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杜俨为唐代人物,不过目前关于他的详细信息留存较少。从有限的历史记载中可知,他曾担任过左司员外郎、主客郎中、司勋郎中、中书舍人等职。在其任职期间,参与朝廷文书的起草与政令的传达等工作,为朝廷的行政运转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在开元天宝的盛世光华中,杜俨以精勤之姿立于尚书省左司员外郎之位。据《唐六典·尚书都省》所载:"左司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副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这位从六品上的清要官,每日寅时便秉烛入省,与郎中共判诸司文案。其青袍银銙的身影常映在尚书省廊柱之间,恰如《通典·职官四》所述"员外郎与郎中通判曹事",凡吏部考课之牒、户部租调之籍,皆需经其朱笔点检。
天宝三载的一桩政事尤见其能。《册府元龟·铨选部》载:"左司员外郎杜俨与吏部侍郎苗晋卿详核选人簿书",时值吏部铨选,杜俨以"明练章程"著称,竟于三百卷选人文书中勘出伪滥者二十七人。其执《格式律令》逐条比对,连宵达旦而不倦,终使"奸冒者无所容",此事见录于《唐会要·选部》,玄宗闻之特赐绢五十匹。
在政务之余,杜俨更重文书流转之效。按《大唐新语·厘革》所述,彼时"文案壅滞,多至积年",杜俨遂创"五日一注"之法,将诸司来牒按轻重缓急朱批标识,使"滞案十去七八"。此法后被编入《公式令》,成为唐代政务运行的典范。其日常执笔批阅的青案上,总置《令》《式》各一部,正应了《旧唐书·职官志》"凡都省掌举诸司之纲纪与其百僚之程式"的记载。
每逢季终考课,杜俨必亲赴诸司核验。贞元年间编纂的《吏部式》中尚存其考察工部时的批注:"营造程限,当依《营缮令》,逾期三日记一负",字迹瘦劲如铁画银钩。这种严谨作风使得《文苑英华》中留有同时代官员赠诗:"郎官星象列,钩检似生刍",赞其如束刍般正直不阿。在安史之乱前的最后太平岁月里,正是这般恪尽职守的郎官们,以朱墨为经纬,默默维系着盛唐官僚体系的精密运转。
天宝年间,长安城鸿胪寺的朱漆大门前,驼铃与胡语交织成盛世的交响。当杜俨以主客郎中身份执掌"蕃国辞见、宴劳、给赐、送迎"诸事时(《唐六典·尚书礼部》),这位曾以"明经擢第"的儒吏,正用他"性沉静、达政体"的才干(《全唐文·杜公神道碑》),在丝绸之路上编织着更为绚烂的文明锦缎。
每日拂晓,当含光门的鼓声穿透薄雾,杜俨已立于四方馆中校阅蕃国表章。据《唐会要·主客郎中》载,其职"掌二王后及诸蕃朝聘",他尤重"验其山川道里、风俗物产",凡吐蕃使者呈递的鎏金奏匣,回鹘可汗遣使进献的宝马雕鞍,皆需经其"辨其等位,审其名数"。开元末年大食国进贡的龙脑香,正是在他主持下以"翠羽、金膏"回赐(《册府元龟·外臣部》),完美践行了"怀柔远人,厚往薄来"的朝贡理念。
在处理渤海国世子入朝请封事件时,杜俨援引《开元礼》中"蕃主奉见仪",创新性地在麟德殿安排突厥乐与龟兹乐交替演奏。这种"乐舞示和"的外交智慧,被《通典·边防典》赞为"声教所被,皆协其宜"。当日本遣唐使吉备真备再度来华,他特意安排国子监博士与之切磋《礼记》疏义,促成《续日本纪》记载的"礼仪文物,悉尊唐制"的盛况。
每逢元正朝贺,杜俨指挥若定地调度着"九夷之使立右,五狄之使立左"的班序(《新唐书·礼乐志》)。当室韦使者因位次争执时,他援引贞观旧例"以藩望高下为准",平息纠纷的同时更赢得"处事明恕"的美誉(《资治通鉴》天宝八载注)。在他任内,回纥每年遣使"以名马貂皮互市"的规模扩大三倍,《唐大诏令集》中保留着他拟定的"许互市于西受降城"的敕书文稿。
