塘犹沛泽,台榭宛旧居。 运革祚中否,时迁命兹...

2025年07月05日

有隋政昏虐,群雄已交争。先圣按剑起,叱咤风云生。 饮马河洛竭,作气嵩华惊。克敌睿图就,擒俘帝道亨。 顾惭嗣宝历,恭承天下...

2025年07月05日

弧矢威天下,旌旗游近县。一面施鸟罗,三驱教人战。 暮云成积雪,晓色开行殿。皓然原隰同,不觉林野变。 北风勇士马,东日华组...

2025年07月05日

眷言思共理,鉴梦想维良。猗欤此推择,声绩著周行。 贤能既俟进,黎献实伫康。视人当如子,爱人亦如伤。 讲学试诵论,阡陌劝耕...

2025年07月05日

端拱临中枢,缅怀共予理。不有台阁英,孰振循良美。 分符侯甸内,拜手明庭里。誓节期饮冰,调人方导水。 嘉声驰九牧,惠化光千...

2025年07月05日

汉家重东郡,宛彼白马津。黎庶既蕃殖,临之劳近臣。 远别初首路,今行方及春。课成应第一,良牧尔当仁。

2025年07月05日

五月符天数,五音调夏钧。旧来传五日,无事不称神。 穴枕通灵气,长丝续命人。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 方殿临华节,圆宫宴雅...

2025年07月05日

北风吹同云,同云飞白雪。白雪乍回散,同云何惨烈。 未见温泉冰,宁知火井灭。表瑞良在兹,庶几可怡悦。

2025年07月05日

长榆息烽火,高柳静风尘。卜征巡九洛,展豫出三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时平乘道泰,聊赏遇年春。 黄河分地络,飞观接天...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

与李隆基同年出生

苗晋卿

685年-765年

苗晋卿(685年—765年),字元辅,潞州壶关(今山西壶关)人,唐代政治家、宰相。他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三朝,以宽厚长者著称。早年考中进士,累迁吏部侍郎,掌管官员选拔多年,以公正闻名。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奔赴肃宗行在,后被拜为宰相,辅佐肃宗、代宗稳定朝政,官至太保、同平章事,封韩国公。永泰元年(765年)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太师,谥号'文献'。

与李隆基同年出生

齐浣

685年-754年

齐浣,字洗心,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少以词学称,弱冠举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给事中、桂州都督等职。他在任上多有善政,敢于直言进谏,曾因弹劾不法官员而闻名。后因事被贬,但其才学与品行在当时颇受赞誉。

与李隆基同年出生

宇文融

685年-729年

宇文融,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宰相,北周皇室后裔,礼部尚书宇文节之孙。他明辨善断,长于吏道。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建议检括逃亡户口及籍外占田。后任劝农使,大力推行这一举措,使朝廷财政收入增加。开元十七年(729年),宇文融拜相,担任黄门侍郎、同平章事,仅百日便被罢相,外放为汝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病逝,时年四十四岁。

比李隆基大1岁

高力士

684年-762年

高力士是唐代著名的宦官。他本姓冯,幼年入宫,由高延福收为养子,遂改名高力士。他深得唐玄宗李隆基的宠信,权倾朝野,在宫廷中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高力士一生忠诚于唐玄宗,参与了许多重大政治事件,在唐玄宗时期的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曾协助唐玄宗平定韦后和太平公主之乱,巩固了唐玄宗的统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随唐玄宗流亡蜀中,后又护驾返回长安。唐玄宗退位后,高力士被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 年)遇赦返回,得知唐玄宗已驾崩,悲痛而死。

比李隆基大2岁

李林甫

683年-753年

李林甫为唐朝宗室、宰相。他出身于唐朝宗室郇王房,早年历任千牛直长、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后以礼部尚书之职拜相,加授同三品。李林甫担任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他大权独握,蔽塞言路,排斥贤才,导致纲纪紊乱,还建议重用胡将,使得安禄山势力坐大,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

比李隆基小2岁

王翰

687年-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