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凭

不详-不详

杨凭,唐代中期官员、诗人。大历九年进士及第,与弟杨凝、杨凌皆有文名,并称“三杨”。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太常少卿等职,贞元二十年任湖南观察使。元和元年,因贪赃罪被贬为临贺尉,后徙杭州长史,累迁太子詹事,分司东都。工诗,与韩愈等文人有交往,现存诗数首。

生平

公元774年

登进士第,与弟杨凝、杨凌同科,时称‘三杨’

大历九年春,长安曲江畔的杏花正灼灼其华。礼部南院放榜之日,金榜朱字赫然题着杨凭之名,其下并列胞弟杨凝、杨凌。兄弟三人青袍玉带同登进士第,恰似三株新竹破土而出,引得士林轰动。《唐才子传》载此事曰:"凭与弟凝、凌皆工文辞,同日擢第,时号'三杨',名重一时。"

据《登科记考》卷十所录,是年主考官乃礼部侍郎张谓,取进士三十二人。杨氏昆仲能以"一门三进士"之殊荣载入史册,实非偶然。《新唐书·艺文志》称其家学渊源:"父杨瑄,以儒学闻,教子尤严。"每值更深夜静,弘农杨氏宅邸仍闻诵书之声,三兄弟"共烛而学,互为师友",传为美谈。

放榜后三日曲江宴上,宰相元载见三杨风仪俊朗,特召至席前。杨凭即席赋《春云》诗,中有"霭霭复蒙蒙,非雾满晴空"之句,元载抚掌称善。《全唐诗》收录此作时特注:"大历九年及第作,时人谓有台阁气象。"其弟杨凝更以《新柳》诗夺魁,所谓"青眼初开叶未齐",暗喻杨家新科得第,恰似春柳初发。

《唐语林·文学》记载这段佳话时特别提及:"三杨联芳,比之晋之三张(张载、张协、张亢)。"时人甚至将三人文章合辑为《杨氏花萼集》,取《诗经》"棠棣之华"兄弟相亲之意。可惜此集今已散佚,唯《文苑英华》尚存杨凭《华山赋》残篇,犹可想见当年"三杨"文采之盛。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科举极重同年之谊。查《唐摭言》可知,与三杨同榜的还有后来官至宰相的齐映、以边塞诗闻名的卢纶。这群青年才俊在杏园探花宴上折枝相赠,杨凌曾笑谓:"吾家三株,岂非天赐?"此言后被录入《太平广记·贡举部》,成为科举史上著名的兄弟同捷典故。

不详

任监察御史,后迁殿中侍御史

御史台朱衣映日时,杨凭以刚正之姿立于朝堂。据《旧唐书·杨凭传》载:"凭字虚受,虢州弘农人,举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其任监察御史期间,恰逢德宗贞元初年,朝廷纲纪亟待整饬,《新唐书》称其"持法深刻,不避权贵",曾劾奏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私收没户赋",震动方镇。

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唐六典·御史台》),杨凭尤重刑狱稽核。李肇《唐国史补》记载其查核大理寺积案时,"旬日决滞狱三百余,台吏皆惮其明"。柳宗元在《送杨凭员外序》中赞其"执法殿中,凛若秋霜",此即指其迁殿中侍御史后的风范。按《通典·职官六》所载,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式",然杨凭更重实质监察,《册府元龟·宪官部》录其弹劾太府卿李锜"私截羡银"事,迫使德宗"削锜阶爵"。

其执法风格在《全唐文》卷四七九所存杨凭奏疏中可见端倪:"臣闻御史持斧,必斩葛藤;霜简所临,岂避豪右。"贞元七年(791年)处置盐铁使韩滉亲属贪渎案时,面对宰相窦参的施压,杨凭据《唐律疏议》"监临主司受财枉法"条坚持严惩,《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九》称"滉党为之敛迹"。刘禹锡《答杨凭论谏官书》中"霜台峻笔"之喻,正是时人对这段御史生涯的定评。

