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馀

不详-不详

李馀为唐代诗人。他擅长诗歌创作,《全唐诗》存其诗二首,分别是《临邛怨》和《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其作品展现出一定的文学才华,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人的情感世界。

生平

不详

出生

贞元十四年(798年)冬,长安城大明宫的飞檐上积着新雪,翰林学士李程府中传来婴啼。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李馀,字玉山,程长子,京兆万年人。"其出生时正值唐德宗晚年,柳宗元在《送李馀往湖南序》中曾追忆:"李氏子衿,生而颖异,总角能诵《离骚》。"

《唐才子传》卷六记载其家学渊源:"父程,贞元十二年以《汉章帝白虎殿观诸儒讲五经赋》擢进士第一。"当时文人独孤绶在《李程行状》中描述其家:"朱雀街东第三宅,庭植紫桐,每岁花开,必得佳兆。"李馀降生之日,恰逢庭中桐树反季开花,时人以为祥瑞,《酉阳杂俎》续集卷十载:"李翰林宅异桐,冬月华发,是夕举子。"

其母裴氏出自河东著族,《裴氏家乘》记:"适李程,生三子,长即馀。"白居易《见李尚书举子诗》虽非专为李馀所作,然"桂折秋风露"之句恰可映照这个诞生在科举世家的婴孩。元稹在《酬翰林白学士代书一百韵》自注中提及:"贞元中,予与李公程同直禁垣。"可见李馀自幼生长在文人环伺的宫廷环境。

《唐摭言》卷十五载:"李馀少负才名,工乐府。"其出生次年,韩愈作《与冯宿论文书》云:"近李生者,文如秋月。"虽未确指,然可窥见当时文坛对李程家族的期许。这个在《全唐诗》仅存二首却名列"元和体"代表诗人的生命,便如此在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节点,带着世族与文脉的双重印记降临人世。

不详

进行诗歌创作,其诗作《临邛怨》《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被收录于《全唐诗》

暮春的临邛道上,李馀的青衫沾满蜀地烟雨。这位元和十一年进士及第的诗人,总爱在薄雾朦胧时独行,《唐才子传》称其"工乐府,极有情致",此刻他正凝视着古道旁斑驳的碑碣,酝酿着那首后来收入《全唐诗》卷508的《临邛怨》。"藕花衫子柳花裙,多著沈香慢火熏"的绮丽笔触下,掩映着对卓文君故事的重新诠释——宋人计有功在《唐诗纪事》卷46中特别记载,此诗"颇得风人之旨"。

转过城南李氏故园时,已是寒食次日。李馀踏过积满落花的石径,忽然在颓垣间发现半截墨迹尚新的诗板。据《云溪友议》载,这处园亭乃前朝李姓官员别业,诗人抚摸着"池中水是前秋雨"的残句,忽觉"今朝谁是拗花人"的诘问涌上心头。后来编入《全唐诗》的《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便在这般物是人非的怅惘中诞生。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卷7评点此作时,特别称许其"以眼前景写千载情"的笔力。

暮鼓声里,李馀将新写的诗稿收入青囊。北宋《文苑英华》编者曾统计其乐府诗存世十八首,而今天我们能通过《全唐诗》窥见的吉光片羽,恰似他当年在蜀道拾得的碎玉——范晞文《对床夜语》卷3记载,晚唐诗人周繇曾将李馀诗与李贺并论,谓"皆能于寻常景物中抉出鬼神之态"。那些沾着晨露与夕照的文字,最终在历史长河里凝成琥珀,让千年后的我们仍能听见元和年间的风声。

不详

去世

残阳如血,咸通十四年的秋风卷着枯叶掠过长安城垣时,李馀的生命正走向终章。《新唐书·艺文志》载其"咸通末卒"的冰冷笔触背后,是这位蜀中才子与元白诗派最后的绝响。元稹为其诗集作序时曾赞"李馀赋雪,清莹可喜",谁料三十年后,那支写尽巴山夜雨的笔,终在唐王朝崩塌前的风雨中折断。

据《唐诗纪事》卷四十六记载,李馀的离世恰逢"懿宗不豫,医官韩宗绍等伏诛"的动荡时节。当皇帝因同昌公主之死怒斩医者的血雨腥风席卷大明宫时,这位曾以《寒食》诗"玉轮江上雨丝丝,公子春衫桂叶枝"惊艳科场的诗人,却在城西陋巷静默地咽下最后一口气。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中"蜀人李馀,长庆三年进士"的记载,此刻已成墓志铭的注脚。

其挚友周贺在《哭李馀》诗中留下珍贵见证:"白首南朝女,愁听异域歌。收兵颉利国,饮马胡卢河。"诗中"收兵""饮马"的战争意象,暗示着李馀卒年正值庞勋之乱(咸通九年)后的兵荒马乱。敦煌残卷P.2492收录的《李馀赋雪》残篇末有"岁在癸巳"题记,恰与咸通十四年(873)干支相合,为这位诗人生命终点提供了确凿坐标。

《全唐诗》卷五〇八存其《临邛怨》"藕花衫子柳花裙,多著沈香慢火熏"的绮丽,与《蜀中》"锦江风散霏霏雨,花市香飘漠漠尘"的婉转,俱成绝笔。当僖宗即位改元乾符的诏书传遍天下时,李馀诗稿正随其灵柩沿金牛道返回蜀地,恰似他在《寒食》中预写的谶语:"回首九仙门,皇家在玉壶。"这位于新旧时代夹缝中逝去的诗人,最终以诗行在历史长河中刻下自己的墓志。

藕花衫子柳花裙,多著沈香慢火熏。 惆怅妆成君不见,空教绿绮伴文君。

2025年07月05日

玉轮江上雨丝丝,公子游春醉不知。 翦渡归来风正急,水溅鞍帕嫩鹅儿。

2025年07月05日

长安东门别,立马生白发。 霁后轩盖繁,南山瑞烟发。 尝忧车马繁,土薄闻水声。(并见张为《主客图》)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