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奉和夏日晚景应诏

2025年07月05日

辇路夹垂杨,离宫通建章。日落横峰影,云归起夕凉。
雕轩动流吹,羽盖息回塘。薙草生还绿,残花落尚香。
青岩类姑射,碧涧似汾阳。幸属无为日,欢娱尚未央。

师道

译文

奉和夏日晚景应诏
奉和皇帝之命咏夏日晚景
辇路夹垂杨
御道两旁垂柳依依
离宫通建章
行宫与建章宫相连
日落横峰影
夕阳西下群峰投下长影
云归起夕凉
暮云收尽晚风送爽
雕轩动流吹
华美车驾随乐声移动
羽盖息回塘
羽饰车盖停在水塘边
薙草生还绿
新刈过的草地又泛绿意
残花落尚香
将谢的花朵犹带余香
青岩类姑射
苍翠山岩如姑射仙山
碧涧似汾阳
碧绿溪涧似汾水之阳
幸属无为日
欣逢天下太平之时
欢娱尚未央
欢乐时光正未有穷尽

词语注释

辇(niǎn)路:皇帝车驾行走的道路
建章:汉代宫名,此处借指皇家宫殿
雕轩:雕刻精美的车驾
羽盖:用羽毛装饰的车盖
薙(tì)草:割除的野草
姑射(yè):《庄子》记载的仙山名
汾阳:汾水北岸,传说中尧舜建都之地
未央:未尽,未到一半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夏日的长安,宫阙巍峨,垂杨夹道,帝王车辇行过的辇路在夕阳下镀上一层金辉。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常于建章宫避暑,与群臣宴饮赋诗,共赏四时风物。这一日,太宗见暮色苍茫,远山横影,云归天际,凉风乍起,遂命侍臣奉和应诏,以记此良辰美景。

诗人领命,目之所及,尽是皇家气象:雕饰华美的车轩在乐声中缓缓行进,羽盖停驻于回塘之畔。虽值盛夏,薙草犹绿,残花未谢,暗香浮动。远处青岩如姑射山般秀逸,碧涧潺湲,恍若汾阳胜境。值此海内升平、无为而治之时,君臣同乐,欢娱未央,诗人以清丽之笔,将太平盛世的一瞬凝于诗中,既颂圣明,亦寄闲适之趣。

此诗承齐梁余韵,又具初唐气象,对仗工稳,色彩明丽。落日、云归、薙草、残花等意象,暗含时序推移之感,而"幸属无为日"一句,更透露出贞观之治下文人从容雅致的心境。

(注:建章宫为汉代宫名,此处借指唐宫;姑射山典出《庄子》,喻仙境;汾阳指汾水之阳,相传为尧舜游幸之地。)

赏析

夏日晚景的画卷在诗人笔下徐徐展开,垂杨夹道的辇路与巍峨离宫构成宏大的空间框架,而"日落横峰影,云归起夕凉"二句,以光影的变幻与温度的感知,瞬间将二维画面转化为多维的感官体验。明代诗论家陆时雍在《诗镜总论》中盛赞此联"得景会心,天然入妙",夕阳将山峰的轮廓拓印在大地上,流云归岫带来暮色中的凉意,这种对自然细微变化的捕捉,正是六朝宫廷诗"体物浏亮"的典范。

诗人运用"雕轩""羽盖"等宫廷意象时,巧妙穿插"薙草""残花"的野趣。清代学者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指出这种写法"于富丽中见生机",新生的草芽与将谢的残花形成生命轮回的对照,暗合谢朓"池北树如浮,竹外山犹影"的造境手法。而"青岩类姑射,碧涧似汾阳"的仙山典故,则如唐代皎然《诗式》所云"取境偏高",将实景升华为精神乐园。

在情感表达上,"幸属无为日"表面是歌颂太平,实则暗藏机杼。正如葛晓音教授在《八代诗史》中的分析:"'未央'的欢愉下潜伏着时光易逝的隐忧",这种"乐景写哀"的笔法,与后来李白"阳春歌"中"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有异曲同工之妙。全诗最终在视觉(青岩碧涧)、听觉(流吹)、嗅觉(残花香)、触觉(夕凉)的多重交响中,完成对盛世图景的立体建构。

黄昏的光影在此诗中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政治隐喻。日本学者兴膳宏在《六朝文学论稿》中特别激赏"日落横峰影"的象征性:"倾斜的峰影暗示着权力投射的边界,而诗人正站在光暗交界处观察时代"。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钟嵘《诗品》所称"寓目辄书,气象清远"的典型体现。

点评

此篇《夏日晚景应诏》以五言排律之体,尽显六朝宫廷诗的富丽精工。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评曰:"'日落横峰影,云归起夕凉'二句,状景如在目前,光影浮动处自生凉意,可谓得王摩诘'诗中有画'三昧。"

清人沈德潜《古诗源》尤赏其结句:"'幸属无为日,欢娱尚未央',以颂圣语作结而不落俗套,盖因前文'薙草''残花''青岩''碧涧'诸意象已蓄足清雅之气,如吴均《与朱元思书》笔意。"

近代学者闻一多则指出:"'雕轩动流吹,羽盖息回塘'十字,写尽帝王仪仗之盛。'动''息'二字相映成趣,暗合《文心雕龙》'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创作妙理。"

诗中"青岩类姑射,碧涧似汾阳"一联,钱钟书《谈艺录》有精辟见解:"用《庄子》姑射神人典而化实为虚,引汉武帝汾阳宫事而寓今于古,此正皎然《诗式》所谓'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