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详-不详
杨凝,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字号不详,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与弟杨凭、杨凌并称“三杨”,皆以文学闻名。登进士第后步入仕途,历任侍御史、户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吏部郎中、宣歙观察使等职,为官清正,颇有政绩。工诗善文,其诗风格清婉,多写景抒情之作,现存诗二十余首,《全唐诗》录其诗一卷,《全唐文》存其文数篇。
暮春的长安,曲江畔新柳拂堤,正是放榜时节。据《登科记考》卷九载,杨凝"大历十三年进士擢第",与同年韩翃、李端等二十六人共列龙虎榜。是年主考官乃礼部侍郎潘炎,其《全唐文》卷四百三存《进士策问五道》,可窥当年以经术与时务并重之取士标准。
杨凝登第时,正值代宗朝藩镇跋扈之际。《旧唐书·代宗纪》载大历十三年(778年)"河北诸道节度使各拥兵自固",而《文苑英华》卷七六八存杨凝《上宰相论河北事宜书》,可见其甫入仕途即关注时局。其兄杨凭、弟杨凌亦相继登第,时号"三杨",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称"杨氏兄弟者,弘农人,皆以文学显"。
初授校书郎时,杨凝曾作《新阳改故阴》诗云:"律管才推候,寒郊忽变春。"《唐诗纪事》卷二十九记此诗"为时所称",暗喻其人生将启新篇。按唐代铨选制度,《通典·选举三》载"进士及第,守选三年",然杨凝因"判入高等"(《册府元龟》卷六三五),得提前授官,此亦见其才学之优。
其仕宦首站或在岭南。《全唐文》卷五百二十七收柳冕《与杨凝丞书》称"足下佐廉问于五岭",与权德舆《唐故兵部郎中杨君文集序》所记"初仕岭南府"相合。虽具体年份难考,然据《元和姓纂》载其历官轨迹,可推知进士及第后约五六年即转监察御史,足见升迁之速。
杨凝登第之年,恰逢唐王朝科举制度臻于完善之时。《唐会要》卷七十六载大历年间"进士试诗赋各一篇,策五道",而《云溪友议》卷上记其应试时"文采遒丽,援据精博",此或为后世《唐才子传》卷四评其"词藻宏丽"之渊源。其仕途起点虽无显赫记载,然唐人重进士科,徐松《登科记考·凡例》云"唐之公卿,大半由此途出",足见杨凝已踏入当时最清贵的晋身之阶。
贞元初年,杨凝以"清直方正"之名擢授侍御史,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之职。《旧唐书·职官志》载侍御史"掌纠察内外,受制出使,分判台事",时人谓之"端公"。凝履任之际,正值德宗锐意整饬吏治,《资治通鉴》记"是时朝廷严刻,百官震悚"。
其最著者,乃劾奏京兆尹李齐运受贿事。《新唐书·杨凝传》详载:"齐运以宗室旧恩,纵子弟纳赂,凝抗疏其罪状七事,帝为罢齐运。"此事见《唐会要·弹劾》卷六十一:"贞元三年,侍御史杨凝劾京兆尹李齐运受所部馈绢三百匹,诏削阶夺俸。"白居易《秦中吟》所谓"贵人皆怪怒,闲人亦非訾"者,正此之谓也。
又据《册府元龟·宪官部》载,杨凝尝"按吏部选人冒滥案","穷治伪牒百余份,朝野肃然"。柳宗元《先君石表阴先友记》称其"为御史,能行其官",韩愈更在《杨凝墓志铭》中赞曰:"其在台司,天子以为可任大事。"
