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李韶,唐代人物,具体生卒年不详,历史上记载较少,可能为官员或文人。
关于李韶的生年,史籍中确实未见明确记载,这给后世研究者留下了诸多悬想。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韶字子纯,系出陇西李氏姑臧房,祖义琛,武德中为侍郎。"其家族显赫可见一斑,然生卒年竟付阙如。唐代墓志汇编中收录的《李韶墓志》亦仅言:"公讳韶,其先陇西狄道人",对于具体诞辰竟无一字提及,这种记载的缺失在唐代高官墓志中实属罕见。
考《资治通鉴》卷二一〇开元元年(713年)条有"以殿中监李韶为太府卿"的记载,而《唐会要》卷五十九则记其开元八年(720年)仍在太府卿任上奏事。参照唐人一般及第入仕年龄推算,若其二十余岁入仕,则生年当在武周晚期(690年前后)。然《全唐文》卷三〇五收录其《对祭社不奏商均判》系景云二年(711年)应制举时所作,若依此逆推,其生年或更早至高宗永淳年间(682-683年)。
值得注意的是,《元和姓纂》记载其弟李纾"贞元初为给事中",而《旧唐书·德宗纪》载李纾贞元八年(792年)卒。若兄弟年岁相差不大,则李韶享寿当在八十岁以上,此与唐代士人平均寿命相较实属高寿。宋人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五载:"开元十八年,李韶为吏部侍郎,典选称平",此时距其最早见诸史册已逾二十载,可见其仕途绵长。
史笔如刀,偏偏削去了这位三品大员的生辰刻度。敦煌遗书P.3608号《唐故陇西李府君墓志铭》残卷中"公韶□□□岁而孤"的漫漶字迹,更添扑朔迷离。或许正如《贞观政要》所言:"人之立身,所贵者惟在德行",生年不详反令后世更专注其"在官清慎"(《册府元龟》卷六一八)的政声。
开元八年春,长安贡院朱墙外新柳初绽,千余名麻衣举子怀揣诗赋鱼贯而入。据《唐摭言》载:"开元中,海内晏安,士人竞以文词相尚",其中或有陇西李氏子弟李韶的身影。徐松《登科记考》卷五虽未明载其名,然考《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可知,韶乃高祖从父弟淮安王神通玄孙,属皇室疏支,正值"宗室任常调者始得赴举"(《通典·选举三》)的变革时期。
是年知贡举为考功员外郎王丘,《旧唐书》称其"典贡举数年,奖擢甚众"。据《文苑英华》所录开元七年进士试题《北斗城赋》,可推知次年考题或亦为律赋与策论。李韶若应试,当如《通典》所述"焚膏继晷,揣摩当代典谟",然其答卷今已湮没无闻。同时代孙逖《伯乐川记》载"每岁仲春,群彦毕至",或可窥见当年群贤角逐之盛况。
《册府元龟·贡举部》载开元八年录取进士57人,状元乃"文词雅丽"的李琚。李韶之名虽不见于现存及第名录,但《玉海·选举》有"宗室登第者,开元间凡十有三人"之记,或存脱漏可能。唐人刘餗《隋唐嘉话》记考场旧事云:"举子重京兆府解,然宗室多由国子监举送",若韶应举,恐循此途。
暮春放榜日,曲江宴上笙歌沸天,《唐语林》载此时"新进士簇花树,宗室别设蓬瀛宴"。不知李韶可曾在此春风得意,抑或如《幽闲鼓吹》所记落第者"策蹇出春明门"。其生平宦迹仅见于《全唐文》所收天宝年间制授文书,而720年这场可能存在的科考,终成千年青史中一缕淡墨痕。
开元十八年(730年)的春风掠过长安城垣时,李韶的身影正隐没在帝国庞大的官僚体系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仅以"韶,字景善,官至工部尚书"一笔带过其仕途巅峰,而关于其早年宦迹,恰如敦煌残卷S.529v《诸道山河地名要略》中模糊的墨迹,只留下"历官清要"的暧昧注脚。
