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袅袅,木叶纷纷,洞庭波起时,屈子行吟泽畔,以《湘夫人》之辞寄情于烟水苍茫间。此篇"九嶷日已暮"者,实为盛唐琴曲歌辞之遗韵,遥映楚辞幽思,又染唐时风华。
考其背景,当溯至开元天宝年间。彼时宫廷乐师据古楚祀神曲调,重谱《湘君》《湘夫人》等篇,王维、李白等皆曾为之填辞。此作虽未明载于史册,然观其"窅蔼罗袂色,潺湲江水流"之句,既有《九歌》"帝子降兮北渚"的缥缈神韵,又见唐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经营。
细味"捐玦在芳洲"之典,恰合《楚辞·湘君》"捐余玦兮江中"旧事。玦者,决别之器也,屈原以之喻忠而被谤之痛。唐人化用此意,将楚地传说、逐臣心事与盛唐乐舞熔铸一炉。李颀《琴歌》曾载"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可见当时琴曲歌辞多含迁客骚人之思。
暮色中的九嶷山影,氤氲着娥皇女英泣竹的传说;北渚之约的怅惘,沉淀着自屈子以来千年文人的求索不得。云愁水怨间,唐人的七弦琴上,流淌的何尝不是对理想之境永恒的眺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