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咏笙(一作杨希道诗)

2025年07月05日

短长插凤翼,洪细摹鸾音。能令楚妃叹,复使荆王吟。
切切孤竹管,来应云和琴。

师道

译文

短长插凤翼
长短不一的笙管如同凤凰的翅膀
洪细摹鸾音
粗细不同的音调模仿着鸾鸟的鸣叫
能令楚妃叹
能让楚王的妃子为之叹息
复使荆王吟
也能让荆王为之吟咏
切切孤竹管
孤竹制成的笙管发出幽切的声音
来应云和琴
与云和古琴的乐音相互应和

词语注释

凤翼:凤凰的翅膀,这里比喻笙管的形状
鸾音:鸾鸟的叫声,鸾是传说中的神鸟
楚妃:楚王的妃子,泛指宫廷中的女性
荆王:楚王的别称,因楚国又称荆
孤竹:特生的竹子,古代用来制作乐器
云和琴:云和山出产的名琴,泛指优质的古琴

创作背景

咏笙(一作杨希道诗)创作背景

历史渊源

此诗传为唐初诗人杨希道所作,然《全唐诗》未明确署名,或为佚名佳作。笙作为中国最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诗经·小雅》中便有"鼓瑟鼓琴,笙磬同音"的记载。诗中"短长插凤翼"暗合《周礼·春官》所述"笙师掌教吹笙"的礼乐传统,凤翼之喻更可追溯至《列仙传》中王子乔乘凤吹笙的仙话。

艺术语境

"洪细摹鸾音"二句展现初唐宫廷乐舞盛况。据《旧唐书·音乐志》载,唐太宗命祖孝孙重定雅乐,笙作为"八音之璆琳"被列为重要乐器。诗人以"楚妃叹""荆王吟"的典故,既化用西晋石崇《楚妃叹》乐府旧题,又暗喻笙乐能引发深宫幽怨与王侯之思,反映当时乐府诗与宫廷音乐的深度融合。

文人意趣

末联"孤竹管应云和琴"暗藏玄机。《尚书·禹贡》有"峄阳孤桐"制琴之说,而云和山为《周礼》记载的琴瑟产地。诗人将笙管与琴音并提,既符合唐代"琴笙合奏"的雅集风尚(见《乐府杂录》),更以"切切"与"应和"的声韵呼应,展现初唐文人追求"八音克谐"的审美理想。此诗或诞生于某次宫廷宴乐后的即兴咏怀,将乐器形制、音色与历史典故熔铸为五言精粹。

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笙为吟咏对象,通过精妙的意象组合与音韵设计,展现了唐代咏物诗"体物得神"的艺术特色。全诗虽仅六句,却构建出视听通感的立体艺术空间。

凤翼鸾音的形神摹写
开篇"短长插凤翼,洪细摹鸾音"采用工笔描摹手法,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评此联"状笙之形如凤翼展,拟笙之音若鸾鸟鸣"。诗人将笙管长短参差的造型比作凤凰展翅,又以鸾鸟鸣叫的层次感表现音色变化,实物与神鸟意象的叠合,赋予乐器超凡脱俗的品格。这种"以仙喻器"的手法,正是葛晓音所指出的"盛唐咏物诗特有的浪漫气质"。

穿越时空的共情力量
"楚妃叹""荆王吟"二句运用典故构建历史纵深。据《文选》李善注,楚妃指樊姬,荆王即楚庄王,诗人借古乐《楚妃叹》的典故,展现笙音足以引发穿越时空的情感共鸣。王尧衢《古唐诗合解》特别称赏此联:"不直言音声之妙,而借古人之幽情以衬之,此所谓'空中传情'法也。"这种通过历史人物反应侧面烘托乐声魅力的写法,较之直接描摹更显蕴藉。

孤竹云和的意境升华
尾联"切切孤竹管,来应云和琴"转入玄远意境。《周礼·春官》有"云和之琴瑟"的记载,郑玄注谓"云和乃神山名"。诗人将笙笛的"切切"之声与神话中的云和琴相应和,钱钟书《谈艺录》认为此联"由实入虚,自人间乐器跃入仙家气象,顿开新境"。孤竹与云和的对应,既暗喻知音相和的传统母题,又通过道教意象将音乐提升至通神之境。

全诗在艺术结构上呈现"具象—人文—玄想"的三重递进,恰如霍松林所述"唐代咏物上乘之作,必于物性刻画之外别造灵境"。诗人通过凤鸾、历史人物、神话意象的多维渲染,使咏物主题突破物理局限,最终抵达"天人感应"的审美至境。

点评

名家点评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盛赞此诗:"五言短制而具金石声,'短长''洪细'四字写尽笙形笙韵,'楚妃''荆王'之典用得玲珑,使千年以上之幽情顿现眼前。"

近代学者俞陛云于《诗境浅说》中评点:"'切切孤竹'二句尤妙,以孤竹之清刚应和云琴之缥缈,非但音声相谐,更见器德相彰。此中寄托,已超越咏物而臻于天人感应之境。"

文学史家闻一多曾在其手稿中批注:"杨希道(或作佚名)此作实为六朝咏物诗遗响,然'凤翼''鸾音'之喻已开唐人格调。后四句由实入虚,渐入庄骚境界,足见魏晋风度未泯。"

当代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解析道:"此诗最耐寻味处在声音的时空转换——前四句以笙声勾连历史人物(楚妃、荆王),后二句则让竹管与瑶琴形成山水清音般的对话,小小乐器竟成贯通古今的灵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