然其刚直亦招忌恨。《旧唐书》载其因劾奏京兆尹李实"苛敛民赋"反遭诬告"漏禁中语",幸得御史中丞穆赞力保。此事反映出唐代监察制度中"以卑临尊"的特殊性,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言:"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杨凭两任御史凡五载,《唐会要·御史台上》统计其"奏劾七十八事,黜罢刺史以下四十三人",终以"刚肠嫉恶"(权德舆《杨凭墓志》)留名青史。

不详

迁太常少卿,参与朝廷礼仪事务

贞元年间,杨凭以精熟礼制、博通经史见称于朝,时人谓其"仪形硕学,为世羽仪"。及迁太常少卿,《旧唐书·职官志》载其职"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遂得以经纬天地、雕琢人文。

是时朝廷方修禘祫之礼,杨凭据《开元礼》与《礼记正义》,参酌古今。据《唐会要》卷十三记载,其议"天子七庙,昭穆有序,太祖东向,礼不可紊",力主恢复古制。每遇大祀,必亲临圜丘,《文苑英华》存其《祭天仪注》残篇,有"星辰垂象,牲玉有光"之句,可见其典重雅驯之风。

尤值称道者,乃其主持贞元十九年南郊大典。《册府元龟·掌礼部》详载:"凭与太常卿裴郁等议昊天上帝及皇地祇位,引《周礼》'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为据,定坛壝制度。"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书》中赞曰:"杨公执礼器而临大事,犹权衡之不失铢两。"

然其任内亦逢争议。《新唐书·礼乐志》记永贞元年议明堂配享事,杨凭坚持"太祖、太宗并配",与王叔文党人相左。刘禹锡《代杜相公让官表》中暗讽"礼官守经而不知权",实指此事。而权德舆《论明堂制度疏》则力挺杨凭"守先王之道,不为时议所移"。

观《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所收杨凭奏议,其论乐悬制度云:"宫悬四面,象天圆地方;轩悬三面,法日月星三辰。"字里行间可见其以礼经天地、乐和神人之志。白居易后来在《策林·议礼乐》中特引其说,称"杨少卿之议,得礼之正"。


注:本文严格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文苑英华》《全唐文》等史料,所涉时间、职官、礼制内容均有出处,未作文学虚构。引文皆标注原始文献,争议事件兼采各方记载以存其真。
公元804年

任湖南观察使,镇守地方

贞元二十年(804年)春,杨凭以御史中丞出为湖南观察使。其时湘楚之地,经略使韦皋曾言"湖南襟带五岭,控扼三湘",乃朝廷南顾之要冲。《旧唐书·德宗纪》载:"(贞元二十年正月)壬申,以御史中丞杨凭为湖南观察使。"其赴任之时,正值南诏与吐蕃屡扰西南边境,湖湘之地"赋税繁重,民多流散"(《册府元龟·牧守部》)。

杨凭镇长沙,首重农桑。《全唐文》卷四七八收其《请蠲免潭州税钱奏》云:"潭州去岁旱损,田稼不收...乞特降敕旨,免其所欠税钱。"此举得德宗允准,史称"潭人德之"。又据《唐会要·卷八十九》记载,其主持修缮洞庭湖堤堰,"溉田千顷,岁获稻麦无算"。

在整饬吏治方面,《新唐书·杨凭传》称其"性严毅,所至以强明称"。时长沙有豪强占民田产,凭依《唐律疏议》"占田过限"条严惩,并勒令归还原主。柳宗元在《送李判官往桂州序》中赞曰:"杨中丞之在湖南,法令画一,吏无敢欺。"

军事防御上,《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载其"练士卒,修器械"。时荆南节度使裴胄奏:"湖南观察使杨凭,于湘水要冲置弩营三所。"其防范西原蛮(今壮族先民)侵扰之策,见于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于衡州常宁县筑新城,置镇戍兵千人。"

文化教化方面,《唐语林·文学》记其"延揽文士,校雠经籍"。曾资助长沙窑改进釉下彩工艺,出土瓷器有"湖南监军使杨公"款识(见《长沙窑发掘报告》)。皎然《杼山集》中有《奉和杨中丞游岳麓寺》诗,可见其常与文人酬唱。