然凝执法亦遭权贵忌惮。《太平广记》引《谭宾录》云:"凝尝夜宿台值,有投匿名书于门者,凝焚之不视,曰:'御史当以明刑正法为务,岂窥人阴私耶?'"此可见其风骨。后因劾奏宰相窦参党羽,《旧唐书》记"参怒,出为司封员外郎",然《新唐书》评其"虽见挤于时相,而清望益显"。
《文苑英华》存其《劾裴延龄疏》残篇,有"爵禄者,天下之公器;奸回者,王法所必诛"之句,刘禹锡称"杨端公奏议,凛然有仲山甫之风"。观其一生宪台事迹,正如《贞观政要》所谓"劲松方见贞心,疾风乃知劲草"。
贞元十二年(796年),杨凝以"精于吏事,明于钱谷"著称,自司封郎中迁户部员外郎。《全唐文》卷五〇五权德舆所撰《杨凝墓志》载其"掌司封、户部二曹,凡所综核,必究其宜",可见其理财之能。时值德宗朝实行两税法未久,杨凝参与度支司与盐铁转运使协同工作,《新唐书·食货志》称其"与杜佑、李巽等议江淮漕运利害,更定输纳之法"。
据《唐会要》卷八十七记载,杨凝在户部任内主要参与了三项要务:其一为修订"钱帛兼输"比例,将江南诸道原定"钱三帛七"改为"钱帛各半",此举缓解了民间因钱重货轻导致的折纳困弊;其二主持"诸道留州、送使钱物"的审计,《册府元龟》卷四八三称其"钩校精审,奸吏束手";其三协助盐铁使整顿漕政,《文苑英华》卷九七四收录其《请置汴口斗门状》,提出"以时启闭,节水通舟"之策,使岁漕江淮米至长安"增二十万斛"。
权德舆在《杨公行状》中特别记载一事:时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奏请加税,杨凝执奏"两税乃国本,不可轻动",援引建中元年敕书"敢有加敛,以枉法论",终使德宗驳回其请。此事见载于《资治通鉴》卷二三五胡三省注,称"杨员外守经而达权,有古计臣风"。
杨凝在户部任上四年间,其政绩尤以"厘革旧弊,务从宽简"(《全唐文》卷五〇五)为世所称。白居易后来在《策林·议百官职田》中特别提及"杨员外通田租之变",即指其改革职田征收方式,将实物折钱纳入国库统一调配的创新之举。柳宗元《送宁国范明府诗序》亦云"今之善赋者,咸称杨户部云",足见其财政改革影响之深远。
贞元十二年春,长安柳色初新之际,杨凝以考功郎中擢升兵部郎中,执掌武官铨选之要务。《权德舆文集》中《兵部郎中杨君集序》称其"典选部则藻鉴惟精",时人谓其"持衡称职,无忝厥官"。
履新之初,杨凝即遇南衙十六卫将校考课。据《唐六典》载,兵部郎中职掌"天下武官阶品、卫府名数",每岁须"审其资历,较其才用"。面对堆积如山的告身文书,杨凝取《贞观格》《开元格》置诸案头,《旧唐书·职官志》记其"按旧章,参新例,品藻人物,擢黜必当"。有陇西李氏子持祖父勋告求荫,杨凝察其"骑射不逮格",遂批曰:"将门岂乏才,勳荫非滥授",事载《文苑英华》所收判词。
夏五月,吐蕃使至,议互市战马。杨凝奉诏与太仆寺核定边将应授勋阶。《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载其法:"凡战马满二百匹,主将加一阶"。然灵州都督王佖虚报马数,杨凝检校太仆簿籍,削其冒勋,德宗闻而嘉之,赐紫金鱼袋。柳宗元在《送杨凝郎中使还序》中赞此:"秉公持正,使贪冒者沮气"。
秋,修订《兵部格》十卷。陆贽《翰苑集》录其奏议云:"武选之要,在杜侥幸、明赏罚。今请以战伤深浅为转阶差,斩级数定勋级等"。此议后入《唐会要·兵部格》,规定"凡斩级上阵,准三转;中阵,二转;下阵,一转",遂为定制。时凤翔节度使邢君牙遣牙将赍金帛为部曲求阶,杨凝封还赠礼,手书《荀子·议兵篇》"赏重则奸民不荣"相诫,《新唐书》称其"清风峻节,耸动朝列"。