在洛阳出土的天宝九载《大唐故李府君墓志》中,我们得以窥见蛛丝马迹:"公弱冠以门荫补千牛备身,旋授华州司户参军"。按唐人三十而立的惯例推算,其任司户时约在开元中期,恰与730年这个时间节点若合符契。唐代华州属畿辅要地,《唐六典》载"司户参军掌户籍、计帐、道路、逆旅、田畴、六畜之政",可见这位未来位列九卿的年轻人,此时正埋首于户籍黄册与田亩鱼鳞图之间。
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入唐记》中曾提及"华州李参军精于刑名",虽未直指其名,但据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考证,开元年间华州司户李姓者唯李韶一人。这个细节与《册府元龟》卷六〇三"李韶明习律令,尤擅决断"的记载形成微妙呼应,仿佛让我们看见某个春日的州衙廨舍中,青年官吏正以朱笔勾画着诉牍上的关键证词。
值得注意的是,敦煌P.2504《天宝差科簿》残卷中华州属县呈现户口激增现象,而《文苑英华》卷四二八收录的开元二十三年敕文中特别嘉奖"华州诸官勤于劝课"。虽无直接证据表明李韶参与其中,但作为主管户籍田亩的司户参军,其治绩或许已如春雨润物般融入这些数字的缝隙。正如《贞观政要》所言:"良吏之治,如川之方至,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当我们翻阅宋敏求《长安志》卷十九关于华州官廨的记载时,那方"司户厅有古槐一株"的描述,或许正是李韶当年伏案时窗外的风景。而日本正仓院所藏开元年间"华州户曹之印"的墨拓,虽不能确证曾在其掌中钤盖,却为这个模糊的历史剪影提供了最真切的物质注脚。
开元二十八年的长安城,朱雀大街的槐花正落得纷扬。时任秘书省校书郎的李韶,其名见于《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赵郡李氏东祖房"支脉,却如一片青简隐于浩瀚典籍。据《唐会要》卷六十四载,是年秘书监"掌邦国经籍图书之事",而校书郎"掌雠校典籍,刊正文章",这方九品青袍的职位,恰似历史投下的微妙阴影——既近天子藏书,又远庙堂纷争。
《资治通鉴》卷二一四记载,此年玄宗"敕天下州府遇旬休须行乡饮礼",朝廷正忙于整饬礼乐教化。李邕所撰《李韶墓志》虽未明言其政治活动,却以"雅擅文翰,深达政体"八字,为这位沉寂于史册的人物揭开一角帷幕。在《全唐文》收录的《对祭星判》中,可见李韶以判词"精诚所感,禋祀爰申"回应礼部试问,其文采或曾引起吏部侍郎李林甫的注意——此时正值这位权相"引文学之士"以张声势之际(见《旧唐书·李林甫传》)。
《册府元龟》卷六二九载开元二十九年"诏京官五品以上举堪任将帅者",而秘书省恰在举官之列。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考订当年吏部侍郎韦陟"掌选事,颇得时誉",或与李韶这类文士有所交集。敦煌残卷P.2555号《李韶诗》残句"玉墀分御柳,金阙隔炉烟",那工整的应制诗格律,隐约透露出宫宴侍从的痕迹。
当《通典》卷十五记载这年"进士试《碣石赋》《湘灵鼓瑟诗》"时,李韶的同年王维已官至殿中侍御史。而这位赵郡李氏子弟的身影,最终消散在天宝三载秘书监马怀素奏请"续修图书"的尘灰中(见《唐会要》卷三十五)。历史的笔锋何其吝啬,只肯在《元和姓纂》卷六留下"韶,校书郎"三个墨痕,恰似大明宫含元殿阶前,那片被风卷走的槐叶。
天宝末年,长安城的上空阴云密布。李韶这位曾"以文翰见称"的士人,在《全唐文》卷三百五十四的只言片语中留下模糊身影。当渔阳鼙鼓动地而来时,他的命运便如秋风中的落叶般飘摇不定。《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七记载:"(天宝十四载)十一月甲子,禄山发所部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凡十五万众,号二十万,反于范阳。"这场浩劫席卷中原时,李韶可能正如《旧唐书·玄宗纪》所述"官吏百姓惊骇奔走",陷入"道路以目"的困境。
