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首(一作杨希道诗)

2025年07月05日

北林鹊夜飞,南轩月初进。调弦发清徵,荡心祛褊吝。
变作离鸿声,还入思归引。长叹未终极,秋风飘素鬓。
丝传园客意,曲奏楚妃情。罕有知音者,空劳流水声。

师道

译文

北林鹊夜飞
北边树林的喜鹊在夜色中飞翔
南轩月初进
南边小窗的月亮刚刚升起
调弦发清徵
调好琴弦,奏出清越的徵音
荡心祛褊吝
涤荡心灵,驱散狭隘与私念
变作离鸿声
琴声转为离群孤雁的哀鸣
还入思归引
又化作思乡的曲调
长叹未终极
悠长的叹息未曾停歇
秋风飘素鬓
秋风吹动我斑白的鬓发
丝传园客意
琴弦传递着隐士的心意
曲奏楚妃情
乐曲倾诉着楚妃的幽情
罕有知音者
世上难遇懂琴的知音
空劳流水声
空自弹奏这高山流水之音

词语注释

清徵(zhǐ):古代五音之一,此处指清越的徵调
褊吝(biǎn lìn):心胸狭隘,吝啬小气
离鸿:离群的鸿雁,喻漂泊之人
思归引:古琴曲名,表达思乡之情
园客:指隐士或仙人
楚妃:指楚国王妃,此处用典代指哀怨之情

创作背景

关于《侍宴赋得起坐弹鸣琴二首》的创作背景

历史语境中的琴音

唐初宫廷宴饮文化盛行,诗乐一体成为上层社会雅集的重要形式。此诗传为杨师道(字希道)所作,其身为隋宗室后裔、唐太宗朝宰相,常主持宫廷文会。诗中"北林鹊夜飞,南轩月初进"的意象,暗合唐代贵族夜宴中"琴、酒、月"三位一体的审美范式。

双重身份的隐喻

"调弦发清徵"至"秋风飘素鬓"的转折,折射出作者的特殊心境。据《旧唐书》载,杨师道虽居高位,却始终怀有前朝遗民的隐痛。琴曲由清徵转为"离鸿声",恰似其表面侍宴应制,实则寄托故国之思的复杂情态。这种"园客意"与"楚妃情"的并置,正是南朝遗韵与初唐新声的交织。

知音难觅的时代困境

末句"罕有知音者"绝非泛泛之叹。贞观年间虽提倡文艺,但太宗更重政教功能。刘餗《隋唐嘉话》记载,太宗曾评宫廷音乐"悲悦在于人心",暗示艺术需服从政治需求。杨师道作为精通音律的文人,其追求的艺术纯粹性,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难免产生"空劳流水声"的孤独感。

文本归属的象征

该诗在《全唐诗》中同时收录于杨师道与佚名作者名下,这种不确定性恰成隐喻——它既是某个具体夜晚的侍宴产物,更是整个初唐文人群体在政治与艺术夹缝中共同的精神写照。那被秋风吹散的素鬓,何尝不是所有徘徊在庙堂与江湖间的士人剪影。

赏析

这首诗以琴音为纽带,串联起夜月、离鸿、秋风等意象,构筑了一个清冷孤寂的意境世界。北林夜飞的鹊鸟与南轩初升的明月("北林鹊夜飞,南轩月初进"),形成动静相映的空间构图,为琴音的出场铺设了静谧背景。清代学者王尧衢在《古唐诗合解》中评点此二句:"鹊飞月进,已含动荡之机,为调弦作引",精准指出景物描写对音乐氛围的铺垫作用。

诗人通过"清徵""离鸿声""思归引"三层音乐意象的递进转换,完成情感升华。初调琴弦时尚是清越高古的徵调("调弦发清徵"),继而化作离群孤鸿的哀鸣("变作离鸿声"),最终归于思乡的琴曲("还入思归引")。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称此手法:"三叠其声,如闻渐咽之响",揭示出音乐意象中层层递进的愁绪。

"秋风飘素鬓"的意象尤为警策,既实写琴者萧疏白发,又隐喻生命飘零。学者傅璇琮在《唐代诗人丛考》中分析:"素鬓承离鸿,秋风应夜月,时空意象在此凝结成生命沧桑的具象符号"。而"园客意""楚妃情"的典故运用("丝传园客意,曲奏楚妃情"),暗合《琴操》中"园客之丝"与"湘妃之怨"的典故,使个人情感获得历史纵深。音乐理论家查阜西在《历代琴人传》中特别推崇此联:"化典入弦,使蚕丝琴弦与幽情怨曲浑然莫辨"。

结句"罕有知音者,空劳流水声"直抒胸臆,用伯牙绝弦的典故完成精神画像。文学史家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指出:"流水声'三字既实指琴曲《流水》,又暗喻无人会意的寂寞,双重意蕴使诗歌在音响回荡中收束,余韵悠长"。全诗通过琴音意象的层层转进,将羁旅之愁、知音之渴与生命之叹绾合无间,堪称六朝咏琴诗中的神品。

点评

  • **沈德潜《唐诗别裁》**评此诗曰:"'北林'二句,夜景如画,'调弦'二语更进一层,非止写琴,实写心也。'变作离鸿声'以下,凄然可诵,结句'空劳流水声',余韵袅袅,令人神远。"

  • **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前四句写月夜鸣琴之景,后四句转入离情,'变作'二句转折无痕,'长叹'句收束有力,末以'知音难觅'作结,正见其寄托遥深。"

  • **黄生《唐诗评》**谓:"'月初进'三字绝妙,画出新月徐升之态。'祛褊吝'三字尤奇,琴心能涤俗肠,此之谓也。后首'园客''楚妃'用典不涩,结句暗用伯牙绝弦事,却以'空劳'二字翻出新意。"

  • **贺裳《载酒园诗话》**特别赞赏:"'秋风飘素鬓'五字,不独写形,兼写神韵,与阮籍'凝霜被野草'同一机杼,而此更饶绮思。两首皆以琴写怨,前首悲在声里,后首哀在弦外。"