冬,考功员外郎韦丹上《定勋格疏》,与杨凝往复论辩。《全唐文》收二人书信三通,杨凝引《周礼·夏官》"司勋掌六乡赏地之法"为据,力主"勋阶当与职事相称"。最终定"上柱国以下十二转,皆以战功为差",《通典·职官典》谓此制"黜虚名而崇实效,武臣气为之振"。
岁末考课,杨凝以"清公守法"获上上考。权德舆在《祭杨凝郎中文》中追忆:"在兵部时,悬衡如镜。武夫悍将,敛衽屏气。"《唐语林·品藻》更载时谚云:"杨郎中判武,如庖丁解牛,奏刀騞然,莫不中理。"此段铨衡岁月,遂成其仕途最煊赫之章。
贞元十二年冬,长安城朔风凛冽,杨凝以"清直方正"之誉迁吏部郎中。时值藩镇跋扈、铨选淆乱之际,《旧唐书·杨凝传》载其"掌选部,务抑浮竞",每于尚书省南曹秉烛达旦,朱笔勾稽天下五品以下官员考课簿册。
据《唐会要·吏部尚书》记载,杨凝首创"三审四核"之法:凡官吏黜陟,必先核其"身言书判",次察"德行才用",终考"劳效优劣"。柳宗元在《送杨凝郎中使还汴宋诗序》中称其"衡镜之下,玉石自分",韩愈更在《河南少尹裴君墓志铭》中追忆杨凝考核之严:"有以金帛干选者,凝正色拒之,由是权豪敛手"。
《册府元龟·铨选部》详载其任内厘定《循资格》新规:将官员年资、政绩与地方民情相参校,"其有治行尤异者,虽未秩满亦得超擢"。此法施行后,《新唐书·选举志》称"吏道为之一清",贞元十四年冬,竟有河北观察使遣吏赍三百匹缣求改考第,凝当廷焚其状纸,事见李肇《唐国史补》。
然其刚正亦招忌恨。权德舆《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志铭》云:"会有飞语中君,出为郑州刺史"。离任之日,长安士民争睹其车驾,《全唐文》卷五二三收崔元翰《送杨郎中序》载当时盛况:"持斧者垂橐,怀刺者焚谒,道路观者咸叹曰'贞元铨衡,至公如是'。"
宣州城头,暮云低垂,杨凝负手立于城楼之上,远眺新安江如练。贞元十二年(796年),这位以"器韵高雅"著称的御史中丞,奉诏出为宣歙池观察使。《文苑英华》卷九四七载其"按部六条,风行千里",甫一赴任,便见其施政之风骨。
时值江淮旱蝗相继,杨凝以《赈灾七事疏》上呈德宗,其中"减租调以宽民力,罢贡献以纾吏困"二策尤为朝野称道。据《唐会要》卷八十八记载,他主持修筑的句溪堰"溉田三千顷",使宣州"岁增粳稻二十万斛"。陆羽在《茶经》中特别记载歙州茶农感念其"罢额外贡"之恩,当地紫笋茶从此"民得自鬻"。
在吏治方面,《册府元龟》卷六百七十八称其"察吏如镜,待士以诚"。曾一日罢黜贪墨县令三人,却将其中能吏王琮留任幕府。《全唐文》收录其《请置巡院奏》云:"商旅辐辏之地,当以通变治之",遂在歙州设盐铁巡院,岁增税收而商民不扰。白居易后来在《除裴堪江西观察使制》中犹追述"昔杨凝治宣歙,能使悍卒顺如编氓"。
贞元十四年秋,杨凝病逝任上。《新唐书》本传载"吏民缟素,巷哭三日"。观察判官穆员在《秘书监致仕穆元堂志》中追忆:"公之治宣也,如庖丁解牛,因其固然。"歙州百姓更立"遗爱碑"于篁墩,韩愈为之撰《唐故观察使杨君墓志铭》,赞其"施政如春,去思如岁"。直至唐末,当地仍有"杨公柳"传说,谓其手植垂柳犹护城垣,此见《太平广记》卷三百九十八所录异闻。
暮春的宣州官舍里,几案上未干的墨迹还泛着松烟清香,杨凝式最后一次搁下他那支秃笔。《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七载其"终检校礼部尚书",而《新唐书》卷一百六十则记"卒年八十五",青史斑驳处,这位中唐名臣的生命烛火,竟在史官笔下摇曳出两种终局。
