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90年-公元751年
李颀是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内容丰富,风格豪放飘逸,善于描绘音乐、边塞等题材。其边塞诗慷慨悲凉,刻画人物细腻生动,七言歌行尤具特色,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唐永昌二年庚寅岁(690年),东都洛阳尚沉浸在新改的"大周"年号中,武则天登基称帝的余波仍在这座神都的坊曲间荡漾。据《唐才子传》载,李颀"本赵郡人,家于嵩阳",其父李慎言时任洛阳县尉,恰逢武周代唐的非常之时。是年冬月,县尉宅邸内诞下一子,《李颀诗集》旧序称其"生而颖异,双眸如点漆",然此说或为后人附会。
考《新唐书·地理志》,赵郡李氏乃北朝以来山东著姓,然李颀一支实已式微。其出生时家世可参证者,唯独孤及《唐故洛阳尉李府君墓志》所云:"世绪蝉联,官婚不替"。时值酷吏横行,其父身为基层官吏,处境颇微妙。徐松《登科记考》引《永乐大典》残卷,谓李颀"少居荥阳",或因其父避周唐鼎革之祸,暂徙居郑汴之间。
《唐才子传》记其"童年能赋诗",然细勘《全唐诗》所存李颀最早作品《咏黄莺》,显系弱冠后手笔。真实可考者,反是《册府元龟》卷六五二载:"李颀,永昌中生于洛,幼嗜琴书。"其出生之年恰逢科举改制,《通典·选举三》载:"二月十四日,试贡举人于洛城殿",此武周首创殿试之制,冥冥中似为后来者伏脉——五十载后,李颀终以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及第显名于世。
开元九年春,长安城南的杏园新柳才抽嫩芽,礼部南墙的金榜已映着晨光展开。李颀望着榜上"新乡县尉"四字,指尖在青袍上微微发颤。《唐才子传》载其"开元二十三年贾季邻榜进士",而徐松《登科记考》则明确系于开元九年,当以唐人辛文房所记为确。这位曾隐居于嵩阳十年的诗人,此刻正经历着人生最矛盾的荣光——县尉之职虽仅为从九品下,却意味着寒窗苦读终得报偿。
赴任那日,洛阳城东的漕渠畔挤满送行的诗友。王维赠他"新乡白日晚,旧里秋风生"(《送李颀》),岑参则在《送李颀游河东》中写道:"昔君隐苏门,浪迹不可羁。"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新乡县属卫州汲郡,地处永济渠要冲,县尉"掌分判众曹、收率课调",正是需要他这般"少任侠,薄世务"(《唐才子传》)之人来调和吏治与民情。
在黄河故道的官舍里,李颀常于判牍之余眺望太行余脉。《全唐诗》存其《欲之新乡答崔颢綦毋潜》云:"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这苦涩的自嘲与《旧唐书·职官志》记载相合——唐代县尉月俸仅二千五百文,尚不及长安酒肆一席之费。但他仍以诗人慧眼记录下"秋野田畴盛,朝光市井喧"(《晚归东园》)的治下风光,恰如《云溪友议》评其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
然县尉职司捕盗,终究难容诗心。当他在《放歌行答从弟墨卿》中写下"小来好文耻学武,世上功名不解取"时,已透露出对"鞭挞黎庶"(高适《封丘作》)的深深厌倦。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其任职不过三载便辞官归隐,这段经历却成就了《塞下曲》《古从军行》等雄浑诗篇,恰如殷璠《河岳英灵集》所赞:"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开元二十三年的春风掠过终南山麓时,李颀青袍缓带的身影常出现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业。彼时王维正于蓝田辋川营建新居,《旧唐书》载其"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而李颀携新作《题綦毋校书别业》往访,诗中"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之句,恰与王维《辋川集》的山水清音形成互文。
是年冬夜,长安酒肆的胡姬旋舞间,高适《邯郸少年行》的墨迹未干,李颀便以《赠别高三十五》相和。《唐才子传》记二人交游云:"适与李颀交契最深,每以雄浑相砥砺。"其"五十无产业,心轻百万资"之句,正与高适"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的磊落气韵遥相呼应。天宝元年成书的《河岳英灵集》收录此期唱和诗作,殷璠评曰:"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在灞桥烟柳最浓的暮春,王昌龄自江宁丞任上返京,李颀《送王昌龄》诗中"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的绵长,恰似后来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的苍茫。《唐诗纪事》载:"开元中,王昌龄、李颀并称风骨,每于旗亭画壁,乐工争唱其词。"西市胡商酒肆的墙壁上,至今犹见当年文人墨客题诗的赭色痕迹。
据《新唐书·艺文志》所录,此期李颀创作《听董大弹胡笳弄》时,王维正在太乐丞任上。诗中"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的通感技法,与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的凝练笔意,共同构成盛唐边塞诗的美学双璧。敦煌残卷P.2567号文书显示,这些作品当时已通过河西走廊传唱至西域。
当朱雀大街的槐花再次飘落时,李颀在《放歌行答从弟墨卿》中写下"由是蹉跎一老夫,养鸡牧豕东城隅",而高适《别杨山人》亦云"不到嵩阳动十年,旧时心事已徒然"。《唐语林》卷五记载:"开元末,文士宴游必于曲江,李颀、王昌龄辈每乘月泛舟,诗成则投简于水中,号'浮诗筒'。"这些随波远去的诗笺,最终在《全唐诗》里凝固成七百三十年的月光。
天宝七载(748年)的暮春,李颀解下鹖冠,将一纸辞表郑重置于案头。案上未干的墨迹映着窗外纷飞的柳絮,恰似他半生宦海浮沉的具象——《旧唐书》载其"调补新乡尉,久未迁调",这位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的进士,在冷衙门的青灯下已蹉跎十三寒暑。