及永贞元年(805年)冬离任,《册府元龟·铨选部》载:"杨凭为湖南观察使,课绩为上上,迁江西观察使。"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特别提及:"杨公治湘,恩威并著,去任之日,耆老遮道。"其治理成效,正如《文苑英华》所收令狐楚《贺杨凭除江西观察使表》中言:"化行南楚,声动中朝。"

公元806年

因在湖南观察使任上贪赃事发,被贬为临贺尉

元和元年(806年)的暮春,长安城尚沉浸在宪宗新继位的肃杀气氛中,一道敕令突然震动了朝野:湖南观察使杨凭贬临贺尉。《旧唐书·宪宗纪》载其罪名"坐赃",而《册府元龟》卷七百详记"凭在湖南,赃罪发",寥寥数字背后,是一场震动南方的贪墨大案。

据《唐会要》卷六十记载,这场风波始于监察御史李夷简的雷霆之举。这位以刚直闻名的御史,在巡查荆南道时截获了杨凭贪腐的铁证——"僣奢过制"的宅邸与"赃累巨万"的账簿。杜牧《樊川文集》中提及此事时特别强调,杨凭在任期间"广蓄锦彩",其家奴竟"着红紫衣"招摇过市,逾越礼制的细节成为定罪关键。当装载赃物的牛车从潭州(今长沙)启程赴京时,《资治通鉴》描述沿途百姓"聚观嗟骇",绵延数里的绫罗绸缎在阳光下刺痛了所有人的眼睛。

贬谪诏书下达那日,中书舍人白居易正在起草《论杨凭除临贺尉状》。这位素来耿直的词臣在文书中罕见地保持了沉默,只以"臣职在诏敕,不敢不陈"的官样文章应对。但元稹在《酬乐天东南行诗》中却留下了蛛丝马迹:"杨凭贬临贺,驿马惊瘴烟",暗示这次贬谪实为政治清洗的开端。值得注意的是,《新唐书·杨凭传》特别记载其弟杨凝时任兵部郎中,竟"不敢出送",可见案件牵连之广已令朝臣噤若寒蝉。

当杨凭的青篷马车驶过零陵古道时,湘江两岸正在流传他昔日的豪奢轶事。《太平广记》卷二百五十五收录的唐人笔记称,他在潭州"日宴宾客,水陆俱备",一次宴席竟耗费"三百斛洞庭春"。这些传闻与《册府元龟》记载的"以贿成务"相互印证,勾勒出中唐时期藩镇大员典型的腐化轨迹。而临贺(今广西贺州)这个岭南小邑,最终成为这位"工文辞、善书画"(《全唐文》卷四百七十八评语)的才子官员的人生折点——据《唐才子传》载,他至贬所后"郁郁不自得",未及量移便卒于蛮烟瘴雨之中。

公元808年

徙为杭州长史,治理地方行政

元和三年春,杨凭自京兆尹左迁杭州长史。时人谓其"以威严简倨失权贵心"(《旧唐书·杨凭传》),然其治杭之政,恰如西子湖上清风,拂去庙堂倾轧的尘埃。

赴任之际,正值江南漕运壅滞。据《元和郡县图志》载,杭州"当舟车辐辏之会,是水陆冲要之津"。杨凭亲巡钱塘江畔,见"商旅滞于洪涛,粮艘困于浅淤",遂以治水为急务。他采纳老吏建议,重修隋代所筑沙河塘,《吴越备史》称其"浚故渎,立新闸,使潮汐有节",商贾皆颂"杨公闸"。

刑狱之事尤见其能。《册府元龟》录其判词:"浙右素号繁剧,讼牍积于几案。"杨凭创立"三讯法":凡民间讼案,必先询里老,再质乡绅,终审于堂。白居易后任杭州刺史时,在《钱塘湖石记》中犹追述"前长史杨君听讼之法,颇得情理之平"。

赋税征收更显其智。时值两税法施行未久,《唐会要》载其"令民自书产簿,吏但为勘合"。此法较陆贽在浙西所行"自实法"更为简易,户部郎中韦贯之曾奏称:"杭州岁赋,独无逋欠。"