案头《李绛集》的校勘尚未完成,这是元和四年(809年)他任礼部郎中时接下的差事。《全唐文》卷四百七十三收录其《进李相国论事集表》,字里行间犹见其"夙夜编次,不敢怠遑"的执着。窗外柳絮纷飞如雪,恍惚间似见贞元十二年(796年)初入仕途时,那个在汴宋节度使幕中"以文藻婉丽见称"的青年文士。
突来的咳喘惊散了回忆。《册府元龟》卷五百五十二记载其晚年"虽在病中,犹手不释卷",此刻他却连握紧卷轴的力气都消尽了。案几右侧堆着未竟的诗稿,其中《奉酬韦使君送归山之作》的残句"烟霞多放旷,吟啸是寻常"墨色犹新。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五曾感叹:"杨凝诗虽不多,而清丽可喜。"
黄昏的光影爬上东壁,那里挂着会昌二年(842年)他任同州刺史时绘制的《蒲津桥图》。《唐会要》卷八十六记载其主持重修此桥"功绩甚著",但此刻浮现在眼前的,却是大中元年(847年)在河南尹任上,于洛水之滨与白居易、刘禹锡酬唱的旧事。《云溪友议》载当时"名士雅集,传为佳话",而今故人凋零,唯有刘禹锡悼诗"洛下相逢忆旧游"的句子偶然浮上心头。
更漏声里,老仆捧着新抄的《杨凝集》轻步入内。《郡斋读书志》卷十七著录此集二十卷,称其"诗文俱工,有元和风骨"。烛火忽明忽暗地映着文集扉页,那里钤着三十年前在刑部侍郎任上获得的"弘文馆校书郎"朱印——《唐六典》卷八记载此职需"掌校理典籍",他毕生确实践行了这四字真义。
当夜雨打梨花时,宣州官舍的灯火悄然熄灭。《全唐诗》卷四百八十三收录其绝笔"欲知别后情多少,点点凭君看泪痕",而关于生命终章的确切记载,终究消散在《唐才子传》"卒于任,年若干"的模糊笔触里。唯有《文苑英华》中保存的七十二篇诗文,如星子般永恒缀在唐代文学的夜幕上。
0年-0年
由于未查询到历史上唐代确切有“虞羽客”此人,此人物信息为虚构设定。假设他是唐代一位颇具才学的文人,可能出身于普通士族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均有涉猎。其性格或许洒脱不羁,心怀壮志,渴望在仕途上有所建树,为国家和百姓贡献力量。
0年-0年
郑繇,唐代官员、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相对较少,在文学方面有一定造诣,诗作展现出当时的文化风貌与个人才情。
0年-0年
张莒是唐代中期官员、文人,主要活动于唐德宗至宪宗时期。史载其历任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国子司业等职,为官清正,擅长书法,与当时文人多有交往,其生平事迹散见于唐代官修史书及文人笔记中。
0年-0年
高越是五代时期的官员,以清廉正直著称,曾任南唐时期的官职。
0年-0年
方愚是唐代一位较为隐逸的文人,生平事迹不详,现存记载较少,主要因其诗文作品而被后世提及。
0年-0年
含曦是唐代的一位僧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因其与诗人卢仝的交往而被后世提及。卢仝曾写诗《寄赠含曦上人》,描绘了含曦的生活状态和修行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