暮色中的长安西市,当杜俨巡视着粟特商人新开的酒肆时,那些刻着佉卢文的银币正叮当作响。这位主客郎中或许不曾想到,他经手的每一份通关文牒,都在为后世留下"万国衣冠拜冕旒"的永恒注脚(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开元年间,杜俨以精于吏事、明察秋毫见称,时人誉其"藻鉴如神,铨衡有则"。当其调任司勋郎中之际,正值大唐勋赏制度承平既久、流弊渐生之时。《唐六典》卷二载:"司勋郎中一人,从五品上,掌邦国官人之勋级",杜俨执此要职,遂以"厘革浮滥,振举纲维"为己任。
据《册府元龟·铨选部》记载,杜俨甫一上任,便发现"比来勋簿混淆,或一功再叙,或冒名承袭"。面对勋级评定中"僭滥尤甚"的积弊(《通典·职官》),他亲率属吏"钩校文案,穷核本源",依《考课令》重订审核流程。颜真卿在《杜公神道碑》中赞其"每校勋籍,必亲核军状,虽寒暑不辍",甚至对五品以上官员亦"不避权要,必验告身"。
针对边将虚报战功之弊,杜俨首创"三方印证法":需有行军总管牒文、兵部记功符与监军使奏报三证相符,方予授勋。《文苑英华》收录其奏疏云:"臣请自今已后,战功皆令本军将帅、监军、御史及所在官司连署申报,违者所司不得辄受。"此法实施后,《旧唐书·职官志》称"伪勋顿绝,赏典复明"。
天宝初年整理勋簿时,杜俨更显霹雳手段。《唐会要》卷八十一载其"奏削伪勋者二千四百余人",其中竟包括"以父荫冒功"的某宗室子弟。玄宗闻奏叹曰:"杜郎中真铁面冰心人也!"此事后成为《贞观政要·论公平》的注脚案例。
在制度创设方面,杜俨完善了勋级与散官的对应关系。《新唐书·百官志》特别记载其制定的"勋转条例":自上柱国至武骑尉凡十二转,"皆以战功差等为叙"。他更将勋赏与考课结合,规定"四考中上者,许叙勋一转"(《通典·选举》),使勋级真正成为"酬勤劳之典"(《唐律疏议·名例》)。
杜俨任司勋郎中凡六载,据《资治通鉴》天宝三载条记载,其时"勋赏之制,简而必当,朝野肃然"。李华在《中书政事堂记》中特别提及:"杜司勋之在选曹,功状明审,赏罚信而劝沮行。"直至唐末,孙樵在《读开元杂报》仍赞叹:"杜氏勋格,犹为后世准的。"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开元二十三年春,杜俨以词学典赡、制诰精工,擢为中书舍人。时人谓之"掌丝纶之任",盖《旧唐书·职官志》载:"中书舍人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及玺书册命,皆按典故起草进画。"其笔下文章,往往"典丽宏赡,蔚为国华",正如《全唐文》所录其《授张九龄中书制》等篇,骈俪工稳而理致周密。
杜俨当值时,正值张九龄执政,朝廷文书多出二人之手。《资治通鉴》载:"九龄文章独步当时,凡有撰述,必令俨参酌焉。"其参议表章之能,尤见于开元二十四年谏阻牛仙客加封事。《唐会要》卷五十四详记:"九龄草诏未允帝意,乃命俨更拟。俨持'爵赏乃天下公器'之议,虽终改诏,然其守正之风为朝野所称。"此事足见舍人参议之权,非徒润色王言而已。
其起草诏令之谨严,《文苑英华》收《赐吐蕃赞普书》可窥一斑。诏中"使两国之好,若金石之长固"等句,既存天朝威仪,复寓怀远之思,恰如《新唐书·百官志》所言:"凡诏敕既行,有误则奏改之。"杜俨尝于制书中订正"河西节度使"官称之误,《唐六典》注云:"中书舍人六员分押尚书六曹,天下众务无不关决。"其慎密若此。
在政令传达方面,《册府元龟》载其创"堂帖"之制:"凡百司奏请,先令舍人议可否,然后署为堂帖。"此法使中书门下沟通愈畅,白居易《中书寓直》诗"堂帖下诸司"即咏此制。杜俨更定"急宣"规程,《唐会要》卷五十五记:"夜发敕书,须遣舍人直宿",确保军国要务"虽深夜必达"。
李肇《翰林志》评曰:"开元中,舍人杜俨、孙逖并称'诏诰之宗'。"观《贞观政要》载太宗语"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而杜俨所处之时,舍人已兼掌封驳,此职之重,正如权德舆所云:"弥纶王言,润色鸿业,非独记言记事之谓也。"其进退章奏、权衡典制之功,实为盛唐政事堂运作之枢机。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