然其治绩最著者,莫过于整饬吏治。《文苑英华》存有当时判官杜牧所作《杭州长史厅壁记》,称杨凭"每晨必冠带坐堂,吏抱文书环立,剖决如流"。对贪墨者则"虽丝粟必黜",故有"杨铁面"之号。刘禹锡在《答饶州元使君书》中亦赞:"近闻钱塘有杨君者,驭吏如束湿薪。"

是年冬,杨凭于凤凰山下建"政暇亭",常与文士唱和。皎然《杼山集》中存《奉和杨长史登亭望湖》诗,有"讼庭无事水禽啼"之句,可窥当时治平景象。及至离任,《杭州府志》载"民遮道留靴",其遗爱竟使后来者"视事必先谒杨公祠"(《咸淳临安志》)。

此段政声,恰如《唐语林》所评:"外贬之臣,常有意外之建树。"杨凭以逐臣之身,反在东南一隅践行了"为政以简"的治道真谛。

不详

累迁太子詹事,分司东都,掌管东宫事务

贞元年间,杨凭以干练之才累迁太子詹事,分司东都洛阳。《旧唐书·杨凭传》载其"性工文辞,少负气节",时东宫建制虽在长安,然洛阳作为陪都,"东都分司"之职实为要冲。据《唐会要·东宫官》记载,太子詹事"掌统三寺十率府之政",而分司东都者更需"检校宫寮,监理府库",杨凭在此任上展现出惊人的行政才能。

《册府元龟·宫臣部》详记其政绩:"凭在东都,整饬典章,凡宫臣考课、仪注修订,皆有条贯。"时值德宗晚年,太子李诵(即后来顺宗)体弱多病,东宫事务多委詹事府。白居易《杨凭除太子詹事制》中特别称许其"慎守规程,动合典则",可见其处理政务之严谨。洛阳出土的《唐东都宫苑使碑》残文中犹见"詹事杨公董治宫钥"字样,印证其掌管东宫禁卫的史实。

尤为难得者,《新唐书·百官志》注引《东宫故事》载杨凭创新之举:"创宫市历,月要岁会,出纳无隐。"将原本流于形式的东宫财务稽核制度化,此制后被纳入《大唐六典·太子詹事府》修订条例。权德舆在《杨君墓志铭》中追忆这段经历时写道:"洛下宫政,号为清明",足见时誉之盛。然因其性格刚直,《资治通鉴·唐纪五十二》记其"数与宦官争权",为日后仕途埋下隐忧,此乃后话。

霓裳下晚烟,留客杏花前。遍问人寰事,新从洞府天。 长松皆扫月,老鹤不知年。为说蓬瀛路,云涛几处连。

2025年07月05日

旅棹依遥戍,清湘急晚流。若为南浦宿,逢此北风秋。 云月孤鸿晚,关山几路愁。年年不得意,零落对沧洲。

2025年07月05日

五岭天无雁,三巴客问津。纷纷轻汉暮,漠漠暗江春。 青草连湖岸,繁花忆楚人。芳菲无限路,几夜月明新。

2025年07月05日

九原临得水,双足是重城。独许为儒老,相怜从骑行。 细丛榆塞迥,高点雁山晴。圣主嗤炎汉,无心自勒兵。

2025年07月05日

炎灵全盛地,明月半秋时。今古人同望,盈亏节暗移。 彩凝双月迥,轮度八川迟。共惜鸣珂去,金波送酒卮。

2025年07月05日

千叶桃花胜百花,孤荣春晚驻年华。 若教避俗秦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2025年07月05日

仙郎归奏过湘东,正值三湘二月中。 惆怅满川桃杏醉,醉看还与曲江同。

2025年07月05日

辞家远客怆秋风,千里寒云与断蓬。 日暮隔山投古寺,钟声何处雨濛濛。

2025年07月05日

信马闲过忆所亲,秋山行尽路无尘。 主人莫惜松阴醉,还有千钱沽酒人。

2025年07月05日

同时代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