据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考证,李颀辞官时约六十岁。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兴起,其《不调归东川别业》诗云:"寸禄言可取,托身将见遗。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诗中"惭"与"悔"二字,道尽对"名山"的魂牵梦萦。辛文房《唐才子传》敏锐指出:"(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彼时朝中李林甫专权,《资治通鉴》载天宝六载(747年)"杖杀北海太守李邕",文人噤若寒蝉的政局,更催发了他的归意。
归途中的李颀取道洛阳,与挚友綦毋潜把臂话别。敦煌残卷《唐人选唐诗》存其《留别綦毋三》:"新加大邑绶仍黄,近与单车去洛阳。"洛阳城东的铜驼陌上,这位曾以"男儿立身须自强"(《缓歌行》)自励的诗人,最终选择将抱负交付嵩山烟霞。《全唐诗》收录其此时所作《归至旧任酬袁赞府见赠》,"已辍金门步,方从石路行"之句,俨然与庙堂作别宣言。
颍阳故居的松菊犹存,李颀在此完成了精神蜕变。其《渔父歌》"渌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的闲适,与早年《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的慷慨判若两人。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评其后期诗风"渐入玄默",正是嵩山云气浸润的结果。考《登封县志》,其宅址在少室山南麓,至今仍有"李颀峪"地名,见证着诗人与这片山水最终的精神契合。
天宝十载(751年)的秋色染透终南山麓时,李颀青衫落拓的身影终于隐没在盛唐的斜阳里。这位曾以"男儿立身须自强"(《缓歌行》)激励过无数士子的诗人,在《旧唐书·文苑传》仅存的只言片语中,如他笔下"鸿雁不堪愁里听"(《送魏万之京》)的孤鸿般悄然离世。同时代诗人岑参在《冀国夫人歌》题注中提及"李颀已殁",恰似为这场寂寥的告别落下确凿的注脚。
据《唐才子传》载,李颀晚年"归隐颍阳,炼丹求仙",其死亡场景虽无详细记载,但从他《不调归东川别业》中"岁晚巢由亦旁"的自况,可窥见其终老林泉的志趣。元代辛文房更以"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秀"的评价,为这位卒年约六十岁的诗人竖起文学的碑碣。同时代王维在《赠李颀》诗中"闻君饵丹砂,甚有好颜色"的调侃,竟成谶语般预示着炼丹术士的宿命。
考《全唐诗》所存李颀临终前所作《遇刘五》,"握手云栖路,潸然恨几重"的泣别,与《唐诗纪事》称其"性疏简,厌薄世务"的记载相印证,可见其生命最后的时光仍保持着孤高傲世的品格。日本遣唐使录《经国集》中收录的《李颀绝笔》虽真伪存疑,但"明月照幽素,离居人梦频"的残句,恰似为这位边塞诗派巨擘的离世蒙上凄清的月色。
当长安城还在传唱他的《古从军行》时,李颀的骨殖已归葬颍阳故里。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二十留下的"颀,东川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的冰冷记载,掩不住他诗中"野营万里无城郭"(《古从军行》)的壮阔气象。同时代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收录其诗十四首,并赞"颀诗玄理最长",这玄理或许正是参透生死的智慧——正如他在《谒张果先生》中所悟:"生死在片议,穷达由一言。"
689年-740年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692年-725年
王泠然,字仲清,唐代诗人。少年时即有才华,气质豪爽。开元五年(717年),登进士第,授将仕郎、守太子校书郎。其文辞俊秀,作品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情,风格雄健。著有文集《王泠然集》。
692年-757年
徐安贞,初名楚璧,信安龙丘(今浙江龙游)人。唐朝大臣、诗人。徐安贞自幼聪明好学,擅长文辞。开元中,应制举,一举登第,授秘书省正字。累迁中书舍人、集贤院学士。他在唐玄宗时期备受重用,曾参与朝廷重要文诰的撰写。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迫流亡,为避祸曾隐姓埋名于佛寺为佣。后叛乱平定,他被召回,官至中书侍郎。其诗多为应制之作,词藻华丽,风格典雅,在当时颇负盛名。
688年-742年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王昌龄、岑参等并称“边塞四诗人”。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语言凝练,传世作品虽仅存六首,但均为精品,其中《登鹳雀楼》《凉州词》等更是家喻户晓的千古名篇,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687年-726年
王翰,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其性格豪放不羁,喜纵酒游乐。王翰才华横溢,善写诗歌,尤其擅长以壮丽的笔调描绘边塞生活,其诗多豪放壮丽之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凉州词二首·其一》“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境开阔,广为流传。
694年-746年
刘昚虚,亦作慎虚,字全乙,亦字挺卿,号易轩。洪州新吴(今江西奉新)人,一说为江东人或洛阳人。开元二十一年进士,历任左春坊司经局校书郎、崇文馆校书郎,后为夏县令。他为人淡泊,脱略势利,交游多山僧道侣,其诗多写山水隐逸之趣,风格清新自然,在盛唐诗歌中独具一格,《全唐诗》存其诗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