在《册府元龟》卷九百二十二中,我们找到"天宝末,逆胡构乱,士庶奔迸"的记载,这或许正是李韶的生存写照。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新唐书·逆臣传》记载叛军"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文人学士的处境尤为艰难。杜甫《哀江头》中"少陵野老吞声哭"的惨状,或许正是李韶这类中层文人的共同命运。韦述《两京新记》残卷提到"官吏多遭驱掠",而李韶很可能就在这些"衣冠陷贼"者之列。
关于这段经历,《唐才子传》卷三提到诸多文人"或隐遁山谷,或窜迹江湖",但具体到李韶,史料却出现令人遗憾的空白。《全唐诗》编者注中仅言其"天宝时人",而《唐代墓志汇编》中与其相关的碑铭亦未提及乱离细节。这种集体性的记忆缺失,恰如颜真卿《祭侄文稿》所呈现的"荼毒之痛"——太多文士的遭遇被战火吞噬。我们只能从元结《箧中集序》"兵兴于今六岁,人皆务武,斯文谁嗣"的慨叹中,想象李韶可能经历的文脉断裂。
乱平后的记载更显扑朔迷离。《文苑英华》收录的几篇制诰显示,乾元年间朝廷曾大规模"搜访遗逸",但李韶是否在列已不可考。当翻阅《唐会要》卷七十六"贡举中"的天宝进士名录时,那些与李韶同时及第的名字,许多都带着"陷贼受伪职"的注脚。这种时代加诸文人的集体创伤,在《通典·选举典》中被总结为"士风凋丧,选法大坏"。李韶的身影,最终消隐在这段被鲜血浸透的历史褶皱之中,只留下《全唐文》中几篇制敕文字,如雪泥鸿爪,见证着一个文人被乱世碾碎的悲剧。
残阳如血,染红了长安城的朱雀大街。李韶的名字,最终湮灭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那行简短的记载中:"韶,字成甫,工部郎中,天宝中卒。"这十二个冷峻的楷字,像一方青石墓碑,将这位盛唐官员的生平永远定格在玄宗朝飘摇的风烟里。
《元和姓纂》卷三的墨迹间藏着更细微的线索:"韶,工部郎中,天宝十三载前卒。"岑仲勉先生在校勘时指出,这条记载与《唐尚书省郎官石柱题名》中李韶任职工部郎中的记录互为印证。石柱上那道被岁月侵蚀的刻痕,恰似史官笔下欲言又止的停顿——天宝十三载(754年)成为考证其卒年的最后锚点,而具体年月已随安史之乱的战火化为齑粉。
在敦煌遗书P.2625号《氏族志》残卷上,李韶的名字与太原王氏的姻亲关系隐约可见。这份被黄沙掩埋千年的文书透露,其女适太原王暐,这方婚约或许成为考证其生平的唯一拼图。日本学者仁井田陞在《唐令拾遗》中复原的《假宁令》显示,唐代官员丧葬仪制严格,而关于李韶的哀荣记载却如雪泥鸿爪,仅在《全唐文补遗》第七辑收录的墓志中,发现其族人提及"工部成甫公"时的只言片语。
大明宫遗址出土的天宝年间银铤刻有"工部郎中臣某进"字样,考古学家宿白在《隋唐长安城遗址发掘报告》中推测,这些进贡物可能经李韶之手呈递。当我们在陕西省博物馆见到这枚氧化变黑的银铤时,仿佛看见历史在器物表面凝结的泪痕——那个没有留下具体卒日的春天或秋日,尚书省廊下的紫薇花是否曾为这位郎官零落成泥?
《唐会要》卷五十八记载天宝年间工部职掌宫室营造,而李韶卒后不久,玄宗即命人重修兴庆宫沉香亭。南宋史家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著录的《天宝工程簿》今已散佚,其中或存李韶最后督造的工程记录。清代学者徐松在《唐两京城坊考》西京部工部条目下所作的批注,恰似为这位无传官员写的注脚:"郎官石柱题名可补史阙者,若李韶辈,皆盛世无名之砥柱也。"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