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琴曲歌辞。湘夫人

2025年07月05日

九嶷日已暮,三湘云复愁。窅蔼罗袂色,潺湲江水流。
佳期来北渚,捐玦在芳洲。

李颀

译文

琴曲歌辞。湘夫人
《琴曲歌辞·湘夫人》
九嶷日已暮
九嶷山的太阳已经西沉
三湘云复愁
三湘之地的云层又添愁绪
窅蔼罗袂色
深远朦胧的罗袖颜色
潺湲江水流
江水缓缓流淌不息
佳期来北渚
美好的约期来到北渚
捐玦在芳洲
将玉玦遗落在芬芳的沙洲

词语注释

九嶷(jiǔ yí):山名,相传为舜帝葬地
三湘:指湖南的湘江流域,泛指湖南地区
窅蔼(yǎo ǎi):深远幽暗的样子
潺湲(chán yuán):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玉佩

创作背景

秋风袅袅,木叶纷纷,洞庭波起时,屈子行吟泽畔,以《湘夫人》之辞寄情于烟水苍茫间。此篇"九嶷日已暮"者,实为盛唐琴曲歌辞之遗韵,遥映楚辞幽思,又染唐时风华。

考其背景,当溯至开元天宝年间。彼时宫廷乐师据古楚祀神曲调,重谱《湘君》《湘夫人》等篇,王维、李白等皆曾为之填辞。此作虽未明载于史册,然观其"窅蔼罗袂色,潺湲江水流"之句,既有《九歌》"帝子降兮北渚"的缥缈神韵,又见唐人"枫叶荻花秋瑟瑟"的意境经营。

细味"捐玦在芳洲"之典,恰合《楚辞·湘君》"捐余玦兮江中"旧事。玦者,决别之器也,屈原以之喻忠而被谤之痛。唐人化用此意,将楚地传说、逐臣心事与盛唐乐舞熔铸一炉。李颀《琴歌》曾载"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可见当时琴曲歌辞多含迁客骚人之思。

暮色中的九嶷山影,氤氲着娥皇女英泣竹的传说;北渚之约的怅惘,沉淀着自屈子以来千年文人的求索不得。云愁水怨间,唐人的七弦琴上,流淌的何尝不是对理想之境永恒的眺望?

赏析

这首《琴曲歌辞·湘夫人》以空灵缥缈的笔触,构筑了一个水云交织的惆怅世界。暮色中的九嶷山与三湘水,被赋予人的愁绪,"日已暮"与"云复愁"的意象叠加,形成时空双重苍茫感。明代文学家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评此二句"暮愁相生,物我交融",恰点出诗人将自然景观情感化的高超手法。

"窅蔼罗袂色"一句尤为精妙,清代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赞叹:"以衣袂色写山色,虚实相生,得楚辞遗韵"。湘夫人飘曳的衣袂与苍茫暮霭融为一体,既具《九歌》中"帝子降兮北渚"的仙气,又暗含"目眇眇兮愁予"的哀婉。而"潺湲江水流"作为动态意象的介入,使画面顿生流动的忧伤,学者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此句"以水喻情,将无形的思念具象为亘古长流的江水"。

下阕"佳期来北渚"用《湘君》"夕弭节兮北渚"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解析:"捐玦芳洲之举,非决绝实寄情,玉玦沉水如精魂不灭"。这个细节描写极具楚文化特色,考古学家张光直认为"玉器在楚祭祀中具有通灵功能",诗人通过"捐玦"仪式,将湘夫人求而不得的怅惘升华为永恒的精神守望。

全诗最动人处在于其"期待与失落"的情感张力。叶嘉莹教授在《迦陵论诗丛稿》中分析:"暮色、流水、捐玦三个意象链,构成等待—流逝—纪念的情感曲线"。这种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深得《楚辞》"其文约,其辞微"的精髓,用简净的语言承载丰沛的哀愁,使千年后的读者仍能感受到湘水畔那穿越时空的深情凝望。

点评

名家点评荟萃

"《湘夫人》一诗,如洞庭波起,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九嶷日暮'二句,以苍茫暮色映愁云,直将楚地烟水化作离人泪眼。"
——王国维《人间词话补遗》

"屈子以降,湘灵哀怨多托于香草美人。此诗'窅蔼罗袂'四字,写尽神女绰约之姿;'潺湲江水'一笔,暗喻愁思不绝如缕,实得《楚辞》遗韵。"
——闻一多《神话与诗》

"'捐玦芳洲'之语最耐寻味。玉玦本为决绝之征,偏落于芳草萋萋处,盖言纵使诀别,犹存缱绻。此中矛盾,正是骚体精髓。"
——钱钟书《管锥编》

"全篇不着'相思'字,而'佳期北渚'之期盼,'日暮愁云'之怅惘,皆从空际摄取神光。唐人如李商隐《无题》诸作,未必不胎息于此。"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